1. 关于竹雕的作文600字
2010年7月30日星期五 晴 参观翻簧竹雕工艺品 今天早上,夏日炎炎,我们全班同学来到翻簧竹雕艺术馆参观。
走进大门,我们就看见一张巨大的照片,拍摄了许多竹雕作品。来到二楼陈列室,里面的作品可多了,有画着山水画的芭蕉扇;有的画着仙女的六角塘水盒;有画着牡丹花的茶水盒;还有画着金鱼的笔筒……我觉得孔雀花瓶最引人注目,顾大师向我们介绍:这是高六十厘米,宽二十厘米,是由六十片竹片制成的,做工细密入微,你瞧!孔雀开屏,它的羽毛一根根展开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这么多的艺术作品,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穿过楼梯,跨进了幽静的制造工作室,师傅们正在精心雕刻着,小心翼翼地用各种刀子按着图片刻着:一位老鱼翁捕到鱼后,用力拉着网,把捕鱼收获高兴的心情雕得淋漓尽致,还有鱼网里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也雕得生动活泼,鱼网旁边还有二个小孩子一起在帮忙,小孩子的眼睛也雕得有神,雕得太美了!我也真想试一试,可我不会用刀,只好在一旁看了,雕刻师们真绝,能雕出这么优秀的作品。我的心情特别的高兴,离开了翻簧竹雕艺术馆,但眼前总闪现出竹雕精美的图形。
2. 怎样鉴定竹雕
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些祭祀品。由于竹制品不易保存,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以考古发掘的残器、残片居多。 现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两代制品居多。这一时期,竹雕制品从日常生活用具,逐渐发展为兼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工艺品,其中还有一些为纯艺术性的陈设品。明代器物构图简净、饱满,线条道劲,技法上以深浮雕和透雕为主,刀工淳厚老到,整体浑厚古朴。品种以笔筒、香筒及人物陈设品为主。明清竹刻多镌作者名款、印章,这为收藏者的鉴识提供了重要依据。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作者艺术特征显著。伪款则线条呆滞,运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赝品多有仿造刻款,仿名家款识的比较常见。
清前期承明代遗风,风格仍以简洁浑厚为主,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往往浅刻、留青、圆雕各种技法同时施行;品种除笔筒、香筒外,臂搁、山水、人物等也被大量制造,制作秀雅有致。清后期雕工较粗,制品较为浅陋、单一,运刀平而浅。器物种类多为扇骨、臂搁等。也包括群仙祝寿、三羊开泰等大件题材,同时流行小像写真、篆刻金石文字及铭文诗篇,作品强调再现书画笔墨。 除年代款识,色泽也是鉴定竹刻制品的依据之一。一般而言,年代越久的制品色泽越深,呈琥珀色、暗红褐色、深棕色或柠檬黄色。经多年不断摩挲把玩,制品手感莹润光洁,色感则温和有致。年代较近的制品或现代制品色泽较淡,与竹材自身色泽相去不远。作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使之颜色转深,此类制品色泽上浮,逾而不沉,不似自然色泽之纯正。
3. 竹雕包浆怎么鉴定
竹雕鉴定方法及特征
1、质地
明清时期的竹雕家,竹雕工艺品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长二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纹理结构细密,嫩老适中。所以雕刻成器之后,经打磨,其光润,平整,不亚于平整的木纹。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现出竹的肌理,后期作品则精工细作,很少见到竹的粗糙肌理。
2、款式
明清时期的著名竹雕大师,基本上都没有在作品上留名的习惯,所以,有亲笔提款的名家传世之作很少。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刻上大师名款的竹雕器物,有四种情况:一是作者亲笔提款的真品;二是其弟子们后加款识的真品;三是弟子的作品刻上师傅的名号;四是完全造价的赝品。由于明清竹刻中镌有的作者名款或印章,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因此,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是比较常见。一般来说,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风格。伪款则笔画呆滞,下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
3、刀工
竹雕鉴定方法,明清时期,曾出现一批具有文人、工匠双重身份的特殊工艺大大师,他们的作品往往刀工流畅,且画意明确,意境深刻。从清末开始,竹刻上的书画从此丢失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失去了精湛的刀笔艺术。
4、风格
一般说,明代的竹雕工艺品表现出质拙浑朴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时期的沉实幽雅;乾隆时期的绚丽富丽。到了清后期,作品的风格趋向平浅单一。但这只是从总体上看。明清时期有很大一批作品,都是文人艺术的一种体现,文人有着自己独立的艺术特点。因此,竹雕鉴定中不能太绝对化。正确的方法是从总体上把握,具体鉴定时,则注意一般与个别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色泽
一般来说,竹雕工艺品的年代愈久,器表的颜色也愈深。这种色泽的产生,多是常被人们赏玩摩挲的缘故。明代作品多带有暗红的色泽,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应是一种带有琥珀光泽的红色;清代的作品多深棕、棕黄色,越到后期色泽愈浅。然而,事实上清代的竹雕作品中,往往具有一种灰褐色泽,这就比较特殊了。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冀求获得与旧器相同之色泽,但人为模仿浮而不沉,遭到自然色泽终究有别,经仔细辨别,很易看出。同时伪作之品画面,凹凸之处的色泽千篇一律,也无浓淡之分,更无过渡色。
6、特征
在竹雕工艺品中,知道一些工艺的流行年代是很重要的。陷地深刻技法从清代开始的;竹簧器始于清初,盛于乾嘉时期,精品均为宫廷用具;留青虽始于唐朝,但唐至明代不见有,现传世作品除了明末张希黄的佳制,其余均为清以后的产品;康熙年间嘉定派曾用一种特殊的粘土制成竹雕中动物的眼睛。因此,熟悉竹刻技法有利于辨析竹雕作品的时代。
7、真品
要平时多看,多接触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古代名家竹雕工艺品,和在平时交易的竹雕作品进行比较,才能不在交易中吃亏。
8、互证
明清时期不少竹雕大师,既擅长竹茎雕,又善于竹根雕。既是竹雕行家,又精于木雕、牙雕和漆雕等。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何种材料,都会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刀工和审美意识。因此,(我们通过竹雕大师同时期其他材料的作品然后了解他在其他雕刻领域中的艺术表现力,)我们通过竹雕大师同时期两件不同材质的作品,进行对照,了解了他的艺术表现力,就可知其作品的真伪。
4. 什么是竹雕,为什么说是中国文人的最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中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时已经形成。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
到了宋代,中国的竹雕艺术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宋代是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已经形成一支庞大而又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艺术审美思想与要求,带动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内的整个雕刻工艺领域的发展。这时,竹被文人们视为纯洁、正直的象征,经常出现在诗书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人田园的“心虚异众草,节尽愈凡木”就更将竹拟人化了,正因为竹在文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竹雕工艺备受重视。其二,竹雕出现艺术化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艺人被广为颂扬。
纵观中国竹雕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宋代的竹雕业已初露头角。明清时期,竹雕艺术达到了鼎盛,出现百花争艳的景象。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这时,文化画的勃兴,促使了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的结合,导致竹雕艺术的空前发展。作为雕刻家,朱松邻、濮仲谦等人,还不局限于在竹材上施艺,犀角、象牙、紫檀木也是他们常用的材料。对各种材料的性能和各种技法的把握,使他们的雕刻有如神助。作为工艺美术家,他们又长于书法和印章篆刻,构图绘画无所不能,兼具文人画家的素养才能。所以,他们的竹雕作品富有创意,书卷气十足而无匠气;他们利用竹材的自然形态,删繁就简,衬托出竹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寓意,作品遂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