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评论怎么写
如何写评论性文章。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但是又很难说出口。说容易点的,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写文字本来就没有什么方针之类,若有模式那不成了八股?说这评论难吧,是因为它很个人化,很多东西因为风格的不同,就只能意会了。我这里与其教别人如何写文章,不如说说我是怎么写文章的。
不管评论什么,都是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看见一个人一本书一件事情,如果它很有意思,或者很无聊(无聊也是一种感受),都会有反应。评论是没有长度的限制的,少的几百字,多的洋洋万言,都可以。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发牢骚的时候,也会有感悟的时刻,但是那些将观后感转变成文章的却是少数。我们常看的报纸,沿用了几乎是一种模式,所以让人感觉评论就该这么写,其实不是。我最初写文字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而且痕迹很重。但我觉得无所谓好坏,仅仅是一种风格。
可能是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评论文学其实没什么概念,可我们却又条条框框的很。我看过N多风格的评论,有浅显型的,重点在拉家常。也有艺术型的,观点鲜明略带刻薄。我的评论空间似乎要大一点,有些是很感性的随笔,或者是一些抒情文字。还有一些理论研究,几乎属于论文性质了。当然习惯看某方面的人可能看其他类型很看不习惯,因为看习惯随笔的会觉得别的都没个性。看惯论文的会觉得没有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深度。
我也写过一些比较长的,比如《忆幼集》《观吾集》很感性,而《反思集》《放目集》却有点不够活泼,严肃了一些,当然我尽力回避将他写成论文的样子。如果我用上很多专业的词汇,并附上引用句子的出处,会有人心悦诚服。但是我估计这帖子也没人看了,这就是网络文字的局限,我要是将这些文字拿去投稿,估计人家会说:“稿费这么好骗啊,你还嫩点。”
以前老的报告文学之类的评论感觉很像在上课。有时代背景,接着还有故事大纲,中心思想和具体分析。这样写可以,但并不是金科玉律。长期这样写很容易将自己框死,作茧自缚。通常阅读和观看之后,我都会想想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譬如在文学方面或许是别人的写作模式,可能是文字能力,也可能是纯感受。一个好的作品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是应该谈论的是感动自己的那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但是绝不会是一篇好的文字。
很多人都觉得写作需要很深厚的知识做铺垫。当然有理论基础是件好事情,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知识的盲区,在一个不涉猎的领域内,懂一点理论知识还不如一点不懂来的要好。很多人在刚涉猎文艺历史哲学(包括美学)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的感觉,以为都了如指掌了,却不知道自己学习的不过是众多流派中的一种。每一种流派理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是推到极致都会变的很荒谬。
写文章怎么写并不重要,最重点的是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的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都喜欢去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反应很激烈。一个人写东西,别人不同意他的观点很正常,但很多人会因此而伤害人。其实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可以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十几年前的评论文学,沦为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惊世骇俗,故意来唱反调,其实两者心态是一样的。真正的评论,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受没有对和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胡说之分,有常态和奇态之分。很多被别人叫做愤青和毛毛的人,他们的文章大多人都不会苟同,但他们自有他们自己的逻辑。我不同意他们的结论,但我欣赏他们独特的视角。
一个评论者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的疏忽。当《黄金时代》无人问津的时候,就有少数人一直在为他呐喊。说《红楼梦》是优秀作品,没人会觉得你是天才。(我不鼓励唱反调)好的评论者该勇推遗珠,当你看到一本好书,一篇好文,而别人却无人问津,这时候你就该勇敢的把他的好给说出来,而且当你得到认同后,那种快感可以说是无以伦比的,而且介绍好东西给别人,也是一件责无旁贷的事情。
2. 苟同,是什么意思
“苟同”是一个汉语词汇,指轻率地表示同意。
苟:苟且。同:表示同意。
语法用法:作谓语;用于处事。例句:您的意见我不敢苟同!衍生成语:不敢苟同。
意思是不敢随便地同意,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出自明代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扩展资料“苟同”一词的相关出处:1、《韩诗外传》卷四:“偷合苟同以之持禄养交者,是谓国贼也。”
解释:那些暗中苟且拿着俸禄供养外邦的人,可以说是国家的敌人。2、《后汉书·刘陶传》:“好尚或殊,富贵不求合;情趣苟同,贫贱不易意。”
解释:若喜好不同,富贵不敢强求;情趣暗中相合,贫穷卑贱的人也不会改变主意。3、宋朝陆游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论谏宁中止,谋谟不苟同。”
解释:论谏宁可中途停止,谋划也不敢苟同。4、清朝顾炎武《日知录·不醉反耻》:“圣王重特立之人,而远苟同之士,保邦於未危,必自此始。”
解释:圣明的君王重视独立的人,而远离苟且逢合的人,保卫国家在危险没有发生的时候,必须从这里开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苟同。
3. 不敢苟同
不敢苟同(bù gǎn gǒu tóng):不敢随便地同意。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
【出处】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不敢苟同造句】
1、尽管对您推崇备至,但我还是对您的结论不敢苟同。
2、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臣对公子提议不敢苟同。
3、对于失心疯患者,老秀才确实不敢苟同。
4、若说此茶如何妙趣,老朽倒是不敢苟同。
5、剑星挖着鼻孔,对于卷胡子男人的话,不敢苟同,暗想着娜美的拳头,可是更加深度。
6、虽然我很佩服道友的自信,不过我对道友的结论却不敢苟同。
7、但他说年轻气盛的我们都可以在需要时更改我们的名字,与像琥珀一样封存在网络中的旧事说再见,对这一点,我不敢苟同。
8、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小孩的态度也愈加严格起来,有时候我对今天孩子们的耽于娱乐,总是不敢苟同。
9、有些人认为如果不是阿木守门的话这个英超冠军也许就拿下了,对此我不敢苟同。
10、韩锐表哥谬赞了,韩锐表哥在聚源期停留了五年都没有晋入幻术士,小弟可是不敢苟同。
11、恕在下说句实话,留学生教育大有可为,但大人你这方法在下却不敢苟同。
12、范教授额首称庆,武汉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却表示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