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磁卡写磁原理
磁卡记录原理
记录磁头由内有空隙的环形铁芯和绕在铁芯上的线图构成。磁卡是由一定材料的片基和均匀地涂布在片基上面的微粒磁性材料制成的。在记录时,磁卡的磁性面以一定的速度移动,或记录磁头以一定的速度移动,并分别和记录磁头的空隙或磁性面相接触。磁头的线圈一旦通上电流,空隙处就产生与电流成比例的磁场,于是磁卡与空隙接触部分的磁性体就被磁化。如果记录信号电流随时间而变化,则当磁卡上的磁性体通过空隙时(因为磁卡或磁头是移动的),便随着电流的变化而不同程度地被磁化。磁卡被磁化之后,离开空隙的磁卡磁性层就留下相应于电流变化的剩磁。
如果电流信号(或者说磁场强度)按正弦规律变化,那么磁卡上的剩余磁通也同样按正弦规律变化。当电流为正时,就引起一个从左到右(从 N 到 S)的磁极性;当电流反向时,磁极性也跟着反向。其最后结果可以看作磁卡上从 N 到 S 再返回到 N 的一个波长,也可以看作是同极性相接的两块磁棒。这是在某种程度上简化的结果,然而,必须记住的是,剩磁 Br 是按正弦变化的。当信号电流最大时,纵向磁通密度也达到最大。记录信号就以正弦变化的剩磁形式记录,贮存在磁卡上。
磁卡工作原理
磁卡上面剩余磁感应强度 Br 在磁卡工作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磁卡以一定的速度通过装有线圈的工作磁头,磁卡的的外部磁力线切割线圈,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传输了被记录的信号。当然,也要求在磁卡工作中被记录信号有较宽的频率响应、较小的失真和较高的输出电平。
一根很细的金属直线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重放设备。金属直线与磁卡紧贴,方向垂直于磁卡运行方向,磁卡运行时,金属直线切割磁力线而产生感应电动势,电动势的大小与切割的磁力线成正比。当磁卡的运行速度保持不变时,金属直线的感应电动势与磁卡表面剩余磁感应强度成正比,而导体中的感应电动势可由下式表示:
e=BrWv 式中 Br -表面剩余磁感应强度;
W -记录道迹的宽度;
v -重放时磁卡的运行速度。
在 Br=2πf/vφrmcos2πft 的情况下,综合 Br 和 e 的关系式,得到 e=2πfWφrmcos2πft 。 当然,用一根金属线作磁卡工作设备,由于输出很小,故而是不实用的。
而磁头是用高导磁系数的软磁材料制成的铁芯,上面缠有绕组线圈,磁头前面有一条很窄的缝隙,这时进入工作磁头的磁卡磁通量而言,可以看作是两个并联的有效磁阻,即空隙的磁阻和磁头铁芯的磁阻。因为空隙的有效磁阻远大于工作磁头铁芯的磁阻,所以磁卡上磁通量的绝大部分输入到磁头铁芯,并与工作磁头上线圈绕组发生交连,因而感应出电动势,在这种情况下,单根金属重放线所得到的感应电动势公式完全适用于环形磁卡工作磁头,只是比例系数不同而已。
设 N 为线圈的匝数, m 为与工作磁头铁芯的大小和磁性有关的系数,则环形工作磁头绕组中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2πfWmNφrmcos2πft
因为在工作磁绕组中所感应的电动势正比于磁通的变化率,即电动势 e ∝ By ∝ 频率 f 。在记录时 i=Isinwt ,纵向剩磁密度 Bx ∝ i (传递曲线的直线部分),所以, Bx=K1Isinwt 。由于 By ∝ dbx/dt,e ∝ By ,所以, e=K2Iwcoswt 。这里的 K2 取决于工作磁头的效率、匝数、磁带材料等。这些公式还表明:输出电压正比记录电流;输出电压正比于信号频率;输出电压得到 90°的相应变化(即由正弦项改变到余弦项)。
2. 磁卡是怎么做出来的
磁卡是一种磁记录介质卡片。它由高强度、耐高温的塑料或纸质涂覆塑料制成,能防潮、耐磨且有一定的柔韧性,携带方便、使用较为稳定可靠。通常,磁卡的一面印刷有说明提示性信息,如插卡方向;另一面则有磁层或磁条,具有 2-3个磁道以记录有关信息数据。
磁条是一层薄薄的由排列定向的铁性氧化粒子组成的材料(也称之为颜料)。用树脂粘合剂严密地粘合在一起,并粘合在诸如纸或塑料这样的非磁基片媒介上。
磁条从本质意义上讲和计算机用的磁带或磁盘是一样的,它可以用来记载字母、字符及数字信息。通过粘合或热合与塑料或纸牢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磁卡。磁条中所包含的信息一般比长条码大。磁条内可分为三个独立的磁道,称为TK1,TK2,TK3.TK1最多可写79个字母或字符;TK2最多可写40个字符;TK3最多可写107个字符。
计算机处理技术
条码/磁卡阅读器是条码/磁卡应用系统的采集设备,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扑捉到条码/磁卡表示的数据信息,并将数据送给计算机处理。
计算机是条码/磁卡应用系统中的数据存储与处理设备。由于计算机存储容量大,运算速度快,使许多繁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方便、迅速、及时。计算机用于管理,可以大幅度减轻各个行业事务工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在某些方面还能完成手工无法完成的工作。条码/磁卡系统中数据处理技术的关键是数据处理技术。可以这样说凡是存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的系统都可能涉及到条码/磁卡设备。
条码磁卡的关键技术
条码磁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诸多领域里的广泛应用,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如今在世界各国,从事条码卡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生产经营的厂商达上千家,产品的品种多达几千种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条码磁卡技术从应用的角度应涉及到如下几各关键点:
1.编码技术
2.加载技术
3.采集技术
4.译码技术
5.传送技术
6.处理技术
条码磁卡设备的技术指标一般均在这几点提出,不同的条码磁卡设备其不同点一般都是由于对上述几点侧重面不同产生的,对做应用的工程师而言,必须对这几项指标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于选型。
1. 编码技术
条码、磁卡上加载的信息是数字、字母,这些数字、字母是经过按一定标准编码的号串。由于磁卡条码区别较大,以下分别加以论述。
(1) 条码编码技术
条码编码技术主要涉及条码编码规则及标准。
条码编码规则是制定码制标准和对条码符号进行识别的主要依据。
目前,国际上常用码制有以下几种:
① UPC码
1973年,美国率先在国内的商业系统中应用。该码制主要用于商业系统。该码长度固定为12位。
② EAN码
197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按照UPC码标准制定了欧洲物品编码EAN码。EAN码有两种类型:EAN-13码和EAN-8码。
③ 交叉25码
交叉25码(Interleaved 2 of 5 Code)是一种长度可变的连续自校验数字码制。
④ 39码
39码(Code 3 of 9 )是长度可变的离散型自校验字母字式码制。
⑤ 库德巴码(codabar)
库德巴码是长度可变的离散型自校验数字码制。
它常用于仓库、血库和航空快递包裹的管理工作中。
⑥ 128码(Code128)
128码(Code128)是一种长度可变的连续型字母数字式码制。
⑦ 中国邮政码(China Post Code)
中国邮政快件专用码。
⑧ 其它码:93码(Code 93),49码(Code 49),25码(Code 2 of 5),11码(Code 11),矩阵25码(Matrix 2 of 5)
在上述码制中,我国现行常用码有以下几种:
① UPC/EAN码
我国通用商品条形码
5、传送技术
传送技术是指通过数据通信技术将条码/磁卡译码信息传输给计算机的相关技术。通常传送器已含在译码器中。
常见的数据传送方式有:
① 计算机键盘仿真式
② 单机RS-232/RS-422通讯式
③ 级联RS232/RS-422多机通讯式
④ RS-485多机通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