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字笔顺怎么写
笔画顺序:竖、点、撇、横折、横、横。
读音:[dāng]、[dàng]
释义:
[ dāng ]
1. 充任,担任:充~。担(dān)~。~之无愧。
2. 掌管,主持:~家。~权。~政。
3.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初。~今。~即(立即)。~年。~街。~院。
4. 面对着:~面。~机立断。首~其冲。
5. 相称,相配:旗鼓相~。~量(liáng)。
6. 应该:应~。理~。老~益壮。
7. 抵敌:万夫不~之勇。
8.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
9. 顶端,头:瓦~。
10.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 dàng ]
1. 合宜:恰~。适~。妥~。
2. 抵得上,等于:一个人~俩人用。
3. 姑且作为:~做。长歌~哭。安步~车。
4. 认为:我~你已经回家了。
5. 在同一时间:~日。~年。~世。
6. 吃亏,受骗:上~。
7. 抵押:抵~。押~。典~(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造句:
1. 我们不应当疏远有缺点的同学,要真诚地帮助他们。
2. 干部应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作家和艺术家应当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体验生活。
4. 中国是个大国,应当对世界做出较大的贡献。
5. 西部大开发的问题,应当全面规划。
2. 往字的笔顺怎么写呀
往字的笔顺:撇、撇、竖、点、横 、横、竖、横。
拼音:[wǎng]部首:彳部,部外笔画:5画,总笔画:8画。五笔:TYGG,仓颉:HOYG。
释义:1、去:徒步前往。2、向;朝:往东。
3、过去的:往日。扩展资料字体演变相关组词:1、交往[ jiāo wǎng ]互相来往:我跟他没有交往。
2、向往[ xiàng wǎng ]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3、往年[ wǎng nián ]以往的年头;从前。
4、以往[ yǐ wǎng ]从前;以前。5、往常[ wǎng cháng ]过去的一般的日子。
3. 过字的笔画顺序怎么写
一、过字的笔画顺序是横, 竖钩, 点, 点, 横折折撇, 捺。
二、过字的基本释义:
[ guò ]
1、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 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过来。过去。过河。过桥。过年。过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过户。过账。
3、使经过(某种处理):过罗。过筛子。过滤。过淋。过磅。过秤。过油肉。过过数儿。
4、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过目。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
5、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过分。过期。过犹不及。树长得过了房。
6、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O—O—)结构的:过硫酸根(SO5-)。过氧化氢(H2O2)。
7、探望;拜访:过访。
8、去世: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
9、过失(跟“功”相对):过错。记过。勇于改过。
10、传染:这个病过人。
11、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走过广场。把他送过了桥。
12、用在动词后,表示掉转方向:翻过一页。他回过头看了看。
13、用在动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我比不过你。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
[ guo ]
1、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吃过饭再走。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
2、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他去年来过北京。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了经验了。
[ guō ]
姓。
扩展资料
传统笔顺,古代广泛使用,现今仍在汉字文化圈使用。使用者主要为懂得书法的学者,故也被称作书法的笔顺。通过研究民国以前的书法作品,特别是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可以得出笔顺已有了公认的规定。
这些笔顺大多遵从字源、字形结构、字形变革或古法。许多字都存在多个异体字(即有多个写法)。笔顺可随着字体篆、隶、真、行、草的改变而改变。常见的传统笔顺有: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词条-笔顺
4. 声字的笔顺怎么写呀
横、竖、横、横折、竖、横、撇 声 拼音 shēng 释义:〈名〉1、(形声。
从耳,殸( 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
本义:声音;声响)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乐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孟子·梁惠王下》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2、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
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3、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
——《诗·大雅·文王有声》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4、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5、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
——《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
多含贬义) 6、汉字的声调 。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7、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 明· 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声嗽(言语) 8、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
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1、发声 。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3、吟咏;乐歌 。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4、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