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瑶族的风格特色的作文怎样写
1、要想写好瑶族风格特色的作文,就要首先了解瑶族的风俗习惯。
2、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3、瑶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林业。食物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喝酒吸烟比较普遍。桂北瑶族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盘旋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有的瑶族腌制熏干的猪肉和牛肉。这些都是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
4、作文时要选用典型细节、细致观察事物,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要注重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细节的分量虽轻,容量却大,在我们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
要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2. 瑶族的风格特色的作文怎样写
瑶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山地民族,隋唐以来就生活在五岭山区,有“五岭无山不有瑶”之称。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广西的瑶族共有140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金秀、都安、巴马、大化、富川、恭城等瑶族自治县内。
瑶族的支系较多,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花篮瑶、白裤瑶、蓝靛瑶、红瑶、八排瑶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由于语言支系复杂,各地语言差别较大,瑶族地区通用汉文或壮文,没有本民族文字。
瑶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或说源于“五溪蛮”。
瑶族的宗教信仰因地而异,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也有图腾崇拜;还有些地区信仰巫术和道教。
瑶族房屋建筑风格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木楼。木楼依山傍水,前低后高,坐落的方向不限。木楼一般分为三层:吊楼下为第一层,用于圈家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存粮食和物品。木楼的建造无须一根铁钉,却十分坚固。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十分舒适。
瑶族服装常饰以五色丝线的绣花,古有“瑶好五色衣裳”之称。瑶族妇女的头饰最为讲究,其中有“龙盘”形,是把十多米长的绣花巾盘在头上;有“A”字形,是用绣花巾缠绕而成,上窄下宽,再系上各色丝绒线和彩色珠子;还有称为“半月芽”形的,是将三块“半月牙”型的银牌置于头顶上……各种头饰不胜枚举。
瑶族男女的上衣图案丰富多彩,有花鸟鱼虫、几何图案、人物形象……,衣领有圆领、竖领两种,对襟、无扣、系腰带,下身穿长裤、短裤、布片裙、绣花裙等。绑腿是瑶族男子服装中不可缺少的,它既护腿又美观。
瑶族以大米、红薯、芋头为主食,喜喝甜酒。凡有宾客临门,主人先敬上一杯甜酒。还有一种瑶族女人坐月子时喝的甜酒,它与一般的甜酒不同,煮时需加姜片、红糖和鸡蛋,是很好的滋补品。坐月子的妇女喝这种甜酒,可收到强身补血和恢复健康的功效。瑶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密洛陀》是著名的创世史诗;《盘王歌》展现了民族历史和文化生活的广阔画面;汉文手抄本《评皇券牒》则记述了民族起源、迁徙、耕种等内容,具重要历史价值
3. 关于瑶族的作文
关于瑶族的作文 泽,用手轻轻一摸,用眼仔细地看,油滑而油亮,感觉很舒服.阳光普照大地,金色的阳光从密密叶缝里悄悄掠过,转眼间就藏在了密密的叶缝里,只向地下投下了一片又一片重重叠叠光斑.
穿过竹林,来到了一片草地上.上面铺满了明媚的小花儿.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它们纵横交错,朴素中带几分华丽,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形成了一幅自然而又有规律的画卷.这是多么纯洁,多么妖小,多么鲜亮的小花儿呀!
再往村里走,就会看到村边的一块块金黄的稻田.一阵微风吹来,稻田上,翻起金色的稻浪,金色的田边,镶着金色的花边.金色的田边里,折射出金色的水稻.每一块田都这么金黄.毫无疑问,我们来到了一个金色的世界.
走过稻田,来到山脚下,的
4. 怎样介绍自己是瑶族的人
瑶族风俗习惯 瑶族服饰丰富多采,不同地区和支系也有所不同。
男女服装主要用深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一般束腰带,南丹县“白裤瑶”男子则喜欢着长及膝盖的绣边白裤;妇女一般着无领大襟上衣,以带束腰,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也有的着后长前短的过膝长农,在显眼处绣以彩色花边,现年轻人平时多着汉装,只在庆典时换上民族装。妇女头饰式样繁多,风格别致,常戴耳环、手镯、银牌等银饰,乘上彩色丝带,大瑶山部分妇女头上戴的弧形大银钗,重量达1斤左右,从瑶族妇女的头饰就可区分少女、未婚妇女、已婚妇女及属于哪个瑶族支系。
饮食:瑶族饮食以大米、玉米、红薯、芋头为主,部分地区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瑶族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并作为待客上品,有的则腌制熏猪肉、熏牛肉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居住:瑶族住房为竹木材料,一般一栋三间,长方形,也有的建成干栏式楼房,多依山建造,聚族而居。
婚俗:瑶族未婚青年男女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庆典、集会和农闲走村窜寨,通过对歌或其他途径建立感情,互赠信物,自主婚姻;也有的须经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成婚。瑶族招婿现象较为普遍,一般不与族外通婚,随着经济发展,与外界交往逐渐密切,族外婚也开始增多。
丧葬:农村瑶族丧葬以土葬为主,有部分地区和支系实行火葬、崖葬、挂葬。 禁忌:妇女生产满月前不喜欢外人来访;婚嫁日期不能选在父母的忌日;男女对歌时不能坐在同一张凳子;在妇女面前不能说粗口;堂屋内不许吐痰;男人忌讳坐在碗橱前面。
辈男女以兄弟姐妹相称,忌讳“姐夫”、“妹夫”等称呼 瑶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习俗,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历史遭遇、卫生条件、生活方式、生产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的反映,是瑶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居家习俗 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
上盖杉皮或茅草。有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
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
瑶族习惯洗热水澡,不论寒暑,每日一次。另有一种“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
现在,“茅寮”式房屋逐渐减少。 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砖木结构,上盖青瓦、二层窗户形式的“三间堂”楼房。
楼上虽有窗户,较矮,不住人,用作储存室。中堂开大门,两侧有侧门。
生产习俗 进入大山区的瑶族,当时因地广人稀,实行插标占地,刀耕火种,“种了这山种那山”。后随着人口增多,封建统治势力逐渐向大山区深入,瑶民的土地逐渐被侵占,为了生计,被迫借土耕种。
借土的条件:“种树还山”。即瑶民在借种的土地上,播种作物时,要为“山主”种上林木;在护理作物时,要结合护理林木,待林木成长,土地不能再种作物时,才把土地和林木交还“山主”,再到别处借土耕种。
造林,习惯“插条”和林粮间作。 粮食作物以玉米、红薯、旱禾、小米、乔麦、山芋为主,间种油桐、棕片、茶叶、药材等,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烧垦的草木灰。
生产工具主要是锄头镰刀、斧头,辅以竹木工具。运输主要靠人力背、挑。
背篓是瑶民最习惯用的运载工具。劳动形式,以户为单位,男女同劳动,需要请帮工时,被请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忙,都得去帮助。
垦植大片山场,则采取按户或按劳动力入股,秋后按股分红的方式进行集体劳动。 打猎是大山区瑶族人民的生产内容之一。
主要是打野猪,只要发现野猪危害作物,就集体进行围猎,直至捕获或赶走为止。围猎时1~2人带猎犬觅踪,其余人守卡。
捕获野兽的分配既使是背着的小孩,也可分得一份。个人捕猎,主要是放套绳和装弩。
婚恋习俗 婚前交友 历来,瑶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比较自由。在生产劳动,赶圩作客,节日聚会中,多以歌声为媒介,表达爱恋之情。
一经双方同意,即可互相往来,父母不加干涉。这种行为,男方称为“交客姑”,女方称为“带后生”。
到正式结婚时,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友则必须备一篮子礼物(糖食及梳妆用品),送给女友,名曰“拿篮子”。女方备一包袱,内装云头鞋、带子等,作为回赠,叫做“丢包袱”。
在大山区,盘、赵两姓可同姓通婚,其它各姓一般为异姓通婚。但瑶汉一般不许通婚,民国时期,稍有松动。
解放后,民族交往日多,团结融洽,通婚之禁,基本放开。 婚姻形式 主要是“赘婿”(即招郎),瑶语叫“纠千”。
男到女家落户,通常要写“赘书”,内容为赘后男子的义务和权利、子女承祀、财产继承等条款。入赘者一般要改名换姓,按女家排辈,也有少数夫妻换姓的。
赘婿还有另外两种形式,一种叫“两边走”,男方仍用原来姓名,夫妻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承父姓,以此类推;另一种叫“明招暗讨”,这种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小,家里无劳力,一旦上述条件改变,男则携。
5. 瑶族盘王节对联怎么写
1、庆华夏盘王大典展瑶乡和谐新貌
扬世界瑶族文化绘乳源盛世篇章
2、创盘王节千秋昌盛
展新乳源再就辉煌
横批:大展宏图
3、庆盘王大典展瑶乡风貌
扬瑶族文化描乳源前程
4、庆华夏盘王大典展瑶乡千姿百色
扬世界瑶族文化绘乳源和谐盛世
5、山水瑶城,招四海客商共建乳源大计
盘王盛会,引八方财源描绘瑶乡宏图
6、喜居瑶山千年旺
福照乳源万事兴
横批:欢庆节日
7、盛世瑶山乐
节庆乳源兴
横批:欢度佳节
8、盘王智慧传颂古今中外
勉歌旋律奏响天地人间
9、努力拼搏,今朝筹备挥洒汗水
冲刺飞跃,十月庆典笑映容颜
横批:秣马厉兵
10、树雄心,搞好盘王大典
立壮志,弘扬瑶族文化
横批:大展宏图
6. 瑶族资料
人口为2134013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也有分布,居住形式为大分散、小聚居。使用瑶语,属汉藏语系 苗瑶语族 瑶语支。
瑶语是三种语言的总称,包括勉语、布努语、拉珈语。各地瑶族人的语言差别很大,往往不能互相通话。
瑶族人通常能用壮语和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瑶族人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的人信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莫徭”、“蛮徭”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瑶族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 。 因不同的经济生活、地域、服饰、头饰,还有几十种不同的称谓,如“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茶山瑶”、“背篓瑶”等。
称谓中因都有“瑶”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瑶族。由于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不同,瑶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副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瑶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长鼓舞--长鼓舞是瑶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以使用长鼓作舞而得名。鼓有大小两种,大长鼓俗称“黄泥鼓”,瑶语“尼网雍”。
最早为祭盘王时所跳。盘王为瑶族崇奉的始祖神。
相传盘王一日携子上山打猎,时遇大山羊,捉之,不幸被羊踢倒,掀死于梓树下。王妃痛极,命众子四山搜索,杀了那头山羊;又令用一节梓树与山羊皮制成一面鼓,并糊以黄泥浆。
在为王追悼时,其子怒击长鼓,其女挥巾洒泪而舞,以示报仇伸冤。此后即被沿袭下来。
传说反映了瑶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及崇神观念。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长鼓舞又加入了新的表现内容,并不限于祭祀场合表演,同时鼓的制作也逐步趋向完善。
إ 大小长鼓两头均呈喇叭状。小长鼓腰短,长约82.5公分,鼓头直径约13.2公分,羊皮蒙面用竹圈箍紧,大长鼓腰长,约有110公分,鼓头直径24公分,用系着铁勾的棕绳绷紧鼓面,绳子之间插入竹片用以调节鼓皮的松紧度。
鼓身均绘有飞龙飞凤等图案,并系有彩带。إ “长鼓舞”打法有文、武之分。
小长鼓(又名文长鼓和花鼓)动作柔和、灵巧;大长鼓(又名 武长鼓)动作粗犷有力。二者均有固定的曲调及歌词与之相配,有统一的击鼓节奏。
一般是且唱且舞,内容多表现建房、制鼓、开山、挖地、舂米等劳动生活。舞蹈的基本动作也是从这些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长鼓舞”在瑶族舞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一般是在瑶族传统习俗“祭盘王”和逢年过节串村走寨闹圩场时表演,也有新屋落成及其他喜庆的日子里跳,以示祈祷和庆贺。إ 小长鼓打法各地说法不一,广西金秀地区归结为两种,一为“36套、72层”,并有打鼓口诀。
36套即36个动作,72层即每一动作换方向做两遍。而一个动作又有“高桩、中桩、矮桩” 三种姿态,即“高桩”鼓在头顶上方转动,双腿微蹲;“中桩”鼓在腹部转动,双腿半蹲; “低桩”鼓在膝部转动,双腿全蹲。
长鼓队由十人组成,四人打长鼓(二女二男),四人打锣鼓镲,一人吹横笛,一人扛旗(白底、青边,上面写着瑶族祖传家书“过山榜”)。长鼓队由中门(正门)入,先拜祖宗香火,然后鼓手互拜,将鼓举起说一些吉利话就开始打起来,边舞边唱“盘王歌”,二人一组轮番跳,当围观人多时,为使大家看到即登八仙桌表演。
二为“十二套打法”,即用鼓点模拟找地、量地、平地、整地、扛木、锯木、凿木、抖木、安门、安瓦、种柱、庆功等动作。إ 小长鼓的打法为左手横握鼓腰中部,上下翻动舞动,右手随之拍击鼓面,主要动作有:①“打鼓花”,分“小花”、“大花”两种,打“小花”鼓在胸前绕腕转动,右手拍击两次鼓面,双脚左右旁靠步,并膝下蹲。
打“大花”鼓在头部上方转动,先作“小花”动作,转身旁靠步,并膝下蹲,再接“大花”动作。②“半蹲打鼓”,双脚八字半蹲,旁靠步成“丁”字形,转身时背鼓拍击。
③“圆圈鼓”,双脚先走圆圈,靠步稍蹲,然后退步,踹腿转身。④ “半蹲磨鼓”双膝为轴,带动上身作磨转,由下而上,同时在胸前转手拍鼓。
إ 大长鼓分公鼓、母鼓两种,因击打时要先用湿黄泥涂糊鼓面校准鼓音,故亦称黄泥鼓。公鼓音色高亢激越,母鼓音色浑厚洪亮,一并击之,具有和谐效果。
黄泥鼓舞以母鼓为中心,周围配合四支公鼓组成舞群。母鼓斜着横背于胸前,以双手拍击;公鼓则竖起以左手持握,右手拍击。
舞时,以母鼓手为轴心,公鼓手围成外圈顺时针方向跳转。女歌手围成内圈逆时针方向跳转。
如此循环。其中母鼓鼓点最为重要,为群舞节奏的枢纽,公鼓应合母鼓鼓点敲打,技巧较难。
إ 在广西其它瑶族地区,长鼓舞的动作与风格又各不相同。如龙胜长鼓舞,由女子四人跳,均左手持鼓腰,手腕根据鼓的动作变化而灵活转动。
右手动作有:横拍鼓、竖拍鼓、斜拍鼓、背拍鼓、摇拍鼓等。脚下有:前后推拉步、原地颤动、蹲扭转、绕圈、走对角、后单脚踢鼓等。
身体稍前倾或后仰、也有扭旋上身的动作。头的方向一。
7. 关于瑶族介绍下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2637421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因为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又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之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瑶族人口数为2637421。人。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话。通用汉语或壮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 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 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 0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
8. 仿写《草原》写一篇作文《瑶族故乡》
我的家乡在紫荆山区,那里山清水秀,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发源地。紫荆居住着汉、瑶、壮族人民,他们团结战斗,共同建设着这美丽富饶的山区。
勤劳、厚道的紫荆瑶族人民为建设美丽富饶的家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别的民族不同。由于山路陡峭,交通不便,瑶族男女老少人人能背很重的背鲍。他们的衣着也别具一格。妇女头戴一顶用多色棉布、毛布及几条色彩鲜艳的彩带精心制成的帽子,内圆外方,圆周直径约有共四十厘米。男的是用两条长长的黑布和白布缠着头,黑白相间,形若平顶陀螺,看起来格外醒目。(小学生作文网)
瑶族的婚姻风俗别具一格。瑶族青年到了婚配年龄,不用媒人上门提亲,而是采用对歌形式选择自己心爱的伴侣。每当传统对歌节(农历五月十三日)到来,宁静的山村就沸腾起来了,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欢聚一堂。对歌开始一群小伙子坐在南边,一群大姑娘坐在北边,东边是老年壮年人手拿民族乐器伴奏。男女青年相互对唱,你问我答,你唱我和,此起彼伏,非常热闹,直至深夜。最后,就在这赛歌台上,男女双方选定自己的心上人。
结婚仪式也非常隆重。举行婚礼那天,新娘穿上平时自己织缝得最得意的衣裳,精心打扮,迎接新郎的到来。新郎家可热闹啦!一大群瑶族姑娘围着新郎,拉拉扯扯把新郎送上路。新郎打扮得可帅啦!身穿一套丝绸做的黑袍子,胸前挂着一朵大红花,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一支送亲乐队也赶上来了,他们满脸笑容,手拿民族乐器,吹打着欢乐的曲子欢送新郎。新郎家人也挑着担子匆匆赶上来了,竹箩里装着小鸡和一些生活用品,给新郎作陪嫁礼物。到了新娘家,新郎、新娘依照瑶族传统风俗习惯拜堂,举行婚宴,招待前来贺喜的宾客。婚后男方就在女方家里落户,由女的当家作主,共同生活,共同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