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
《香山避暑二绝》也是他晚年隐居洛阳时写的诗,这里是第二首:“纱巾草履行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古人说得好,心静自然凉,而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在酷暑中寻找清凉世界的意境。老年退休以后的白居易,厌倦了政治上的尔虞我诈,隐居在东都洛阳,醉于心清静无为,全身远害,已经再没有什么政治风云可以让他动心思了,他只是尽自己的能力行善,在会昌四年(公元844年)特意施散家财,开凿疏浚龙门八节滩河道,以利舟行,使得过往的航船再没有往日的风险,成为当时出名的义举。他自己则一味的修身养性,吃斋念佛,在洛阳龙门对面的香山别墅里,安度晚年了。这首诗写的就是他在别墅中消夏的情趣,只见诗人戴着纱巾,穿着草鞋,身上是一袭单衣,在傍晚时分,沿着山路下来,坐在轿子中,一面观赏着路旁山上茂密的草木,一面享受着清凉的山风,哪里还有一点暑热的影子,不知不觉中,竟然沉沉睡去,供筏垛禾艹鼓讹态番卡一觉醒来时,才发现已经到了家门口了。诗人这种境界正是一种不为外物所动,所以才能在酷暑中,怡然自得,安然度夏,有了这种平和的心态,自然能够在任何时候都“一路凉风”,乾隆皇帝评这首诗是“北窗高枕,无此恬适。真足破除热恼。”(《唐宋诗醇》卷二十六)的确说得不错,当把一切都看透了之后,一切的“热恼”也就不系于心中了,这才是白居易“香山避暑”的不二法门呀。
其中的"篮舆"是古人登山的一种工具,其实就是竹兜,两个人抬着,中间是圆的,凹下一点,被褥铺在中间,做着躺着都很舒服!也可认为是竹轿
2.
丰乐亭--位于滁州西南,背依丰山,下临幽谷泉,景色幽雅秀丽.长郊--广阔的郊野.绿无涯--绿色一望无际.春将老--春天快要过去了.丰乐亭建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1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十分佳丽.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而民间传说却略有不同:据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遂就近在丰山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从只好以实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欧阳修为此还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丰乐亭记》,还以《丰乐亭游春》一诗记载与民同乐之盛况:“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知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后来苏东坡又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一样地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
3. 行到亭前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这两句诗是怎样表达作者对春天的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4.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的
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