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隶书字体怎么写
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隶书的点有中点、上点、左点、右点和横点的不同。中点的写法是落笔后,提笔逆锋向上,转笔回锋向右,顿笔向下,继回笔收锋于点内。
隶书的点与篆书的点不同的是,已有倚侧的变化。上点的写法略同中点,只是末笔不向点内回笔收锋,而想向下渐提出锋。左点和右点及横点的写法与上点的写法相同,但起步的位置和出锋的方向各不相同。
隶书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写法与左点、右点写法相似,不同处是末笔出锋较长。
扩展资料:
一、创作要点
1、要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少看当代人的作品,看当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点和不足。
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
3、正确对待风格问题。风格是自然生成的,不能一概而论。风格面貌不强,不必耿耿于怀;已经形成风格面貌的,也不必沾沾自喜或故意回避。
二、结构特点
1、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2、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3、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隶书
2. 云志功讲怎样写篆书
链接.小篆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又称“秦篆”.所谓篆书,最早本旨秦代李斯等人厘定的规范字体,即小篆.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篆]下注云:[李斯所作日篆书,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谓篆书曰小篆.]段氏所言是可信的,即小篆最初称为篆书,之后秦人尊小篆以前的字体大篆,于是又相对称李斯所作为小篆.一 释义:《说文•竹部》云:[篆,引书也.]段玉裁注云:[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因而篆书的原意,大致是拉长笔画写出的字体了.《周礼•考工记•凫氏》云:[钟带谓之篆.]就是钟上围绕的图饰.《周礼•宗伯》:[孤卿夏篆.]郑玄注:[五彩画毂约也.]就是彩画的贯车轴的圆木.我们再从词源上考察[篆]字本来的内涵.[篆]与[瑑]、[缘]等 一组同源字,它们音、义俱近.瑑是玉器上雕饰的凸纹,椽是屋顶上彩绘的圆形木条(方形者称桷),缘是衣服周边的华饰,可知以[彖为声符的字,其内涵皆有圆、长、美义.由此可以推知,古人以[篆]指称秦代规范化的小篆字体,大致是借以表明其笔意圆转活脱,笔画悠长简静,字形秀美端庄,从而不同于古籀的独特风格.二.发展 其实,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一百多年,成熟的小篆字体就已形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等朝廷重臣,对编汇、整理小篆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协助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作《仓颉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赵高作《爰历篇》.在全国推行统一的、规范化了小篆字体.1秦代 秦小篆文字流传下来的有两大类:一是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如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版,还有刻在瓦当上的文字.二是刻石文字.史载秦代共刻了七块石碑,即《泰山》、《琅琊台》、《峄山》、《会稽》、《东观》、《芝罘》和《碣石》.其中的真迹只有《泰山》、《琅琊》二石,其余均已毁佚,《会稽》、《峄山》二石幸有摹刻的拓本传世.后世习篆,大都源于以上诸碑.2汉代 小篆在汉代虽不占统治地位,但在一些比较庄重、显要的地方,如碑额、印玺、瓦当、钱币和度量衡器上仍然使用着;也有碑文用篆体书刻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最早收录小篆,也是小篆字数较全的一部字书.全书收字9353个,字体以小篆为主,对继承和推广小篆书体具有重要作用.汉以后,篆书虽已不再广泛通行,但也偶有小篆名作问世.3.唐代 唐代擅篆书者当推李阳冰.其代表作有《三坟记》、《怡亭铭》、《般若台题名》和《栖先茔记》等.4.清代 清代中期以后,堪称篆书中兴之世.最杰出的代表当推邓石如,堪称一代宗师,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篆书领域继李斯、李阳冰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另外,吴让之、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书家,也大大促进了篆书的发展创新,使篆书书体进入到一个璀灿的时期.小篆的学习 篆书的运笔和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不同,并无其他书体笔法的丰富变化,但是由于人体生理上的需要〔如心跳和呼吸等〕,都会对保持恒定状态的小篆线条产生影响,所以,篆书的运笔也十分不易.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谈谈篆书的运笔.一.起笔与收笔 篆书的运笔重心在起笔与收笔,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逆入平收”.古人讲:“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要保持篆书线条的稳定、圆润的形态,起笔与收笔至关重要.大家看一看如下几种线条的起笔与收笔.示范:横笔 竖笔 弧笔 曲笔 二.接笔:篆书线条流畅悠长,遒劲舒展.有时一笔而成,十分困难,所以,就产生了接笔现象.接笔现象一般有二种类型:示范并讲一是笔内相接:笔内相接要注意顺势而成,不要有悖势,最好有一小段复笔,灭迹隐端,保持线条边缘整齐光滑.。
3. 隶书的字怎么认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一)隶书的结构特点: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二)点画写法:
1、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2、隶书的点有中点、上点、左点、右点和横点的不同。中点的写法是落笔后,提笔逆锋向上,转笔回锋向右,顿笔向下,继回笔收锋于点内。隶书的点与篆书的点不同的是,已有倚侧的变化。上点的写法略同中点,只是末笔不向点内回笔收锋,而想向下渐提出锋。左点和右点及横点的写法与上点的写法相同,但起步的位置和出锋的方向各不相同。
3、隶书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写法与左点、右点写法相似,不同处是末笔出锋较长。
4、隶书竖的写法于篆书相同。
5、隶书的横有短横和长横两种,短横起笔逆入平出,横末护尾,略似篆书。长横起笔藏锋向上逆入,继之用方笔折下转向右,使之成蚕头的起笔,继而向右行笔,笔稍涩,不可浮滑,至横的三分之二处,按笔带出一向下的波凹,继之提笔稍向上翘出锋,形成雁尾。这一运笔又称为波磔。
捺与长横的写法相似,只是笔势向右下,较横更舒展。
撇的写法,与写左下挑相同,起笔后用过笔向左下行笔,行中略增曲势,至全画三分之二以下处用力顿笔,到画的末端捻笔外旋,略提向左上,回笔收锋于线中。钩的写法有几种,这里只介绍常用的长钩的写法,出锋后不提而是用过笔向下行笔,行至竖下端再依次蹲笔、挫笔、顿笔向左画近似水平的圆弧,至弧末提笔出锋。
另外,隶书的书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如一字中有数横相迭时,一般是最末一横写成带蚕头雁尾其余都是短横。如一字中既有长横又有长捺,一般是长捺用蚕头燕尾,长横不用,如“大”的写法就是。如横在别的笔画包围之中,横的写法也不用蚕头燕尾。就是说,蚕头燕尾在一个字中只能出现一次,否则就会影响字的美观,所以前人说“蚕无二色,燕不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