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舞曲采集规则怎么写
不知道你用哪个采集,我举例一个cms系统的内置采集的采集规则吧,如果你用别的,大同小异
例如我们采集你所说的DJKK的现场串烧栏目(本人只是举例采集规则,对象是学习采集规则的人提供一个快速学会采集的方法,请学习这种方法,由此产生的版权问题以及其他纠纷均与本人无关!)
采集地址页
列表开始代码:
列表结束代码:
列表链接开始代码:舞曲名:
标题结束代码:
舞曲(软件)地址开始代码:var righturl="
舞曲(软件)地址结束代码:";
舞曲(软件)简介开始代码:
舞曲(软件)简介结束代码:
2. 舞曲怎么样分类
舞曲就是跳舞用的曲子,就这么简单 电子舞曲大体分类: Disco House(现今主流) Techno(technology, 即表示"高科技舞曲",利用电脑,合成器合成,做出一些特殊音效,这种音乐常常是许多 音效组合起来的. techno的节拍也是4/4拍,但速度较house快且听起来具重复性,较强硬,较机械化 所以某些人称techno为"工业噪音",) Trance(迷幻舞曲,由Techno演变而来) reggae(雷鬼) electro(纯电子合成) break beat(不像House那么拍子有规律,而是在两拍中间加入碎拍,现在所谓的“街舞”就是这作舞曲) Hip-Hop(嘻哈舞曲) 舞曲的种类繁多,有各种分类方法。
现按古典舞曲、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分类 阿勒芒德 allemande[法] 意为“日耳曼的”。起源于德国。
速度适中地缓慢。中速,多为4/4拍,弱起于一短时值音符。
旋律流畅而多装饰,采取平均的节奏,织体倾向于主调化。常用作古典组曲的第1乐章,近似前奏曲。
库朗特 courante[法] corrente,coranto[意]有法国式和意大利式两种:法国式库朗特的速度适中地快,3拍子,常从第3拍的弱部开始,含有一长一短的附点节奏,在每 1段落的结尾中,常把3/2拍子和6/4拍子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6/7拍子在全曲中占优势,织体比较复调化;意大利式库朗特速度较快,3拍子(3/8或3/4),旋律流动,有如奔跑(“库朗特”有“跑”的意思)。两种库朗特都常用作古典组曲的第2乐章。
萨拉班德sarabande[法]16世纪初由东方传入西班牙,原是一种有色情动作的舞蹈。16世纪末传入法国后逐渐变得庄重缓慢。
3拍子,第2拍常为长音符。旋律富于装饰,用主调织体写成。
常用于古典组曲的第 3乐章。17、18世纪的声乐曲亦常采用萨拉班德的体裁,G.F.亨德尔的歌剧《里纳尔多》中的《让我痛哭吧》就是著名的曲例。
吉格gigue[法]起源于意大利,一说起源于英国。速度很快。
3/8、6/8或12/8拍子。富有欢快活跃的情趣。
常用模仿复调的织体,类似赋格。第2段多采取倒影(反行)赋格的写法。
常用于古典组曲的末乐章。 塔兰泰拉 tarantella[意]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古老舞曲。
意大利的塔兰托港有一种蜘蛛,名叫塔兰图拉,相传人被这种蜘蛛咬了要生热病,患者须跳狂热的舞蹈才能痊愈,舞曲由此得名。塔兰泰拉为3/8或6/8拍子,速度很快,采用连续不断的平均快速节奏,有如无穷动。
小步舞曲 menuet[法] 原为法国民间的 3拍子舞曲,因舞步极小而得名。17世纪后半叶为路易十四的宫廷作曲家J.-B.吕利所采用,因而传入宫廷,成为速度从容,风格典雅的宫廷舞曲。
在17、18世纪的组曲中,小步舞、加沃特、布雷、帕斯皮耶、卢尔等舞曲,是插入萨拉班德和吉格之间的不固定乐章。这些舞曲的中间部分常由 3件木管乐器演奏(如J.S.巴赫《第一乐队组曲》中的布雷舞曲),故称“三声中段”。
18世纪后半叶在海顿等人的创作中,将其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等套曲的第三乐章,但风格已带有幽默感,后贝多芬以谐谑曲所取代。 加沃特 gavotte[法] 原为法国民间舞曲,17世纪开始流行于宫廷和贵族社会。
中速,2/4拍,往往以弱起小节开始。复三部曲式结构。
中间部分是“风袋管舞曲”,常出现模仿风袋管低音的持续音,形成前后对比。旋律流畅悦耳,音乐形象轻快、娇媚、典雅。
布雷 起源于法国的双拍子舞曲,与加沃特相似,但从第4个四分音符(不是第2个二分音符)开始。 帕斯皮耶 流行于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舞曲,速度较快,3/8或3/4拍子,起于弱拍。
卢尔 用风袋管伴奏的法国乡村舞曲(卢尔原是17世纪前一种风袋管的名称)。中速,2/4或6/4拍子,第1拍加重。
里戈东 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古老舞曲,17世纪传入宫廷。速度较快,2/4或4/4拍子,起于弱拍。
波洛奈兹 polonaise[法] 一译波兰舞曲。原为波兰民间的行列舞曲,16世纪末传入宫廷。
相传法国安茹王朝的亨利三世于1573年即位为波兰王,在庆典行列进行时演奏了波洛奈兹。17、18世纪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偶用于组曲中。
F.F.肖邦用此体裁作有钢琴曲16首,以寄托其爱国思想。波洛奈兹的特点为:3/7拍子,起于强拍,乐句常结束于第3拍,大都庄严徐缓,或用中等速度;但肖邦的波洛奈兹速度较快,富于热情。
福尔拉纳 情趣欢快的意大利古老舞曲。6/7或6/8拍子。
18世纪偶用于组曲中,近似吉格。 恰空 chaconne[法] 16世纪原为西班牙的古典舞曲,情绪奔放激烈。
17世纪起传至欧洲各地,演变成3/4拍,速度徐缓的器乐曲。其主题常为八小节连续和弦的低音,在不断反复的低音主题上进行各种变奏。
帕萨卡利亚 passacaglia[意] 意大利舞曲。满速,3/4拍。
结构与恰空相仿,速度较慢,常以小调写成,通常采用固定低音,低音主题有时移动到高声部。 福利亚 起源于葡萄牙的 3拍子舞蹈歌曲。
结构近似恰空和萨拉班德。流传于14世纪。
17世纪后半叶在法国被用于芭蕾场面中。18世纪流传更广,常被写成炫技性的哈普西科德、吉他或小提琴曲。
有一个福里亚曲调,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曾被许多作曲家用作主题,写成各种作品(大多为变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A.科雷利的《第十二小提琴奏鸣曲》和С.В.拉赫玛尼诺夫的《科雷利主题变奏曲。
3. 现在的歌曲应该怎样写
1.为歌词写旋律,这是大多数西藏歌手在做的被认为是比较简单的方法。
2。配伴奏,也叫配器。
这是写歌的两个途径,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如果一个人能同时掌握这两种方法。那就算是可以写歌了。
作曲的概念还应该包含以下众多因素:
写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的独奏或合奏,还有,不同风格的音乐。如:流行乐、爵士乐、民族的和乡村乐。
写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习,曲式。多听音乐,分析音乐,作曲和作文章一样,作文章要有文章的格式。怎么开始,怎么阐述故事,高潮设计在那里,结尾怎么安排?这就是必须要事先设计好。歌词的格式,直接影响到旋律的格式。在选择歌词时,首先要对它的格式进行设计。格式的设计,好多歌手比较生疏。
藏民族有很好的写作旋律的基础,因为民歌本身就是创作的源泉。如果有了旋律的素材,对旋律素材的发展,将成为主要的环节。有了这个环节,再有曲式的设计。通过学习和琢磨,最好再有和声的思维逻辑能力(你所听到的,好多乐器同时在响,就是和声)。 这种旋律的写作、曲式的设计、和声的匹配等。就是写歌的基本技术。这些能力需要长期与音乐的磨合才能有这种相应的思维逻辑能力。
世界上没有任何老师教你产生旋律(主题材料),旋律是跟据你听觉的潜在力和想像力所决定的。是一种多声部的思维,还是单声部的思维。这全靠你听音乐的时候听到的音乐感觉和你所掌握的音乐知识而定。
作曲作为一个时间的艺术和声音的艺术,它必须具备;人要有耳朵听,还要有时间听。还要有良好的记忆。如果懂一件乐器,你的记忆就牢靠,你也有实践,也有修改的机会,周而复始的进行创作才能出最理想的音乐作品。
有些朋友一定会问需要学习什么样的乐器才符合作曲的要求,其实什么乐器都可以,当然,作为一个音乐人必须要懂一件乐器这是最重要的,最理想的是钢琴,西方人在钢琴上作曲,印度人在Sitar 上作曲,Sitar是在印度流传的乐器,我们可以从印度电影中应该可以听到的,是一种弹拨乐器,有节奏感。不管是唱歌的歌曲还是跳舞的舞曲都是离不开它。好多弹唱手直接在他们所掌握的乐器上作曲。现在又有好多作曲家直接在电脑上作曲。使作曲变得越来越现代化。
所以,西藏歌的写作最好懂一些西藏本地乐器,那样更好的可以发扬本民族音乐的音质,同时还可以保留他的地方特点。
4. 怎样写一首歌
1.首先,大部分的歌都是先拿到词再写曲的,所以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先研究歌词的意境。
2.研究好歌词后,不要忙着去拼和弦。把词背下来,等到有灵感的时候一首词甚至可以写出几个版本的曲。
3.当有灵感的时候,根据一条旋律,把一整段都哼出来。因为如果老是断断续续的就会让一首歌有不连贯的感觉。而且一定要死记下来,有可能你一辈子只会想到这么一次某条旋律。记旋律的时候,千万不要按照音的高低关系,如果这样,当你下一次想起来时,你记得那个高低关系但肯定会把音程的关系忘了。记旋律只需要在脑子里面很长时间的重复哼就行。
4.当旋律全部谱好以后,再来规划整首歌的结构。或者穿插一些RAP,结构有时候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5.编曲(伴奏),这需要一些和弦的知识。一首歌的制作只有这一步需要死用和弦。如果是钢琴伴奏,一般先变出右手弹的,在根据右手编左手的。千万别傻乎乎的编出什么四联手弹。如果是吉他之类的,比较简单,把和弦的进行走向弄好基本上就OK了。和弦要与主旋律及自己声音的高低相协调。如果是多种乐器,和弦方面的用得更多。如果要在平淡中找到特别和突出的感觉,就是看个人的功底和音乐修养问题了。
6.和声,和声其实也就是起个衬托主旋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和声感觉声音都很缥缈。
7.差不多准备好后,就要录音了,一般的录音笔肯定不行。网上有很多录音的软件都还不错。推荐一款:Cool Edit Pro .相对较实用,操作也不难。
5. 怎么创作歌曲
歌曲的音乐内涵首先要确立旋律与节奏的关系。传统作曲教材中都有这样一句话:“旋律是歌曲的生命”。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句话否定了节奏在歌曲中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现代音乐发展的理论观念来看,歌曲创作的切人点应该以节奏人手更方便、更易学和更易达到歌曲内在的统一。因此,与旋律相比,节奏更具体、更直观、也更原始 远古的部落民族依耪于“击石附石”的节奏且不说,当今青年热衷于“蹦迪”或“舞蹈机”,其中的感受恐怕节奏远远多于旋律。节奏在初学歌曲写作的人手里尤其重要.只有掌握了节奏的框架概念,才能驾驭歌曲这种小而全的音乐体裁。 相比之下,旋律的创作则更抽象、更难被传授和表述。优美的旋律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正如许多作曲家谈及旋律便时不时地搬出“灵感”一说。麦卡特尼在论述《昨天》一曲时仅用了“梦中所年写”五个字。因此,歌曲与乐曲不同,一个缺少旋律感的作曲家可以写就出色的器乐曲,但是歌曲就不行。器乐曲讲究的是形式和结构,是利用某种“动机”式的音乐主题在时间跨度中精巧而有序的发展。而歌曲讲究的是旋律的美感、先声夺人的瞬间效应,是利用短短的几分钟吸引听众全部的注意力 因此,把握旋律的美感和能力是一个歌曲作曲家最至关重要的品质。 除了旋律与节奏的关系.歌曲的音乐内涵也包括了音乐写作其余的各个方面,如音乐写作中呈示、发展和再现的原则、结构性段落中ABA经典形式、高潮布局中黄金分割定律的影响、谰式谰性的回归原理等等。歌曲的音乐内涵还反映了作曲者对艺术的审美倾向。
6. 舞曲是什么
舞曲(Dance music)是根据舞蹈节奏写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
由于时代、民族特点和功能、用途的不一而有多种类型。一般舞曲都具有特性鲜明的节奏。
不少舞曲(特别是民间舞曲)还要求由某些特殊的乐器或唱法演奏和演唱。在舞曲里,某种典型的节奏型贯串始终。
这种典型的节奏型,正是区别各种舞曲的最重要的标志。 一、舞曲概述舞曲是指根据舞蹈节奏写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
作为器乐体裁的舞曲,来源于舞蹈的伴奏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舞曲逐渐脱离舞蹈,发展成独立的器乐曲。
17、18世纪为小步舞曲,19世纪为圆舞曲,20世纪为探戈舞曲,20世纪后期风行拉丁舞和现代舞等。按用途分为:民族舞曲、社交舞曲、音乐会舞曲。
二、介绍与欣赏1.小步舞曲(Minuet)原是流行于法国农村中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自17世纪起逐渐流行于宫廷和贵族社会中,成为贵族舞曲。因其舞步较小而得名。
其节奏、曲调与端庄稳重、温文尔雅的舞蹈动作以及鞠躬屈膝的礼节相配合。小步舞曲形式严谨,节奏平稳流畅,节拍为三拍子,旋律优美,结构通常为复三部,由ABA三部分组成。
风格典雅、明快、轻巧。欣赏《G大调小步舞曲》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是在当时作者所写的众多小步舞曲和德国舞曲中最著名的作品,它曾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弦乐四重奏曲乃至轻音乐等各种形式,并以《贝多芬小步舞曲》之名广受听众的喜爱。
据推测,这一小步舞曲很可能是在1795年,由原来为管弦乐队而写的乐曲改编而成的。本曲为典型的“三段体”结构,第一主题婉转如歌,音调以连绵起伏的小二度音程和带有推进感的附点节奏组成,从容简练,优雅端庄;第二主题带有活泼、跳跃的性质,与第一部分温雅的色彩相映成趣。
最后以第一部分再现结束全曲。《小步舞曲》巴赫此曲是G大调,3/4拍。
速度是一分钟六十六拍的小快板。它的A段旋律是以音阶为基础,练习目的是把握重音和八分音符的正确时值,在伴奏上,前六小节用持续音;后面用简单的对位手法。
B段风格和A段相近。开始,提高了一个八度音,情绪显得比A段明朗,力度也强一些。
三小节之后转成D大调,仅仅一个乐句之后,它又转回到G大调:然后反复到A段结束2.圆舞曲(Waltz)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成对旋转。
十七、十八世纪在维也纳宫廷流行后,开始成为社交中的舞蹈。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
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种和弦,第一拍重音较突出。欣赏《蓝色的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写于1867年,本是声乐曲。
乐曲的全称为《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起自一首诗的最后一句的重复句: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它的创作背景取材于1866年的普奥战争。
普鲁士人兵临维也纳,沉闷的气氛笼罩维也纳,为了扭转情绪,他受人之托而创作,写了这首本没有歌词的曲子,后来才填词完成。后来他的乐曲受到了欢迎,在维也纳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全曲由序曲和五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序奏部分有小提琴,圆号,长笛等木管乐器奏出整首圆舞曲的主调,描绘了多瑙河畔的美丽景色。
充满了诗情画意。后边的小圆舞曲也各有特色,表现了活跃,欢快,热烈充满活力的气氛。
每首都有两个对比的主题。最后结尾再现了前边舞曲的部分段落结束《小狗圆舞曲》肖邦降D大调 圆舞曲,俗称为《小狗圆舞曲》。
传说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喂养着一条小狗,这条小狗有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兴趣'。肖邦依照乔治·桑的要求,把'小狗打转'的情景表现在音乐上作成了这首乐曲。
乐曲以快速度进行,在很短的瞬间终了,因此又被称为《瞬间圆舞曲》或《一分钟圆舞曲》。全曲为简单的三段体。
在四小节序奏后,主旋律以反复回转的形态出现,其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中段则是甜美而徐缓的旋律,与第一段的急促形成鲜明的对立;第三段为第一段之反复。3.波尔卡(Polka)19世纪30年代发源于捷克波希米亚民间的一种二拍子的快速跳跃的圆圈舞。
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以男女对舞为主。
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一般为2/4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旋律优美动听。
欣赏《拨弦波尔卡》小约翰·施特劳斯由“施特劳斯兄弟”共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乐曲。本曲仅由管弦乐队中的弦乐部分来演奏,而且所有的提琴都不像通常的演奏那样“用弓子拉奏”,而是放下弓子,一律采用手指拨奏,发出新奇而美妙的音响,整个弦乐部分依然显得和谐而有序。
本曲由于采用提琴拨奏方式演奏,故音量较小。乐曲的结构并不复杂,为三部曲式。
主要主题的速度由慢至快,力度较弱,旋律流畅,仍然是典型的施特劳斯风格;乐曲的中部主题明显加大了力度,接着出现的半音下行力度减弱,十分优美。乐曲最后重复主要主题,在弦乐部分的整体拨弦齐奏中结束全曲。
4.玛祖卡(Mazurka)波兰的一种民间舞曲,其动作有滑步、成对旋转、女人围绕男子作轻快跑步等。玛祖卡的音乐特点为:中速、三拍子,重音变化较多,以落在第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