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个关于扫雪的作文
1月10日的早晨,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白色世界。
当人们还在暖和的被窝里躺着的时候,初二(1)班的全体同学已经在马路上扫雪了。有的用铁锹,有的用扫帚,有的用煤铲,干得热火朝天。刚出家门的人们,用围巾把头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瑟缩地走着。扫雪的同学头上却冒着热气,他们甚至解开了上衣的钮扣,迎着刺骨的寒风。他们的心头热乎着呢!
三天来,大雪飘飘,一直下个不停。夜间,松软的雪花好似一床大棉被,盖满了大街小巷。到了白天,人踩车辗,雪花变成冰块,又硬又滑,汽车好像蜗牛在爬行;行人小心翼翼地走在两旁人行道上;骑自行车一不小心,就连车带人摔得仰面朝天。一天早上,王强一走进教室,就抖了抖身上的雪花,向全班同学报道着新闻:“我一路走来,一共看见五辆自行车滑跤,真是难得的好戏!”
王强的话,引起了中队干部的思索。中队长马上召集委员们开了一次碰头会,他说:“现在,五讲四美的活动正在开展,我们要为群众做一件好事,你们看怎么样?”委员们忙问:“什么事?快说吧!”
放学后,中队长向全班发出了一个倡议:“不管明天下不下雪,咱们起个大早,每人带一件工具,到解放路集合——扫雪!”多数同学热烈响应,当场表示一定参加。中队长接着说:“这是公益劳动,提倡自愿,有困难的可以不参加。”回家的路上,王强对同学说:“明天,我也去。不过,我去看戏……”
第二天,说是来看戏的王强,被同学们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他站在一旁,又冷又不好意思。他趁一位同学擦汗的机会,一把夺过煤铲,投入了扫雪的行列。集体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啊!她像一双巨大的手,推着慢行的人加速向前,拉着落后的人迅速跟上。
2. 看图写话一个人在铲雪怎么写
一场大雪过后,大地到处银装素裹,大树穿上了白色的衣服,地上铺上了一层雪毯,屋顶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真美啊!
李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校园里扫雪,李老师为大家分完工以后,同学们各自在岗位上干起来,有的同学在铲雪、有的同学在用簸萁堆雪、有的同学在用小推车推雪,还有的同学在不停的扫雪,他们互相帮助把雪堆到大树下,让大树有更多的水分吸收,大家各个汗流浃背,还有的同学把雪堆起来堆了一个大雪人,大家一起围着雪人跳起舞来。
同学们说:“今天真是有意义的一天啊!”
3. 谁有希特勒生平简介
独特的身世 1889年4月20日晚上6点半,在流经奥地利和德国巴伐利亚边境的因河河畔奥方的布劳瑙小镇的一家名叫波默的小客栈里,一个名叫克拉拉的年轻妇女生下了一个男婴。
由于克拉拉前面生的三个孩子都早早夭折了,所以她对这个儿子就特别疼爱。这个男孩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的父亲阿洛伊斯是布劳瑙边境小镇的海关官员,是一个42岁的农妇和流浪磨工的私生子。阿道夫的母亲是其叔父的外孙女。
阿洛伊斯结婚时,已经48岁,新娘刚25岁,这是阿洛伊斯第三次结婚。此前他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
阿道夫是他此次婚姻的第四个孩子。也可能是这种在世人看来极为奇特的身世来历和血缘关系,造就了希特勒的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幻想的年轻人 阿道夫·希特勒3岁那年,他们一家随父亲搬往德国巴伐利亚的帕骚市,他父亲要在那里管理一个属于奥地利的海关,在这个德国城市里的生活以及与德国儿童们的共同玩耍,给希特勒留下了终生不泯的影响,他一生都操着帕骚时期学会的那种巴伐利亚南部的口音。 1895年,希特勒6岁了,他父亲被调往林茨任职,全家又搬回奥地利。
在林茨郊外,他们置办了一所环境清幽的漂亮住宅。不久,希特勒就被送到一所乡村学校上小学。
学校离家很远,每天早上,他要和其异母姐姐走一个小时的路才能到达学校。(左图为1923年的希特勒) 就在这一年,干了40多年公务员的父亲退休养老。
但他很难适应这种退休生活,于是开始与酒为友,消解烦闷。日子一长,就开始酗酒,变得脾气暴躁、易于激动,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用马鞭乱抽,以致于14岁的异母哥哥被逼离家出走。
然后,小小的阿道夫·希特就常常成了他爸爸的“出气筒”。 1896年,7岁的阿道夫·希特勒随父亲搬往拉姆巴赫小城居住。
在新学校的学习,希特勒是个佼佼者。但希特勒的父亲很快又对这里的生活感到厌倦了,他又于1898年在林茨附近的莱昂汀村买下一所房子和花园,不久便举家搬迁此地。
到了新地方后,希特勒在新学校的学习仍很轻松。这时,他发现自己有绘画天赋。
于是他转而幻想将来成为一名“艺术家”。但他父亲却坚决要儿子成为和他一样的公务员。
因此,在希特勒四年制小学毕业后,决定送他到林茨市的六年制中学就读。 但希特勒到了这所学校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后终因数学和自然考试不及格而留级。
1903年1月,希特勒的父亲在早晨散步时中风而死。对希特勒来说,这是一个转折。
14岁的他成了家庭中唯一的男子汉,形单影只的寡母对他没有任何约束力,甚至家庭中的事务也要受到他的支配。 中学三年结束的时候,希特勒没能通过法语考试,补考虽然勉强及格,但却因成绩不理想而失去继续在林茨的六年制中学就读的机会,他不得不转学到离林茨市40公里处的州立四年制中学去继续读他的四年级。
这一年秋天,在他补考及格后,领到了四年制中学的毕业证书。他虽可继续进入综合性高中就读,但他却不愿吃这份苦,终以自己患过肺结核,繁重学业对健康有害为理由,说服溺爱他的母亲,让其中断了学业,进行休养,在林茨过起他自己称之为“好像梦幻一般”、“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
虽然他母亲、亲戚劝他、催促他去做工学得一技之长,但他却在此后两年半的光景里,陶醉在将来做艺术家的美梦里,在多瑙河畔逍遥闲荡,做“妈妈的心肝宝贝”,打发“懒洋洋的日子”,享受“空虚的舒适生活”。他也贪婪地涉猎书籍、大量作画、欣赏歌剧、参观博物馆,这时的希特勒虽然只有16岁,但已经热衷于政治了,已经成了一个至死不改的德国民族主义者。
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他日煽动家的希特勒表现出一种极端的落落寡合,一种带有自怜情调的唯我独尊和经常突发的一种压抑不住的演讲欲,他对制订“宏伟计划”有着一种强烈的欲望,而对于任何一种按部就班和循规蹈矩的活动则都嗤之以鼻。 初到维也纳 1906年,希特勒过完17岁的生日之后,带着他母亲和亲戚们给他的钱,去他早就向往的维也纳住两个月。
维也纳这座金碧辉煌的巴罗克式帝都令希特勒神迷目眩。他成天在街头闲逛,兴奋地瞻仰环城公路附近的宏伟建筑,在博物馆、歌剧院、剧场中所看到的景象,使他眼花缭乱、如醉如痴。
至少在此刻他已深信不疑,要想在艺术上有所建树的话,就必须在维也纳求学。于是他千方劝说母亲同意他到维也纳的艺术学院去就读。
1907年夏,母亲终于同意他带着从父亲的遗产中提取的可以在维也纳生活一年的700克朗,来到维也纳参加入学考试,以圆他那做画家的梦,但结果却名落孙山。校方告诉他:他的天赋是在建筑方面、而进入学院的建筑系则必须念完整个六年制中学并具有毕业证书,可希特勒只有四年制中学证书。
面对这一情况,希特勒束手无策,神情沮丧。他没有给家中写信,也没有回家,而是独自留在维也纳,闭门谢客,埋头读书,听听歌剧或在大街上茫然无主地游逛。
直到10月底,他才返回林茨。这时身患乳癌的母亲已气息奄奄。
12月21日,他母亲终告不治,离开人世。 母亲死后,希特勒面临着想办法谋生的问题。
他虽完全独立了,但他并无一技之长,又一向轻视体力劳动,从来没想靠自己的。
4. 帮着写篇作文
那我就展示一下丑陋的文笔。
.题目LZ自己想。.正文 一钩残月,遮断了雁的归途。
北京连续下了两场雪,来得极晚,却又汹汹。 我无奈的在车站里扫雪,孤影寥寥,寂静的夜里传来声声“刷刷”的音响,扫帚极不情愿的与地面进行着最后的吻别,看着雪渐渐被扫到一旁,我无奈的一笑,想在我家楼下时,多少热心的邻居一起扫雪,何等畅快?而此时偌大的车站竟只有我一人孤军奋战,何等凄凉? 罢了,反正就要扫完了。
披着一袭疲惫,我愀然走在回家的途中。 至家前,发现楼道口也有雪,微微一叹,便又是携着疲惫扫雪。
耳畔突的传来一个老太太的声音:“你在扫雪阿?”我呆滞半晌,回眸轻轻一笑,便又继续扫雪。 谁还记得当年一起扫雪的旖旎? 谁曾怀念当年一起遭冻的境遇? 谁总回味当年一起嬉笑的场景? 微叹一身,一张寂寞的脸消融在夜里。
LZ看我辛苦打了这么久给分吧···。
5. 写人作文顺序
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总得有个顺序。
记叙文常常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记叙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要了解这些方法的特点、作用和要求。顺叙是基本的方法,在文章中,它与其他方法经常配合使用。
无论顺叙、倒叙、插叙,都是为了更好的记叙人物、事件而运用的。方法取决于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并不是任何一篇记叙文都要用上这些方法。
预备活动
写记叙文的时候,如果时间关系错综复杂,就容易把话写乱,弄得思路不清。请你把下边几句话的意思组成一段思路清晰的话。
1.我现在想,我煮牛奶要特别小心。
2.今天早晨,妈妈告诉我,今天的牛奶归我煮。
3.过去,牛奶都是妈妈煮的。
4.妈妈让我今天煮牛奶的时候,我说好。
5.我从来没有煮过牛奶。
6.我马上就要第一次煮牛奶了。
参考题目
1.**引起的回忆来源:
2.访问***
3.不该发生的事
作文训练九:例文一《扫雪》
1月10日的早晨,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白色世界。
当人们还在暖和的被窝里躺着的时候,初二(1)班的全体同学已经在马路上扫雪了。有的用铁锹,有的用扫帚,有的用煤铲,干得热火朝天。刚出家门的人们,用围巾把头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瑟缩地走着。扫雪的同学头上却冒着热气,他们甚至解开了上衣的钮扣,迎着刺骨的寒风。他们的心头热乎着呢!
三天来,大雪飘飘,一直下个不停。夜间,松软的雪花好似一床大棉被,盖满了大街小巷。到了白天,人踩车辗,雪花变成冰块,又硬又滑,汽车好像蜗牛在爬行;行人小心翼翼地走在两旁人行道上;骑自行车一不小心,就连车带人摔得仰面朝天。一天早上,王强一走进教室,就抖了抖身上的雪花,向全班同学报道着新闻:“我一路走来,一共看见五辆自行车滑跤,真是难得的好戏!”
王强的话,引起了中队干部的思索。中队长马上召集委员们开了一次碰头会,他说:“现在,五讲四美的活动正在开展,我们要为群众做一件好事,你们看怎么样?”委员们忙问:“什么事?快说吧!”
放学后,中队长向全班发出了一个倡议:“不管明天下不下雪,咱们起个大早,每人带一件工具,到解放路集合——扫雪!”多数同学热烈响应,当场表示一定参加。中队长接着说:“这是公益劳动,提倡自愿,有困难的可以不参加。”回家的路上,王强对同学说:“明天,我也去。不过,我去看戏……”
第二天,说是来看戏的王强,被同学们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他站在一旁,又冷又不好意思。他趁一位同学擦汗的机会,一把夺过煤铲,投入了扫雪的行列。集体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啊!她像一双巨大的手,推着慢行的人加速向前,拉着落后的人迅速跟上。
提示:
这篇作文用倒叙开头,能吸引读者。接下去的顺叙部分也写得生动活泼。想一想,如果不用倒叙,怎样写才能引人入胜呢?
6. 请问有关华盛顿和希特勒的有关资料.
乔治·华盛顿1732年生于美国弗吉尼亚的威克弗尔德庄园。
他是一位富有的种植园主之子,二十岁时继承了一笔可观的财产。1753年到1758年期间华盛顿在军中服役,积极参加了法国人同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争,从而获得了军事经验和威望;1758年解甲回到弗吉尼亚,不久便与一位带有四个孩子的富孀——玛莎·丹德利居·卡斯蒂斯结了婚(他没有亲生子女)。
华盛顿在随后的十五年中经营自己的家产,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1774年他被选为弗吉尼亚的一位代表去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时,就已经成为美国殖民地中最大的富翁之一了。华盛顿不是一位主张独立的先驱者,但是1775年6月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他是一位代表)却一致推选他来统率大陆部队。
他军事经验丰富,家产万贯,闻名遐迩;他外貌英俊,体魄健壮(身高6英尺2时),指挥才能卓越,尤其他那坚韧不拔的性格使他成为统帅的理所当然的人选。在整个战争期间,他忠诚效劳,分文不取,廉洁奉公,堪称楷模。
华盛顿于1775年6月开始统率大陆军队,到1797年3月第二届总统任期期满,他的最有意义的贡献就是在这期间取得的。1799年12月在弗吉尼亚的温恩山,他在家中病逝。
首先,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是一位成功的军事领袖。但事实上他决非是一位军事天才,当然也决不能与亚历山大和凯撒一类的将军相提并论。
他的成功至少有一半是由于同他对垒的英军将领的出人意料的无能,另一半才是由于他自己的才能。但是应记住几位其他美国将领均遭惨败,而华盛顿虽说打了几个小败仗而最终却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其次,华盛顿是立宪会议主席。虽然他的思想对美国宪法的形成没有起重要的作用,但是他的支持者和他的名望对各州批准这部宪法却起了重大的作用。
当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反对新宪法,要不是华盛顿的影响,很难说这部宪法能实行得了。再其次,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
美国有一位华盛顿这样德才兼备的人作为第一任总统是幸运的。翻开南美和非洲各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个以民主宪法为伊始的新国家,堕落成为军事专制国家也是易如反掌。
华盛顿是一位坚定的领袖,他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但是却无永远把持政权的野心,既不想做国王,又不想当独裁者。他开创了主动让权的先例——一个至今美国仍然奉行的先例。
与当时的其他美国领袖如托马斯·杰弗逊、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相比,乔治·华盛顿缺乏创新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但是他比所有这些雄才大略的人物都重要得多,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期间,他在行政领导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任何政治运动都不会达到目的。
对美国的形成,麦迪逊的贡献是重大的,而华盛顿的贡献几乎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乔治·华盛顿在本册中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怎样认识他给美国所带来的历史意义。
要求一个当今的美国人对那种历史意义做出不偏不倚的评价自然是困难的。虽然美国在二十世纪中叶具有甚至比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还要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但是其政权也许不会象罗马帝国那样行之久远。
另一方面,美国所取得的技术成就有几项将来也会被其他民族视为有重大意义的,这一点看来是有目共睹的。例如飞机的发明和人类在月球上的登陆就代表了过去世世代代人们梦寐以求的成果;很难想象核武器的发明将来会被看成是无足轻重的成就。
既然乔治·华盛顿大体上可以和罗马的奥古斯都·凯撒相媲美,在本册中把他与奥古斯都排得很接近似乎不无道理。如果说把华盛顿排得略低了一点儿,那主要是因为他比奥古斯都领导的时间要短得多,还有许多其他人如托马斯·杰弗逊和詹姆斯·麦迪逊对美国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华盛顿比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这样的人物排得高些,因为他的功劳比起他们的来说是更加不可磨灭的。 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大家都知道,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它位于大西洋沿岸的波托马克河畔。
其实,在1800年以前美国并没有这样一座城市,它是美国人民为纪念美国的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而专门建立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是多么崇高。1732年12月22日,乔治·华盛顿生于弗吉尼亚的一个种植园主家庭。
他自幼丧父,只继承了少量的田产和10个黑奴。16岁的时候,就去西部作土地测量员,后来又在俄亥俄河流域领做过土地买卖,靠着自己的艰苦奋斗,华盛顿成为当地有名的大种植园主。
当时,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英国为战胜法国,竭力争取北美大种植园主的支持,1754年,弗吉尼亚总督答应把20万英亩土地给参加反法战争的富人,华盛顿积极参加了英国方面对法作战,指挥弗吉尼亚地方武装英勇战斗,屡立战功,协助英军把法军赶出北美。但战争结束后,英国却立刻翻脸,宣布西部土地为王室私产,不准垦殖。
这一禁令使华盛顿一下子丧失了3万多英亩土地,从此,他成为英国殖民政策的坚决反对者。1775年4月19日,波士顿人民在列克星顿打响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北美各州人民纷纷响应,轰轰烈烈的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了。
1775年6月,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在费城召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