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厚字隶书写法
厚
2. 恳荒的精神隶书史晨碑怎么写
一、石门颂
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
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
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
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
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
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
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
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
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
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乙瑛碑
《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
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
所重。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
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
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
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
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
俗风气。
三、礼器碑
《礼器碑》汉永寿二年(156年)刻,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
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
皆题名。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
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
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
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
3. "学"字的正楷,行书,隶书,草书的写法和特点
隶书: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 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这种书体流行于"徒隶" (下层办公文的小官)之中.故称为隶书.到汉代这种书体开始盛于起来,成为主要 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 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 增强了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风格也趋多样化,艺术欣赏的价值大大提高. 楷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 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是因 为此书法可以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至今.楷书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 现了繁荣局面,达到了高峰.这种字体至今还是初学书法的关键.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 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 "行草". 草书: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 所欲的乱写,草书的特点是艺术欣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二种. 章草是隶书简易快写书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今草是楷书的快速写法,点画飞?? 动,上下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 行楷:没有固定界限,在行书与楷书之间.赵孟頫的<胆巴碑>就是一个代表 楷体的几家代表: 颜真卿系颜体书法鼻祖,正楷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开创我国书法新风格。
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
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 柳公权,字诚悬,他自幼好学,十二岁便可做文章,是中晚唐时期为为出色的大书法家,书法继承颜真卿而取各家之长,独辟蹊径,创立了“柳体“,所以有“颜筋柳骨“之称。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
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
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虽祖右军,而能得其媚趣。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一般人练字从柳公权的字练起,因为他的字很工整,好模仿,模仿时对笔力的要求也没有这么高. 常用的话,除草书外每一种字体写的人都很多.草书是要练过草书的人才能看懂的. 漂亮的话,看你自己的喜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