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的拼音大写字母马上看
大写:SHU 小写[sū][sù]
[ sū ]
1.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
2.指须头下垂物:流~。
3.昏迷中醒过来:~生。~醒。死而复~。
4.缓解,解除:以~其困。
5.特指“江苏省”、“苏州市”:~剧。~绣(苏州的刺绣)。
6.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
7.姓。
8.见“噜”字“噜苏”。
[ sù ]
朝向:“~刃者死”。
2. 瘫痪的拼音怎么写一定要正确
词目:瘫痪
拼音:tān huàn
基本解释
身体任何部位运动的感觉或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神经系统其他一些疾病,比喻机构涣散、混乱,不能正常工作。
①又称“麻痹”。人体某一部分随意运动的减弱或丧失。因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完全瘫痪和不完全瘫痪。其中,一侧上肢或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称“单瘫”;一侧上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称“偏瘫”;两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称“截瘫”;两侧上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称“四肢瘫”。
②比喻组织机构失去作用,不能正常工作:铁路全线瘫痪。
瘫 : 瘫(瘫) tān 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肢体不能活动:瘫痪。截瘫。偏瘫。面瘫。四肢瘫。
痪 : 痪 huàn 〔瘫痪〕见“ 瘫”。
详细解释
⒈身体或其某一部分完全丧失运动功能。《元典章新集·吏部·职官》:“年迈之人精神衰惫,手足瘫痪。”《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中风总括》:“体中风邪,轻则顽麻不仁,重则瘫痪不用。”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维扬生》:“右股亦病瘫痪,终身不瘥。”郭沫若《苏联纪行·八月一日》:“后来又患肠伤寒,剧烈的神经痛,卒致四肢瘫痪,双目失明。”
⒉比喻不能正常活动或工作。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一:“各报都改变了论调,各种救亡刊物和活动都先后停止了。以贩卖抗战书报盛极一时的各处街头巷口的小书摊也完全改变模样。上海 是瘫痪了。”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五章:“ 中国 军队大炮炮火的猛烈集中已开始在整个战场中占优势,已经一再使联军的步兵瘫痪。”
3. 苏中建设的拼音怎么写
苏中建设
拼音:sū zhōng jiàn shè
一、苏
[ sū ]
1.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
2.指须头下垂物:流~。
3.昏迷中醒过来:~生。~醒。死而复~。
4.缓解,解除:以~其困。
5.特指“江苏省”、“苏州市”:~剧。~绣(苏州的刺绣)。
6.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
7.姓。
8.见“噜”字“噜苏”。
[ sù ]
朝向:“~刃者死”。
二、中
[ zhōng ]
1.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
2.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
3.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
4.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
5.特指“中国”:~式。~文。
6.适于,合于:~看。
[ zhòng ]
1.恰好合上:~选。~奖。~意(会意,满意)。
2.受到,遭受:~毒。~计。
3.科举考试被录取:~举。~状元。
三、建
[ jiàn ]
1.立,设置,成立:~立(a.开始成立;b.开始产生,开始形成)。~树(建立功业,或所建立的功业)。~国。~都(dū)。~党。~军。~交。~设。~功立业。
2.造,筑:~造。~筑。修~。新~。兴(xīng)~。筹~。
3.提出,倡议:~议。~策(出谋献策)。
4.指中国福建省:~兰。
5.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位。斗柄农历每月所指的方位不同,因此“建”亦转指月份(亦称“月建”、“月尽”):大~(农历有三十天的月份,亦称“大尽”)。小~(农历有二十九天的月份,亦称“小尽”)。
四、设
[ shè ]
1.布置,安排:~立。~置(a.设立;b.安装)。~宴。
2.筹划:~计。~法。
3.假使:假~。~或。~身处地。
4. 苏联表上面的意思,请介绍:
1、17 KAMHEN应该写成17 камней,17钻。
2、CAENAHO B CCCP 应写成сделано в СССР,苏联制造。CCCP是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苏联)的简写。
3、LOGO:一个英文字母"B",字幕外面有个椭圆包着。应该是B字母本身比划延伸出来的椭圆,不是商标,而是代表这个表为潜水表或军官表。表的品牌一般都在表盘数字12的下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