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小说理性分析小说,主要的方向是小说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社会大环境,用这些来分析情节和人物是否合理.第二是分析小说人物的家庭环境,心理变化历程,以此才确定人物对情节发展的推动或者发生情节的必然性.成功的严谨的小说,他的背景确定的整体的基调,人物决定了发展和结局,任何东西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在此基础上,出人意料而合理的情节和发展就是考验作者功底的地方了.合理而不断带来惊喜,震动的小说才是好的小说.对散文和诗歌散文和诗歌是体现作者心路和感性的抒发.理性的分析就在于对作者的心理状态的考察和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对散文,比如,《荷塘月色》可以分析朱自清写文章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也可以分析景物描写的写作技巧,也可以谈人不同的想法导致对环境的不同看法等等.而诗歌,比如,《离骚》可以分析屈原的生平,地位等等对他心理的影响,这些都是诗歌本身想阐述的.也可以分析诗歌产生的文化环境对诗歌本身的写作手法和体现形式的影响等等.打字好累,。
2. 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怎样写
也说理性人的骨子里的最深层,谁不是有着最原始的那样一种情感呢!在我们遭遇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时,这种情感显得越发突出,但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是人有着理性的光辉。
在理性的光辉照耀下,人类原始的情感会得到秩序的调理。
秩序即是一切,这是理性的箴言。山水相依,天地只能以颜色相契,这就是理性的模式,其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韵味,也是一种非常的美丽呢!
朗朗晴空,碧绿大地,阳光和月光都有秩序的阶梯。
生长在地里的是玉米,生长在田里的是稻米,如果更要改变玉米与稻米的生长环境,寻求,另一种生长方式,可以寻求打破,寻求再创再生,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残酷的过程。
不破不立,先得破,才有立。而玉米与稻米,原来是可以在一贯的状态下茁壮成长的,为什么要去破坏那悠然的生长呢!
从古到今,更替,必须是在必须破的情况下选择破,亦在必须立的时候选择立,如果在不应破的时候选择破,不应立的时候选择立,那最终,时事和人事两不相许,多是伤人伤己,两不相宜。
是的,也有不依秩序而随意搁置的,也有顺着感性随意栽种的,但那不是人类的特性,那是人类与其他动物都有的共性。人类彰显的应该是属于自己特性的那种独有的理性的光亮。
人类不用拿理性来压抑感性,因为感性中有着甜美的芳菲。但亦不能由于感性而丢弃理性,因为理性是人是人的最根本的标志。
3. 以理性为题的作文应该怎么写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
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的反思,不停的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
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
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
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4. 作文欲望与理性怎么写
欲望是一朵未绽开得花。当花开了,花儿拥有了短短的美丽,可又意味着花将要谢了。
常人都有欲望,这是合乎常理的,但理性不可失,过分的追求,换来的最终是失望。
有这样一句俗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顾着捕蝉的螳螂,却不知道黄雀就在身后,当它捉到蝉,大饱一顿之后,这不是满足了它的欲望吗?而螳螂没有理性,并不知道黄雀在慢慢的靠近它,而黄雀的身后又有蛇。可见理性不可失,做任何事都要考虑长远的利益,不要为了满足一时的欲望,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我们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资源还算多,但人均分配少。就拿一片森林来说,人们为了经济效益,不断地砍伐树木,今天也许只砍一两棵,发现赚了不少钱,明天砍十几棵,后天却砍了一大卡车,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来是一片翠绿,一篇清新的空气,而现在是一片黄土高坡,一片尘土飞扬。
人们达到了自己的欲望,也获得了很多的财富(金钱),但人类这样的做法,必然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当暴风雨来临时,土开始下滑,村庄被黄土淹没,那一刻,也许人类后悔了,但又有什么用呢?当时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失去呢理性,如今他们还是要自食其果。人与自然是相互妥协的,如果你为了达到自己的欲望而毁灭自然,那么你也应该明白自己该付出多大的代价呢吧。
有人说,难道会有谁不想达到自己的欲望吗?当然,每个人都想,这也许是人的本性,但请理智的想一想,过度的欲望,你要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幅画,多多米洛骨牌的最前面是一只小鸟,米洛骨牌的末端是一个猎人,猎人正举着枪瞄准小鸟,猎人追求自己的欲望,却不想想,如果自己开枪,又将会怎样呢?
失去理性地追求欲望,就像猎人与鸟这样的多米洛骨牌游戏;就像小天莺最终的含恨而死;就像村庄最终被黄土淹没。
请记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终究是要谢的。不要为了一个“哨子”失去了所有,付出了所有的代价。
理性地思考一下,也许只用去你十几分钟,而从不思考后果,一味的想满足自己的欲望,终究会让自己夺走自己生命的一切。
呆呆地望着那条在鱼缸里不断吐泡泡的金鱼,很难理解它怎么那么快乐。或许,对鱼儿来说,水就是幸福。一只鱼儿不渴望天空,所以它在水里飞翔;而一只鸟儿,从不向往大海,所以它在天空展翅。
没有理由让它们的欲望换一下位置,否则,水里不会有鱼,天空不再有鸟。只有悲剧。
我的鱼儿,守着它的水,游出一串串的水泡。抬头望见了阳台上大朵大朵的阳光——因穿过如帘的绿藤的缘故,明暗拼凑成一片可爱的光影。轻轻捧着鱼缸,让我的鱼儿嗅一嗅阳光的味道。
刚把它放在窗台的边缘,忽然一根长藤垂下来,恰好伸入鱼缸,击出了水珠。鱼儿惊恍了一下,绕着这根藤的几片叶子游动。我看着这条有点张狂的藤,它实在很绿,甚至粗壮,几乎是最长的一条。它一定是不停地向上攀爬,吸足养料后,疯长。它想和远处的白杨比一比吗?但是它没有想到身体的重量会让它难以支撑,终于跌回原处。它把头伸进鱼缸,要给那只鱼儿讲些什么吗?这时,它已没有了最初的力量。人把它移向外面,但它又重重地跌落了下去,发出重重的一个声音。
鱼缸里的鱼依旧摆着尾巴,吐着泡泡。
天空好蓝。我静静地坐着,在阳台上。这样的天气总是有人放风筝。
风筝,时常让人同情,在它的下面有一根来缚它的长线。但是,让它在风上如此美丽地停留或上升。风筝,是握着线的那只手的欲望;线,是那只手理性的牵制。线拉着风筝让它在高处盛开它的美丽。如果风吹断了那条线,风筝面对的将是一场迷失后的坠落。
我感觉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跌落,都源于理性的疯长,就像根藤蔓;一切美丽,都成功于欲望与理性的平衡,就如那只手上的线与线上的风筝。
柔柔的风吹来,阳台上的地板轻颤。听一首曲子,和阳光一起快乐。
那条鱼儿轻摆着尾巴,向阳光炫耀它的泡泡。我看到,鸟儿又飞过天空。面对这些,我只有微微一笑。
5. 怎么写说理性散文
散文笔法(何为散文?如何写散文?) 散文笔法 散文笔法有许多,主要有写意、延伸、指点、兴波四种。
1.写意 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作为一种散文笔法,写意是指以简练的笔墨传神。
散文格局小,篇幅短,写人叙事不求铺叙,因此要想把人写活,把事情记述得生动,使作者可以充分抒情述怀,就要借助传神的笔法。 常用于叙事和写人。
叙事时,常用以虚带实的方法,概括地把事物的特征和精神表现出来,在能反映事物精神的关键处,也常着意重写。如朱自清的《背影》。
写人时,常用粗中带细的方法,寥寥几笔,把人物的精神勾勒出来,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有关阿长神态的写照。在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地方,也不排斥重笔铺写。
2.延伸 延伸就是凭借想象和联想,围绕某人某事进行多方向的伸展。事实就是前文所讲的联想,主要有纵式延伸、横式延伸、多边延伸和捎带一笔。
延伸事实上就是上面我们已经讲解的联想,不再详细讲述,只将比较有特色的捎带一笔讲一下。 作者在写人叙事时,会突然顺手捎带把别的一件事也写上,这种笔法就是捎带一笔。
从现象上看,两件事物似乎关系不大,将其联系起来好像没有多少道理。但被联系在一起的两件东西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细细品味会发现凭空会增添许多“散文味儿”。
比如鲁迅的散文《父亲的病》中,写到那些庸医为父亲开了一些奇怪的药方后,这样写道: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
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这加点的文字就是顺手捎带的一笔。
这是从他父亲的病上引申出来的,却又和父亲的病关系不大,似乎是节外生枝,但是这根“枝”,其味特浓,它幽默风趣,把对庸医的嘲讽,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读了非但不会认为是“蛇足”,而且感到它正是文中十分精彩之处。 既是顺手捎带,带出来的笔墨不能太多,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导致跑题。
3.指点 是在行文时用议论的方式把自己的倾向表露出来。在小说中,作者一般不大直接站出来指点,他的见解和倾向要通过情节和场面自然而然地流露;散文则不同,它允许作者直接站出来表白、亮相。
①指点的要求 指点要注意火候 在一篇散文中,什么地方指点,怎样指点,要注意火候,不要乱指点,也不能滥指点。一般说来,指点要出现在以下三种地方:一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升华处。
二是在写人叙事中穿插进行,这样既是写人叙事的总结,又是直接抒情述志,还可以调节全文的节奏。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每叙完一个故事,就作一次指点。
三是放在篇末指点,这是最常见的方式。 要含蓄、形象 指点虽是作者公开向人们亮观点,但也要讲究艺术性,要含蓄形象些,留一点东西让人们自己咀嚼玩味。
如把高尔基《海燕》结尾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改成“让革命浪潮来得更猛烈些吧!”就大煞风景了。 要和写人叙事紧密配合 指点的文字不能脱离写人叙事。
它和写人叙事要鱼水相依,紧密交融,应该从写人叙事中概括出来。同写人叙事没有内在联系的指点,再形象、再含蓄、再富于哲理,也是苍白无力的。
②指点的方式 公开指点 就是运用明确的语言直接明白地将作者的意见和却向表现出来的指点方式。方志敏《清贫》,写完自己被国民党士兵搜身抄不到钱后,在篇末这样指点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方!”用的就是公开指点。
这种指点的好处是清楚明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但也有其不足,那就是直露粗浅。 暗中指点 就是通过曲笔和间接的手段含而不露来表达的指点。
它或用象征的词语来表达,如苏联柯罗连科的《火光》中的指点:“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或借文中寓意物来指点,如李天芳的《打碗碗花》中的指点。 反复指点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白杨树是在不是平凡的”这一指点语反复出现过四次。
4.兴波 就是在文章中制造波澜,使文章产生感人的力量。 有不少人认为,引人入胜的曲折变化只能出现在小说、戏剧等文学式样中,篇幅短小、题材琐杂的散文是无法生波的。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散文也需要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只不过散文的曲折有其独有的个性而已。
和小说戏剧相比,散文的格局决定了它的兴波不可能大篇幅展开,常常是骤起骤落,战线短,节奏快;同时,散文旨在抒情述志,所以它的兴波常常不是以冲突的形式出现,小说、戏剧常用的误会法、悬念法等兴波方法在散文中并不多见,它的兴波总是和“情”紧密相连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兴波方式: “急转弯”式兴波 写人叙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向发展下去,层层递进,不断加码,直到推向定点,尔后笔锋陡转,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激起波澜,把读者带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杨朔的《泰山极顶》、《香山红叶》等篇章,都成功地使用了这种手法。 情变兴波 人们对人、事、物的感情是常常处在变化之中的,作者根据感情上的变化巧妙兴波的手法就叫情。
6. 作文欲望与理性怎么写
常人都有欲望,这是合乎常理的,但理性不可失,过分的追求,换来的最终是失望。
有这样一句俗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顾着捕蝉的螳螂,却不知道黄雀就在身后,当它捉到蝉,大饱一顿之后,这不是满足了它的欲望吗?而螳螂没有理性,并不知道黄雀在慢慢的靠近它,而黄雀的身后又有蛇。可见理性不可失,做任何事都要考虑长远的利益,不要为了满足一时的欲望,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我们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资源还算多,但人均分配少。就拿一片森林来说,人们为了经济效益,不断地砍伐树木,今天也许只砍一两棵,发现赚了不少钱,明天砍十几棵,后天却砍了一大卡车,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来是一片翠绿,一篇清新的空气,而现在是一片黄土高坡,一片尘土飞扬。
人们达到了自己的欲望,也获得了很多的财富(金钱),但人类这样的做法,必然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当暴风雨来临时,土开始下滑,村庄被黄土淹没,那一刻,也许人类后悔了,但又有什么用呢?当时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失去呢理性,如今他们还是要自食其果。人与自然是相互妥协的,如果你为了达到自己的欲望而毁灭自然,那么你也应该明白自己该付出多大的代价呢吧。
失去理性地追求欲望,就像猎人与鸟这样的多米洛骨牌游戏;就像小天莺最终的含恨而死;就像村庄最终被黄土淹没。
请记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终究是要谢的。不要为了一个“哨子”失去了所有,付出了所有的代价。
理性地思考一下,也许只用去你十几分钟,而从不思考后果,一味的想满足自己的欲望,终究会让自己夺走自己生命的一切。
没有理由让它们的欲望换一下位置,否则,水里不会有鱼,天空不再有鸟。只有悲剧。
我的鱼儿,守着它的水,游出一串串的水泡。抬头望见了阳台上大朵大朵的阳光——因穿过如帘的绿藤的缘故,明暗拼凑成一片可爱的光影。轻轻捧着鱼缸,让我的鱼儿嗅一嗅阳光的味道。
刚把它放在窗台的边缘,忽然一根长藤垂下来,恰好伸入鱼缸,击出了水珠。鱼儿惊恍了一下,绕着这根藤的几片叶子游动。我看着这条有点张狂的藤,它实在很绿,甚至粗壮,几乎是最长的一条。它一定是不停地向上攀爬,吸足养料后,疯长。它想和远处的白杨比一比吗?但是它没有想到身体的重量会让它难以支撑,终于跌回原处。它把头伸进鱼缸,要给那只鱼儿讲些什么吗?这时,它已没有了最初的力量。人把它移向外面,但它又重重地跌落了下去,发出重重的一个声音。
鱼缸里的鱼依旧摆着尾巴,吐着泡泡。
天空好蓝。我静静地坐着,在阳台上。这样的天气总是有人放风筝。
风筝,时常让人同情,在它的下面有一根来缚它的长线。但是,让它在风上如此美丽地停留或上升。风筝,是握着线的那只手的欲望;线,是那只手理性的牵制。线拉着风筝让它在高处盛开它的美丽。如果风吹断了那条线,风筝面对的将是一场迷失后的坠落。
我感觉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跌落,都源于理性的疯长,就像根藤蔓;一切美丽,都成功于欲望与理性的平衡,就如那只手上的线与线上的风筝。
柔柔的风吹来,阳台上的地板轻颤。听一首曲子,和阳光一起快乐。
那条鱼儿轻摆着尾巴,向阳光炫耀它的泡泡。我看到,鸟儿又飞过天空。面对这些,我只有微微一笑。
7. 理性与情感 作文怎么写
情感与理智的话题,总是很吸引人。不过,大概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过,二者之中究竟该如何选择?情感耶?理智耶?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大雨把富人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和邻居家的一位老人都劝他修墙以防偷盗。偷盗发生后,同样的劝说,为何会引起富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仔细想来,无非是“情感”在作怪。富人觉得儿子终究是亲人,可信;而老人终究是外人,可疑。
往往,人就是那么奇怪,只愿相信自己熟悉的人和物,而去怀疑相对陌生的世界。有时,感情上的亲疏远近,的确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从而使人们作出不理智的判断。这样的失误,在故事中或许只会留给读者一点思考和回味,而发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则会酿成千古遗憾的悲剧。
试想,从古至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情感,是一种感性的东西。有时,它如同洪水猛兽,势不可挡,一旦泛滥,就会冲蚀理智的大桥,留下破败的痕迹。理智,则是一种有节的思考。生活中,太需要理性的束缚了。小则针砭时弊、以法治国;大则评判古今,以史为鉴,在类似这样的很多事物上,都不能掺杂情感的因素。
同时我们也很难想象,世界的一切由理智主宰的情状,那时,也许窗外将不再有雨打芭蕉的美妙旋律,纷繁复杂变得简单,家庭的争纷,情感的纠合,一切将不复存在。人们只是理智地处理今天,盘算明天。这样的世界可爱吗?答案是否定的,世界需要一点爱、一份情感、些许滋润、几多点缀。
“存在即合理。”既然人世间的情感本是如此丰富多彩,必定有其存在的道理吧。有时,“凭感觉”不一定会做错事,人们常在直觉中发现智慧、浪漫和无邪。
正如林语堂先生在写《苏东坡传》时所说:苏东坡一直受到太后们的恩宠,“她们具有单纯的女性本能,会判断好人和坏人。批评家和历史家迷恋优美的文辞和抽象的特征,善于研究某一时期深奥的问题和政策,却忘记我们看人最后总逃不过好坏两个词。”皇后也好,苏夫人也好,她们都是凭感觉,认定苏东坡是“好人”,而人们却是在许多事之后,才从理性出发判断苏东坡是好人。
如此说来,理智必不可少,情感终不可缺。世上没有太多真正属于“情理之中”的事情,面对问题,“于情”、“于理”,需要我们不断权衡。两者的和谐共存,才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8. 理性800字作文
理性
能将一望无际的荒漠变成绿洲的是绵延的细雨;能将冰冻三尺的河面解开的是柔和的春风;能将重重困难迎刃而解的是理性。
-题记
伟大的主席曾在《实践论》中写道: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主席告知我们理性是可以靠得住的。
这个世界以一种令人压抑的方式让活着的人感到无奈,有些人在这种方式下,能够拥有一种豁然、冷静的态度,对于种种问题冷静且熟练的操作和处理不慌张,正如俗话常说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有时,理性是一句真理,用心领悟,才能涵养性情;有时,理性是一种道理,与人交流,才能体现其中的内涵;有时,理性是一直理智,深刻认识,才能理智控制行为的能力;有时,理性是一种思想,灵活运用,才能正确推理判断;有时,理性是一位学者,潜心追随,才能有所收获。
学会理性,学者去理性,将朦胧的世界变得清晰,变得井井有条。让我们的世界连起来,用理性串联起每一个角落,将理性抛向最需要的地方。讲被理性者传承,让每一个迷茫的心灵接受理性的呼唤,回应无穷的力量。学会理性用理性回报我们命运的恩人。
我们不能挽留昨天,但可以把握今天;我们也不能确定未来,但我们还是可以把握今天。每个时代里,都有那么一些拥有理性的人,从而留下他们坚韧的足迹。这些被称为“理性的学者”的人们为无数后人所敬仰。
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几乎一切庄严和圣洁的东西都葬身于物欲、肉欲的臭水沟里,面对这样一个纷乱、复杂的世界、基于理性的存在,为能够争取一点人格的独立,为能够摆脱压力裹挟,我们只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幷尽所能及去达到理性的意义。
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责任。想起林语堂先生在《风声鹤唳》中的一句话:“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之人与之不争。”何须将世间一切都看得太重,像是燥热的太阳,鼓动着阳光想要吞噬地球,却永远照不到地球的另一边。
“至圣先师”孔子曾告诉我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人处事,不能只图眼前利益,盲目从众,须全面的认识,对人对事能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再总结,对人要了解其个人特点,对事要了解前因后果,这样才算真理性。
理性是一颗苍天大树。唯有懂得理性的意义,才有生命之树的茁壮成长的那一天。
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