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己亥年夏月书法落款
落款为己亥夏(例:李白)诗一首李白书。
1、历代书画作品中表述日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日期的了解,能使我们在阅读临习碑帖法书的时候,掌握书家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面貌,了解一幅书法作品的所处年代及历史背景,对提高自身的书画鉴赏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古代书画家一般采用帝王年号与干支历、农历按需要相结合的方法来纪年、月、日。如王羲之《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永和九年”是帝王年号,“岁在癸丑”是干支历法的纪年。又如释慧湛《佛说生经》:“陈太建八年岁次丙申”。.
3、落款又分“单款”和“双款”。既署赠与对象名号,又有作者署名的叫“双款”,只署作者名的叫“单款”。题献、题赠,在书画、礼品等上面题上赠送人和收受人的姓名年月或诗句跋语。
注意事项:
1、书法落款,不单是尾部,是包含了作者在书法作品中除正文内容以外的所有书写内容。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
2、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在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
3、如果正文的最后一行只有2-3个字,落款直接在下面写,不要转行另起一行写,不要画蛇添足。
4、盖印不要贪多,合适最好,古人作品的印章大多不是自己盖的,是流传导致。盖章数量一定要慎重,不要盖得又多又杂,喧宾夺主。
5、接正文落款的两排小字左边,不要超过正文的宽度。
6、落款中的年、月,公历农历不能混写。题款时如落书写地点,用雅称而不用俗称。农历天不写“年”。
2. 2018年3月17日书落款怎么写
可以写“戊戌春”。
书法作品记年采用的“干支”记年法。“干”是“天干”,“支”是“地支”。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搭配记年,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六十年一个循环,俗称“六十年花甲子”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
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 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
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
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巳末,57、庚申,58、辛酉,59、壬戊,60、癸亥。
旧历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即旧历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
古时兄弟姐妹的排行,有孟、仲、季的次序,(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三)孟为长,仲为次,季为三。
根据这个,正、二、三月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五、六月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八、九月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十一、十二月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之称。
季节还有一些别称,如春的别称有阳春、芳春、青阳、艳阳、阳中、三春、九春等。夏的别称有朱夏、朱明、昊天、长嬴、三夏、九夏。
秋的别称有素秋、金秋、商秋、商节、素商、素节,金天,高商、三秋,九秋,冬的别称有寒冬、安宁、玄英、三冬、九冬等。
扩展资料:
书法落款常识
一、称谓
长辈:吾师、学长、道长、先生、女士。
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专长之称)
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二、上款客套词或敬词
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正、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
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三、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书法题款用: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属书、醉书、嘴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四、篆刻边款用:
刻作、记、制、制石、篆刻。
五、日期
历代书画作品中表述日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对日期的了解,能使我们在阅读临习碑帖法书的时候,掌握书家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面貌,了解一幅书法作品的所处年代及历史背景,对提高自身的书画鉴赏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古代书画家一般采用帝王年号与干支历、农历按需要相结合的方法来纪年、月、日。
如王羲之《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永和九年”是帝王年号,“岁在癸丑”是干支历法的纪年。又如释慧湛《佛说生经》:“陈太建八年岁次丙申”。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落款
3. 文三写,鲁成鱼,帝成虎是什么意思
鲁鱼帝虎”,出于南北朝《颜氏家训》、唐·马总《意林》、唐·虞世南《北堂书钞》等书中:“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但当我们阅读晋·葛洪《抱朴子》时就会发现,在原本的《抱朴子·遐览》原文中却是:“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究竟是“帝成虎”还是“虚成虎”?是应该归结于形近而误,还是音近而讹呢?我经过考察有三个结果:其一,根据三个字的草书写法相比较,“帝”的书写方法更接近于“虎”字的书写方法,所以“帝成虎”正确。其二,根据篆书比较,“虚”与“虎”的字形似乎更接近;其三,如果说“虚成虎”正确,为什么在《意林》、《颜氏家训》和《北堂书钞》这些书的引用中,会把“虚”变成了“帝”字呢?为此,我查阅了《康熙字典》中“虎”字,则发现其义项的最后注有:《干禄字书》“虎”通作“‘虍’字头下加‘巾’”这个字。此字同“帝”字何其相似啊!综合上述“其一”和“其三”的情况,我认为:“帝成虎”正确。但无论是“帝成虎”还是“虚成虎”,二者毕竟都是形近而误,只不过是小巫大巫而已。
“三豕涉河”,出于《吕氏春秋·察传》。说的是:子夏想到晋国去,途经卫国时,听到有人在琅琅地读史书声:“晋国军队,三豕渡河。”子夏遂停下来对他说:“你读错了,应该是己亥渡河。那‘己’与‘三’形体相近,‘豕’与‘亥’写法相似。”但这位读书人却有点生气地说:“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我怎么读错啦?”于是,子夏同他一起找来一本专门记载晋国历史的书来核实,结果发现这本书上写的竟是“己亥渡河”。为慎重起见,再核之别本,亦如此。此读书人乃认识到自己所读的书有误。子夏到晋国后,再询问晋国人,果然说是“晋国军队在己亥这天渡过黄河”。
于此,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中指出:“晋之史记,‘三豕渡河’,文变之谬也。”,意思是说,晋国的史记,把“己亥渡河”写成“三豕渡河”,是形近而误。这也是佐证。
4. 文三写,鲁成鱼,帝成虎是什么意思
鲁鱼帝虎”,出于南北朝《颜氏家训》、唐·马总《意林》、唐·虞世南《北堂书钞》等书中:“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但当我们阅读晋·葛洪《抱朴子》时就会发现,在原本的《抱朴子·遐览》原文中却是:“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究竟是“帝成虎”还是“虚成虎”?是应该归结于形近而误,还是音近而讹呢?我经过考察有三个结果:其一,根据三个字的草书写法相比较,“帝”的书写方法更接近于“虎”字的书写方法,所以“帝成虎”正确。其二,根据篆书比较,“虚”与“虎”的字形似乎更接近;其三,如果说“虚成虎”正确,为什么在《意林》、《颜氏家训》和《北堂书钞》这些书的引用中,会把“虚”变成了“帝”字呢?为此,我查阅了《康熙字典》中“虎”字,则发现其义项的最后注有:《干禄字书》“虎”通作“‘虍’字头下加‘巾’”这个字。此字同“帝”字何其相似啊!综合上述“其一”和“其三”的情况,我认为:“帝成虎”正确。但无论是“帝成虎”还是“虚成虎”,二者毕竟都是形近而误,只不过是小巫大巫而已。
“三豕涉河”,出于《吕氏春秋·察传》。说的是:子夏想到晋国去,途经卫国时,听到有人在琅琅地读史书声:“晋国军队,三豕渡河。”子夏遂停下来对他说:“你读错了,应该是己亥渡河。那‘己’与‘三’形体相近,‘豕’与‘亥’写法相似。”但这位读书人却有点生气地说:“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我怎么读错啦?”于是,子夏同他一起找来一本专门记载晋国历史的书来核实,结果发现这本书上写的竟是“己亥渡河”。为慎重起见,再核之别本,亦如此。此读书人乃认识到自己所读的书有误。子夏到晋国后,再询问晋国人,果然说是“晋国军队在己亥这天渡过黄河”。
于此,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中指出:“晋之史记,‘三豕渡河’,文变之谬也。”,意思是说,晋国的史记,把“己亥渡河”写成“三豕渡河”,是形近而误。这也是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