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钢笔写不出墨怎么办
钢笔写不出墨的解决办法:
1、首先将墨囊的墨水排干净,反复抽取清水清洗,直到排除的水干净没有墨汁。
2、将钢笔完全拆开,分成笔头,笔尖和墨囊,如果能够将笔舌拆出就更好了。拆卸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护笔尖。
3、用针在笔头内掏一掏,沿着缝隙划过。注意清理笔头前端的碳素垢。
4、将所有的部件泡在热水里,大约20分钟后拿出来洗。
5、给钢笔的墨囊吸上墨水。
6、组装好钢笔,钢笔就又可以出墨水了。
2. 钢笔字怎么写工整
1、要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与规范的运笔方法。
这是提高学生写字技能的基本保证,所以从学生一开始练字,我就很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但要注意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
2、要立定门户,不要“见异思迁”。所谓立定门户,即给学生选帖,我给他们选择的是简明易学的由司马东、司马彦编写的《中国小学生通用钢笔楷书字帖》。
我认为字帖选得好,入门则快,否则事倍功半,甚至误入歧途。然而一经定帖,就不能朝令暮改、见异思迁,应教导学生“立定门户”,专心致志地“沉”下去临写,求得“入帖”。
如果时颜时柳,时楷时行,时晋时唐,四面出击,结果只能将写字写不得不伦不类,正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3、要反复临摹,不要“走马观花”。
定帖后,应讲究临帖方法。不少学生初学书法,每天要临写几十个不同的字,一本字帖没几天就临完了,但如此“行云流水、走马观花”般地临写,收获甚微,一旦离开字帖,依然故我。
这是临帖方法不对头所致。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写字是一种习惯培养,书写习惯既是行为动作,又是行为记忆。
临帖的作用则是通过行为动作受范字运笔和结构的制约,来改变原来不良书写习惯,达到掌握某种字体结构和用笔的法则,逐渐养成新的书写习惯的目的。如果每天临写的都是不同的生字,字帖中范字在人的记忆中印象淡薄,一瞬即逝,这种“暂时记忆”如不加以复习、再记忆,就会很快遗忘。
因此,我要求学生必须每天对相同的字进行反复临写,使范字在记忆中由“暂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只有这样,使他们才能获得重视范字的能力。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学书须专学一碑数十字,如是一年数月,临写千数百过,然后易碑。”足见反复临摹的重要。
4、要学会观察。不要“埋头写字”。
写字从感觉途径上说是一种视觉艺术。古今书法家大多倡导练字先练眼力。
所以在写字指导中,我还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也即学会读帖。一是写前观察。
我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字的点画形态和结构布局的特点。学会“看”。
例如学写“地”字。要让学生观察到“地”字中的土字旁和“土”字在写法上是不同的(一个是“提”,一个是“横”);“食”字的最后一笔是“长点”而不是“横”……等等。
这种“看”就是写前的准备,写前观察越仔细,范字在头脑中的印象就越深刻,书写起来自然就准确,规范了。另外,我把需要重点练习的基本笔画给学生归纳为七类(共23个),这样方便记忆,对于其他的笔画则不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这七类基本笔画的变通来掌握。
这七类基本笔画是:点、横、竖、撇、捺、提、钩。其中点有四个:右点、左点、相向点、长点;横有三个:长横、短横、斜横;竖有三个:垂露、悬针、短竖;撇有四个:平撇、斜撇、竖撇、短撇;捺有两个:平捺、斜捺;提有两个:平提、斜提;钩有五个:竖钩、弯钩、斜钩、卧钩、竖弯钩。
这样共计23个基本笔画。在练习之前,我要求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找出它们的规律和特征,使他们了解到其他的笔画及偏旁部首都可以通过这些基本笔画变化而来的,这样掌握起来就简单多了,而且方便记忆,更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是写中观察。书写中我指导学生力求把范字点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清楚,在书写时做到眼到手到,不要写一笔,看一笔。
在写字练习中,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有助于他们逐步养成严谨的学风,敏锐的眼力。 三是写后观察。
即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当即进行修改。学生在这样的比较中,就能不断提高观察力、审美力和书写能力。
总之,我在指导学生练字中,不让学生光“埋头”写字,更注重指导学生“抬头”读帖。这样,眼“读”越熟,心记越牢,手写起来才会越顺畅。
5、要知难而进,不要“浅尝辄止”。学生初临名碑法帖会觉得很新鲜,兴趣大,尽头足,进步亦快。
但随着临帖的深入,往往会出现“虽经努力,但进步缓慢”“非但没有进步,反而越临越不像,甚至退步了”的感觉。这种暂时停顿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高原期”。
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原因,帮助学生及时改进旧的临帖方式方法,做到“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并以前人勤学苦练的精神激励学生,使他们坚定信心,迈过“高原”,争取更大的提高,而不能知难而退,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明代书法论家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得好:“学书者,不可视之为易,不可视之为难;易则忽而怠心生,难则畏而止心起矣。”
此话对后学者不无教益。6、要持之以恒,不要“一曝十寒”。
书法不是一两天就能练就的,古往今来众多书法家无一不是通过勤学苦练获得成功的。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繇入山练字十年,石木皆黑;智永登楼练字四十年,退笔成冢……前人如是苦学书法,而在今天,大多数小学生练字却常犯“冷热病”:高兴时写一阵,不高兴就数日搁笔;有时间就练一下,忙时就放到一边。
“一曝十寒,忽冷忽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临摹阶段很不可取。当然练字多少要看时间和兴趣而定,但坚持每天临帖,哪怕是十分钟、二十分钟,持之以恒,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