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的原始涵义及发展 概述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
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
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 道:一首一走,第一次走的路、第一次用的方法才叫道,重复别人做过的事不叫道。
走不一样的路,坚持创新才能生道。 道的原始涵义 道[1]字的原型为人首蛇身, 如右图,其来源为伏羲人首蛇身的传说。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都为道路之义。 《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里的道,已经有正确的政令、规范和法度的意思,说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发展。
春秋时,《左传》曾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和“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之说。
这里的道带有规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 老子论道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
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
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
所以,“道”存在于人类语言及图文之外,心灵可以感知而无法言传和图示。——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对于世界的统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测和描述。老子的道论,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也有说“道生一,一生二”,意思是指,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产生了本源之气,这个本源又分化为阴与阳这两种气。在这种情况下,道即是无,也就是指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够定性,也就是未知的,神秘的。
因为道的未知特性,所以越是给道下一个结论,那么就越是错误的。在道代指未知事务的情况下,“道生一,一生二”这句话里面,常被人们所认为的“一”,就是指本源,这个本源、这个“一”,被许多持其它观点的人当作了已知的、可以解释的、能够定性的“道”来给它定性。
所以,这个“一”所代指的道,就是一种虚假的关于道的学说,它是许许多多的伪道学说中的一种。 道论的演变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
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则。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
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但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内部的“精气”。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
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气道乃生”(《管子·内业》)。老子曾把道表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
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但它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他还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道不当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
所以只能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
2. 什么是霸道
项羽是霸道,是以力服人
刘邦是王道,是以理服人
霸道是一种毋容置疑的态度,是以力服人,用绝对的力量消除反对的声音,以把握军心为主,这样的人顾及少,发展最快,但后期恐怕难以服众。比如秦始皇和项羽。
王道士一种以理服人,或者是表面以理服人,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以收买人心为首,这样获得的是一种很好的名声,就算打下了天下也很容易治理。比如刘邦和刘备。
其实打天下光靠王道或者是光靠霸道谁也成不了事,两者兼容,相辅相成,这才是真正的制胜之道。
霸道用于对待敌人,王道用于对待百姓。刘邦懂得了其中的精髓,对待敌人绝不手软,对待百姓就以收买人心为主,所以他得了天下;曹操也是王霸之道兼容,所以发展最快,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若不是三国时代实在是英雄辈出的话,曹操真的会结束乱世;朱元璋狠毒无比,但由于出身平民,收买人心也很有一套,但杀起人来也是眉头都不皱一下。
项羽只知道霸道,不懂王道,所以死的很惨;建文帝只知道王道不懂霸道,于是他失去了江山,败给了他那个精通王道和霸道的叔叔。
凡是行霸道的人,多半都是个人能力很强的君王,这样的人极为自负,雷厉风行,事事亲力亲为,多半会有暴君的名号;行王道的人多半个人能力不算很强,很多事情都会交给手下人去做,不显山不露水的,却极善于收买人心,而且看人很准。
以上纯粹个人意见,不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