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用总分总的写法
“总—分—总”结构。即先总述,再分说,后总结。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先分后总”、“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例如一同学写《冬天》,开始总写“我爱冬天”。然后分别写“冬天像一个披着雪白衣裳的顽皮小仙女,美丽而又纯洁;冬天又像一个魔术师,白雪就是它的道具,玩出那么多的花样;冬天是一个圣诞老人,和善而友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冬天是一个无人能比的大力士,它竟能托起那么厚、那么重的雪。最后抒发“冬天,我爱你,爱你的洁白,高尚,美丽!” 这就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例文:
有时,我也想不动心思
“碧云天,黄叶地……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看着作文题里“有时我也想”的提示语,我的脑海闪过一幅幅画面,思绪万千,很久才缓过神回到考场。不知怎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我的心思越来越重,常常告诫自己少动心思,但总控制不住。
我曾经想过青史留名。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这十五年的蹉跎岁月啊,又流下了什么呢?
春去秋来,历经十五个轮回,十五个年间的磨难沧桑,让我饱经风霜,却又让我自始至终都没能真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曾经想过坚强勇敢。
面对保尔·柯察金,我扪心自问实在是有愧。遇到困难就退缩,考试成绩一下降就丧气,刀子划破手就痛哭…… 我很想在困难面前坚强一回,不退缩,勇敢地面对困难,挑战自己;有时,我也想在成绩的打击下坚强一回: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奋起直追,勇往直前;有时,我也曾想在手在滴血的情况下坚强一回:抹干眼泪,拿起剪刀、纱布,忍痛为自己包扎伤口。可是我好像没能做到。
我曾经想过刻苦攻书,孝敬父母。
回想“悬梁刺股”、“卧冰求鲤”这两个经久不衰的成语故事,我不禁要低垂下头,自我反省。想想故事的主人公,他们,为了刻苦学习,竟然头悬梁、锥刺股,多么勇敢,多么刻苦!而我,从来都不为好成绩做出牺牲。想想古人,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竟然自己躺在冰上,用自己的温暖去熔化冰雪,为母亲求得鲤鱼,而我,却从来都没有为母亲付出过什么,说来惭愧。
我也曾经想过认真一回。
看看我的同学,瞧瞧我的同桌,聚精会神听讲,端端正正摘笔记,响响亮亮回答问题,而我,课堂上时不时开小差,字写得乱七八糟,回答问题总是低着头,偶尔,我在想,那首《学生四头》的怪诗是不是在说我呢:“班里活动充大头,老师提问低下头,每逢考试伸伸头,成绩不好摇摇头”。虽然我不“伸伸头”,但其它“三头”我几乎一一“做到了”。
我还曾经想过:我向来很浮躁,有时也想深沉一回;我一直都漫不经心,有时也想认真一回;困难中有时也想勇敢一回;是非中也想正义一回;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挫折中有时也想顽强一回……
我很想抛下私心杂念,不胡乱想心思,但就是做不到。
要是我能够少点或者不——浮想联翩,那么,我这十五年,可能不是“灰”云天,黄叶地,而是“碧天云,绿叶地”,那么,十五年风雨,十五年岁月,也就留下了一页辉煌。
真的!有时,我想不动心思。
2. 身分的"分"字为啥写成"份"呢
“身分”与“身份”哪个写法符合规范?对这个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并没有作出明文规定,要靠报刊的示范和辞书的引导。从使用情况看,本来用的是“身分”,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又有了“身份”,于是“身分”和“身份”成为并存并用的异体词。据笔者的观察,在“**”前还是“身分”占优势。197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将“身分”“身份”合在一条,而把“身分”列在前面,正反映了这个事实。后来“身份”的使用频率突然高了起来,我猜想这和“居民身份证”用了“身份”有关。“居民身份证”是政府颁发的,这似乎意味着政府选用了“身份”这个写法。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作了相应的调整,“身分”“身份”都单独出条,在“身份”下注音、释义,而在“身分”下注:同“身份”。显然,天平在向“身份”倾斜。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身份”这种写法为什么会出现,而且能够得到流传?我想这可能和分化多音多义字有关。多音多义字在使用时要音随义转,非常不便,人们希望把它改变为一音字。改变的办法有几种,一种就是改写。例如,“那”本来有和两个读音,分别表示指示和疑问。后来从“那”字中分化出“哪”字,读,专门表示疑问,“那”就只有一音一义了。照此办理,“分”有和两个读音,是常读。如果把读的“分”都写成“份”,“分”不就只剩下,成了一音字了吗?“身分”写成“身份”就是这样一种努力。可事实上,这样分化有困难。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读的“分”有几个义项:①成分:水分∣盐分︱养分。②职责、权利等的限度:本分|过分|恰如其分|非分之想。③情分;情谊:看在老朋友的分上,原谅他吧。显然,这些词语中读的字不可能都写为“份”。文字的使用有强烈的社会性,把这些都写为“份”缺乏社会基础,群众不习惯,不支持,何况还多了两笔。既然不可能用这种办法把“分”这个多音字改为一音字,单独把“身分”改为“身份”也就没有意义了。还要注意一个事实,多音字的读音,非常读有向常读靠拢的趋势,读的“分”在向靠拢。当前,在北京多数人是把“身份证”的“份”读为,很少有人读为。这种变化如果得到巩固,写的是“份”,读的是,“份”字岂不要增加的读音?“分”这个多音字的读音没有减少,而“份”又成了多音字,这又何苦呢?根据以上理由,我们认为还是使用“身分”的写法较好。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2年第2期上有篇文章,介绍了台湾“行政院秘书处”1985年颁布的《文字处理档案管理手册》,其中规定“部分”“身分”词中一律用“分”而不再用“份”。这值得参考。
3. 万分之三怎么写
万分之三的写法:3‱
数学符号‱,读作万分号。1‱的定义为“百分之零点零一”(0.01%)或“一个百分点的一百分之一”。
千分号为:‰,就是指千分之几的意思,用法和百分号(%)相似。“‰”也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千分数,千分数也叫做千分率、千分比。
扩展资料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1、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能带单位名称;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表示具体数时可带单位名称。
2、百分数不可以约分,而分数一般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
3、任何一个百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而分母是100的分数并不都具有百分数的意义。
4、应用范围的不同,百分数在生产和生活中,常用于调查、统计、分析和比较,而分数常常在计算、测量中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万分号
4. 用总分结构写一个片段
总分结构就是说先总的概括然后再详细一点描写,与其类似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结构等。
比如,
贵阳的气候条件很好。(总)
白天没有耀眼的太阳,晚上也不会感到冷,大多数时间的温度都能让你感到舒适,所以很多人都选这里作为避暑的好地方;它还有林城的称号,树木的覆盖面积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的,不仅温度适宜,空气也很清新。(分)
生活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都让我难以忘怀,特别小时候父亲带我爬山的事让我印象犹为深刻。(总)
记得那一天,正是风和日丽,父亲带着我兴致勃勃地去爬玉皇山。望着高高耸入云彩的大山,我有点胆怯,有点发颤。但是父亲却在身边鼓励我要加油啊。我于是咬紧牙关,使出吃奶的力气向山顶爬去。突然,一不小心,我被路边的藤蔓绊了一下,重重地摔了一交,疼得屁股似乎也裂开来了。我忍不住哇哇大哭起来:“我不爬了,我要回家!”父亲见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啊,生活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你怎么能遇到问题就退缩呢!”听了父亲的话,我羞愧地低下了头。最后在父亲的鼓励下,我终于靠自己的力量爬上了山顶,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分)
节日的街头可真热闹啊。(总)
街上可热闹了,车水马龙,挤得水泄不通,大家喜气洋洋,红光满面,携老扶幼,欢度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这时,东边响起了鞭炮声和锣鼓声,人群朝有响声的地方去,我也随着人流过去,那里人声鼎沸。啊!原来是舞狮和舞龙队在表演,只见一条十米长的庞然大物---龙,眼睛瞪得想玩口一样,张着血盆大口,样子可吓人了。“龙身”弯弯曲曲,时而回首摆尾,时而卷成一团,人们赞不绝口。(分)
这就是总分结构了,注意“总”后面的“分”之间要用分号!
5. 应用文写作都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格式该如何写
(一)按照不同的用途,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行政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用来处理公务的;
一类是个人或集体用来处理私事的。
(二)按照不同的性质,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般性应用文,这类应用文有人认为应包括以下几种:书信、启事、会议记录、读书笔记、说明书等。
公文性应用文,这是以党和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名义发出的文件类应用文。如:布告、通告、批复、指示、决定、命令、请示、公函等。这类应用文往往庄重严肃,适用于特定的场合。
事务性应用文,事务性应用文一般包括请柬、调查报告、规章制度及各种鉴定等,这是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所使用的一种应用文。为了统一安排本书的体例,同时根据各种日常应用文本身的特点,这里将日常应用文分为以下几类。
(三)这些应用文的主要用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