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游词秦兵马俑怎么写
秦兵马俑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西安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林,你们叫我林导吧。
今天,我们将参观秦兵马俑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35公里处,在进入景区之前,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是2000多年前秦始皇陵园的一处大型兵马俑陪葬坑,它以恢弘磅礴的气势,威武严整的军阵,形态逼真的陶俑向人们展示出古代东方文化的灿烂辉煌,无论建造年代建筑规模与艺术效果无不堪与世界七大奇迹媲美。在1974年3月西杨村农民们在打井的过程中发现的,这一发现发现震惊世界,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1号坑东西长3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4260平方米。
坑的最东端是面向东的武士,每排7个,共210个捅。他们是部队的前锋。
前锋部队的后面为部队的主体,他们被排成38路纵队,站在11个坑道里。,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备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们分别是部队的右翼、左翼和后卫。
现在,1号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根据推测.全部发掘完后.仅1号坑就将出土6000多个兵马桶。
2号坑。它是由车兵、骑兵和步兵构成的曲尺形方阵。
占地6000平方米。3号坑,它位于2号坑西边25米处。
这个坑是1976年发现的。占地520平方米。
秦兵马俑一经面世,就以它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倾倒了现代人。无论武士还是军吏,都留有胡须。
说到秦俑的美,千人千面的陶俑形象之美,使人回味无穷。他们中间有气宇不凡、魁梧稳健的将军;有威武刚毅、身经百战的军吏;更有神情各异、生动传神的士兵。
他们或年轻幼稚,或老练深沉,或憨厚质朴,或聪明机警,或开朗洒脱,或神情凝重。他们身穿战袍的轻柔,衣褶(zhě)的飘动,飞扬的胡须,丝缕可辨的发髻,粒粒可数的鞋钉,都会使你感受到真实生活中的气息。
大家看,瞧这位,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战胜敌人;再看这一位,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分明在暗下决心,誓为统一天下而战;再看他,紧握双拳,待命出征„„啊,快来看看这位战士,双眼凝视远方,像不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一点,来,小朋友,有没有听到他轻微的呼吸声?”秦俑坑中陶马形象的塑造同样逼真传神。马头方正,棱角分明,四蹄躜地,矫健有力,两耳短促,张口嘶鸣,十分神俊 。
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留言说过:“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也说:“这是真正的奇迹。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到这里看一看。”
从这些高度凝练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秦俑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 秦始皇——赢政早已去世2000多年了,但是,他的伟绩,以及现存的兵马俑留给人们的思考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能从上述事物中吸取些什么呢?我想,敢创历史先河、为国家统一不惧死亡的铝赂和勇气是我们应该吸取和仿效的。
一代伟人赢政横扫六国、统一中国的非凡气度和魄力仍不失为我们今天克服前进路上的障碍的巨大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富强,没有这种气魄是不行的。
2. 写一篇关于秦始皇陵的作文
这个寒假,妈妈和爸爸带我去 了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 西安市临潼区,距离临潼城区六公 里,我们开着车,向秦始皇陵驶去 。远远地,我就看见了一个苍黄色 的大绒团。爸爸告诉我:
名的秦始皇陵,是世界最大的帝陵 之一。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里 面有许许多多的宝藏。”到了秦始 皇陵,我拾级而上,听导游说,该 陵墓占地五十六平方公里,相当于 一个故宫的大小。我们现在看到的 有七十六米高,刚建成时有一百多 米高呢!我心中暗自称奇,在古时 候没有起重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 ,是怎么建成的呢?我又问了导游 ,它是用几年建成的呢?导游说: “是用38年建成的,全都是人工建 造。”我想: 古人真了不起啊!
继续往前走,走到了陵墓的最顶上 ,我向前方看,是高大雄伟的骊山 ,我又往下看了看,比二十多层的 高层还高呢!错落有致的小村庄, 大片的果园,尽收眼底,陵墓下的 公路变成了细细的线,汽车变得很 小很小,像一只只的小甲壳虫在移
我觉得古人非常了不起,
他们能造出这么好的建筑。我一定 要好好学习,利用知识来破解出秦 始皇陵的未解之谜。我爱秦始皇陵 ,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 皇陵的格局是怎样布置的
)“40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勘探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秦始皇陵的布局已基本清楚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秦陵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仲一说。
袁仲一认为,整个陵园坐西向东,以封土为中心可分为4个层次,即地下宫城(地宫)为核心部位,其他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秦始皇陵园就像是一座设计规整、建筑宏伟的都城,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其内城面积约2.13平方公里。”
据介绍,这座“都城”南高北低,南北落差达87米,是一座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陵园。陵园的城垣由内外两重构成,两座城垣都是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相互套合,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回”字型,其城墙总长约12公里。
袁仲一说,陵园布局的核心是地宫,其他城垣、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皆围绕着它。秦陵地宫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地宫之上有巨大的封土堆,即平常人们所说的秦始皇陵墓,它占据着内城南区2/3的面积。
在宫城和内城之间的广大区域分布着许多用于祭祀、陪葬的建筑。这些设施的基本内涵说明这里相当于秦始皇的宫廷。作为重点建设区,这里地面与地下的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南半部较为密集。除地下的宫城外,寝殿及车马仪仗、仓储等众多陪葬坑均在南半部;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附属建筑区,东区则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
外城即是内城垣和外城垣之间的外廓城部分。在外城西区(西内城垣与西外城垣之间的区域)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其中建筑基址约占据了西区空间的2/3。其内涵为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是为皇帝玩乐游弋等活动服务的。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曲尺形大型马厩坑、31座珍禽异兽坑、3组四合院式的园寺吏舍建筑基址等。
最外围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区,这里有众多为建设、陪葬和管护秦始皇陵园而设置的机构、场所和坑池,属于秦始皇陵园的边围。
4. 御制皇陵碑翻译
《御制皇陵碑》译文
孝子皇帝元璋谨述:
洪武11年夏4月,(我)指派江阴侯吴良督工新建皇堂。我偶尔照镜子,看到自己白发苍颜,不由得想起以前日子的艰辛。况且看到皇陵碑记都是大臣粉饰之辞(专捡好的写),恐怕后代子孙看了,不足为戒。于是自己来讲述过往的艰难,揭示昌运之道,供后代观看。其文如下。
以前,我父母就住在这里,靠租地务农,起早贪黑地讨生活。忽然出了天灾,家人惨遭不幸,父亲64岁死了,母亲59岁去世,大哥也死了,全家服丧。田主不讲良心,呼呼喝喝,不给我们地方安葬父母,这把邻里乡亲都愁坏了。后来田主的哥哥发了善心,就给了这块地。没有棺材,只能用些烂衣服裹了尸体,用黄土掩埋了,没有任何酒菜果品可以用来祭奠。
安葬亲人后,我们又为家计发愁。二哥体弱,生计难觅。大嫂带着小孩回了娘家。当时天不下雨,蝗灾还没过去,乡里人缺吃的,都以树皮草根为粮食。我们更是什么都没有,焦心得要死。于是和二哥商量,长久下去如何是好!?哥哥说就此分开,各自去逃荒逃命。我为哥哥痛哭,哥哥为我悲伤。青天白日之下,兄弟二人哭断心肠。尔后我们一路哀痛着各奔东西。
一位姓汪的老妈妈见了,替我筹划,她备了一些香火钱,叫儿子把我送进了寺庙。从此朝拜佛祖,出入僧房,打杂干活,有了一口吃的。
可是不到2个月,寺里主持就封仓了,说没粮食了,大家自己想办法,各奔一方。我能干什么,(十六七岁)百无所长,也没有什么手艺养活自己。去投靠亲戚只会自取其辱,寄人篱下,遭人白眼。既然不愿意投亲,就只有独自上路,走南闯北,靠讨饭为生。
早晨我看到哪里有炊烟就往哪着急赶去讨饭,晚上就拖着疲惫之躯投宿古寺。那些日子,扶倚山崖,仰望明月,听着猿猴凄凉的啼叫,想到父母没了,自己失魂落魄,到处游荡。那些日子,西风吹刮,鹤鸣凄厉,一会又飞起雪霜。身如随风飘荡的野草,心却像开锅热水一样煎熬。
这种浮云飘荡的生活,一晃三年过去了,我刚二十却磨砺出强悍的品格。当时安徽合肥等地盗贼四起,扰民事件常发。我也就越发思念亲人,整天想着回家乡看看。回家之后,又重新回到于皇寺打杂。
住了刚三年,又有豪强起义出现。开始是汝州、颍州,然后是凤阳之南厢。很快就攻陷城池,借深高城厚,拒守不去。并自行发布各种号令。朋友(汤和)来信,邀我投奔义军。我是既担心又恐惧,不知道该怎么办。边上有发觉者,很可能去告发。事到如今,形式逼迫而且已经没有时间了。怎么办——问问卦。于是告诉上天说:难道是要束手以待是非?或者是奋起抗争?!请通过卦像来告知。姑且以双阴卦为默相。按照卦像,占卜去留哪个吉祥。结果怎么卜都是阴卦,卜逃跑和留守都不吉利,投奔义军的卦象却是有惊无险,凶而无妨。于是马上去投奔义军,进城时差点被不知情者戕害。刚好碰上郭子兴过来,下令放我参军,才没造成什么损伤。
从此开始,天天训练,早晚不停息。不久,元军来攻,对方声势浩大。一次攻击我方不下,再围再攻。我方变换营地防守抵抗,双方进入对峙状态。后来元军发生内部矛盾自动溃退,兵器都扔了。濠州解围,我就得空离开军队,骑马回到老家,召集家乡的农民入伍,不到一个月就来了很多人,戴红头巾的兵士到处都是。我带领他们清楚周边流寇,占领滁州,稳定下来。
然后每天思念亲人,设法打听亲人的下落。二姐死了,只剩下姐夫和外甥。姐夫带儿子来投奔,外甥见我如见娘。这时候二嫂也找到了,也带着儿女过来了。实际上二哥已经死了好几年,只留下寡嫂自谋生计。一边打仗要东奔西跑,一边为生存忙忙碌碌。当年天灾人祸,生死离别,如今亲人相聚,恍如隔世。牵手回想往日的艰苦和死去的亲人,悲痛难以言表。此后,内有家眷,外掌兵权,与将士一道,告别了饥寒交迫的日子。
5. 御制皇陵碑翻译
御制皇陵碑译文: 孝子皇帝元璋谨述: 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令江阴侯吴良监督新造皇堂工程。
我在当时拿着镜子端详,只见容颜苍老、头发斑白,忽然想起往日的艰辛。况且原先的皇陵碑记,都是儒臣粉饰的文辞,我担心不足以作为后世子孙的训诫。
特地叙述创业的艰难,阐明昌盛的道理,使世世代代都能真切地了解。这篇碑文如下: 从前我的父亲逃荒至此,帮人租田种地,在这里住了下来。
生活艰辛困苦,起早贪黑为养家糊口而劳累操忙。不久天灾突至,瘟疫流行,一月之内,家里人连遭不幸。
父亲年终64岁,母亲于59岁去世,下辈中大哥也首先病逝,全家在悲痛中为亲人守丧。 田主刘继德对我家的遭遇毫不怜悯,既不肯给予葬地,还高声叱骂,邻里都有心无力,暗自感伤。
幸亏田主的哥哥慷慨相助,惠赠这块坟地。下葬时既没有棺木,又没有寿衣,仅一身平时的破烂衣裳。
掩埋三尺浮土后,我们抱头痛哭,除了苦涩的泪水,贫苦人家哪有什么祭祀亲人的酒水呢。 安葬了亲人之后,家中一片茫然无措。
二哥年少体弱,张罗不起全家的生计。大嫂也无可奈何,只能带着孩子回到东边的老家。
当时正赶上天旱无雨,蝗虫成灾,成群结队在田地间劫掠。乡亲们都缺少粮食,靠着草根树皮度日。
我也是什么吃的都没有,心中惊慌,又饿得发狂。于是和二哥合计,以后怎么办才好。
二哥说我们只有离乡外出,各自在这荒年中碰碰运气吧。说着,二哥抱住我放声大哭,我也低着头垂泪心伤。
在皇天白日之下,滚烫的泪水痛断肝肠,手足兄弟就要背井离乡,各奔东西,这巨大的哀伤直达上苍。邻人汪氏老母动了恻隐之心,主动为我想了一条出路。
她准备好香烛礼品,让她的儿子送我前往村旁的於皇寺出家。就这样,我入了空门,当了一名小沙弥,整日里进出僧房,做些杂务。
在於皇寺住了不到两个月,由于寺内存粮也所剩无几,于是住持下令封闭粮仓。寺内众僧不得不各自为计,云游四方,漂泊流浪。
我能够做些什么呢?身无一计,百无所长,投靠亲友则寄人篱下,情实难堪。仰首而叹,只觉得茫茫天下,竟无我可去之处。
既然没有任何人可以倚靠,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伴同行了。一清早就开始朝着升起炊烟的人家,赶去讨一口饭吃,到了黄昏就忙忙寻找废弃的古庙,以求一宿安身。
时常无处过夜,就在野外露宿,背靠大树半躺下,仰头望着崔嵬高耸的山崖,在寂寞的月色中,耳边尽是不绝的猿声,生出无限凄凉。迷迷糊糊的睡梦中又见到慈祥的父母双亲,惊醒时还是一无所有,穷困潦倒,走投无路,只能由着命运在世间徘徊挣扎。
秋风又起,鹤唳悲怆,很快淅淅沥沥满天飞起霜来。孤身如飘蓬在风中飘荡,不知道哪里才是尽头,心间彷佛被翻腾的滚滚沸水所煎熬。
日子如浮云般飘过三年,自己已经到了20多岁。当时淮河流域一带盗匪四起,民心动荡,生活不安。
我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日益迫切,每天都遥望着家乡所在的方向。不久之后,我回到了家乡,仍然在於皇寺做我的和尚。
就这样过了三年,又有一支势力揭竿而起。起初在汝州、颍州一带发展,接着波及到凤阳南乡。
未隔多久,便攻陷了濠州城,高筑城,深挖壕,彰示号令,依坚固守,把这里作为根基。忽然有朋友从濠州城中托人给我捎来书信,说他参加了义军,并嘱咐我前往投附。
心里既担心又害怕,想不出什么周全的办法。不料事情被身边人察觉,并欲声张告发。
在这种情况下,我被逼无奈,只好试着与有才识的人进行商量。把事情告诉他后,问道:“果真是束手以待是非,还是奋臂而起同他们拼杀?”那人为我出谋划策,让我向神灵祷告,看看神灵的暗中之意。
于是按照他的主意求神问卦,占卜去或留哪样可行。神灵在冥冥中似乎有所警示,气氛时而阴郁时而舒张。
占卜结果逃走和留下都不吉利,反而投军涉凶险之地没有什么妨碍。即刻起身前往濠州城投附义军,差点被不明情况的军士捉拿伤害,不久获得释放,加入了义军,身体平安无事。
从军之后,每日自早到晚都在戎马生涯中渡过。元军大举前来讨伐,攻城的队伍浩浩荡荡,一次攻城失利,又接二连三的进攻。
围城扎营寨,建军垒,望去处处旗帜招展。突然元军匆忙解围撤退,丢弃大量的军器物资。
之后我脱离了濠州的军队,纵马驰骋在濠州南部地区,心情得以舒展,对将来充满了希望。沿途号召农民参加自己的队伍,开始为日后一统天下的事业打造基本框架。
不出一月的时间里,就聚集了许多人马,红色的军旗遍布山野。我率领这支队伍渡过清流河,攻占并驻军守卫滁阳城。
军务闲暇后,不由思念起离散多年的亲友故知,整日里叹息感慨,派人专门察访。探知二姐已经过世,只留下二姐夫和小外甥两人。
二姐夫带着孩子前来投靠我,外甥见了舅舅像是见了亲娘。这时候大嫂也得到了消息,带着儿女来到我的身边。
二哥已去世多年,只剩下二嫂孤寡一人,提着竹篮挖野菜度日。全家人因为兵荒马乱,各分南北,一时间会聚在一起,犹如死而再生,情难自控,纷纷牵住衣襟擦泪,互诉离别后的酸苦。
从此家中眷属团聚,在外百练强兵。当时天下群雄并起,战事繁忙,经常连吃饭都顾不上。
短时间驻守和州之后,便向东横渡长江。首。
6. 写一篇关于十三陵的作文
十三陵是安葬明朝皇帝的地方,每一位皇帝都有一座独立的陵园。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十三位安葬在这儿。在十三陵里,只有长陵和定陵对外开放。
我们去参观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在昭陵东北大峪山下,埋着明朝神宗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因为定陵是在地底下的,我们得走许多台阶。下到最底层时,看到第一个东西就是一个巨大的石门,石门虽然大开着,但它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据说当年皇帝下旨建造这座地下宫殿时,令工匠们在墙后装上暗箭,如果有人想进入并且闯入殿门的话,一支支死亡之箭就将射向他。我总想第一个打开殿门的人怎么样啦,是不是死了?
进入了石门就进入了地宫,定陵地宫为陵墓的主要部分,是现已发掘的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由前、中、后、左、右五殿及隧道组成,建筑高大豪华,结构宏伟巧妙。后殿陈列了三座棺椁,中间为神宗,两边为两位皇后,棺椁两边有三千多件随葬的文物宝藏。其中皇帝金冠,皇后凤冠最引人注目。
我们又走了许多级台阶,离开了地下宫殿,啊!又见到了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