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忆秦娥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翻译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
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
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忆秦娥”为词牌名,唐、五代的词,多数只有词牌名,不另标题目,宋词才盛行词牌名和题目并列。
本词相传为李白所作,但有争议。词分上下两阕,用仄声韵,即“咽”、“月”、“别”、“节”、“绝”、“阕”;其中上阕第二句和下阕第二句的末三字,分别重迭一次,后来填此词的,沿为定例。
本词上阕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词人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偏重于个人的悲欢离合。下阕则直接抒发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情绪,把个人的忧愁融到历史的忧愁之中。
面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家陵阙,进入历史的反思,造成了一种悲壮的兴亡感。意境博大,风格浑厚。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西风——陵阙”两句:“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2. 忆秦娥 萧声咽诗句赏析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
⑴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⑵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⑶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⑷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⑸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⑹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⑺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⑻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⑼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⑽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⑾汉家:汉朝。
⑿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翻译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3. 李白「忆秦娥」准确翻译和赏析
李白《忆秦娥》原文·翻译·赏析 【原作】 忆秦娥——[唐]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宫阙。 【注释】 忆秦娥:词牌名,此处又作词的题目。
箫声咽:据《列仙传》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
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妻焉。
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风声,凤凰来止其屋。
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咽,呜咽的悲声。 秦娥:此处泛指秦地美貌女子。
秦,秦地,春秋时期秦国的疆域。娥,扬雄《方言》卷二:“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
梦断:梦醒。 灞(bà)陵:又作“霸陵”,汉武帝刘恒之陵墓,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汉代东出函谷关,必经此地,故送行的人常在此折杨柳赠别。 乐游原;一作“乐游园”,在今西安市南,汉唐两代京城的仕女多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到此游玩。
清秋节:即重阳节。 咸阳:今陕西咸阳市。
汉、唐时期,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 音尘绝:指车马行进时的声音和带起的烟尘。
此指断绝音信。 西风:指秋风。
汉家宫阙:汉朝皇帝的陵墓。阙,陵墓前的楼观。
【古诗今译】 缠绵悠长、如泣如诉、悲凉哀婉的箫声在春夜响起,惊醒了睡梦中的秦娥,举头凝望楼上,只有那轮皎洁的明月。望着楼上的明月,她想起了桥头年年依旧青青的柳色*,想起了当年在桥头上深情的依依惜别。
在冷落凄凉的重阳时节,登上乐游原,遥望咸阳古道,依然不见夫君的音信和踪影。呈现眼前的,只有那秋风夕阳之下的汉家陵墓和宫阙。
【赏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隋末流徙到西域,出生于唐代安西都护府巴尔喀什湖南的碎叶(前苏联哈萨克境内巴尔喀什湖南)。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
他用诗歌反映现实,歌颂锦绣河山,成就很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长安女子,自从亲人离家以后,她就寝食难安。
从春到秋,年复一年,亲人一直杳无音信。词人借箫声、明月、柳色*、乐游原、汉家陵阙等悲凉的景色*,写出了“秦娥”的离别之苦。
作品怀古伤今,引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全篇悲而不伤,体现了诗人的深刻认识与宽广胸怀。
上阙:春天的夜晚,女主人公惊醒于箫声,因望明月而思远方的夫君,见柳色*而忆惜别之情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咽”,呜咽。“秦娥”,古代把美女称做“娥”。
这里写的是一个居住在唐代京城长安的女子。长安古时属秦国的属地,所以用 “秦娥”称呼她的名字,用“秦楼”称呼她住的住处。
春天的夜晚,在“秦楼”上,“秦娥”正在做着与离家在外求取功名的夫君相聚的甜梦,一阵低沉哀婉的箫声,把她惊醒了。她睁开眼睛,还是孤身一人,只有时断时续的充满幽怨的如泣如诉的竹箫声,与那如雪的月光从窗外飘洒而来,使她愈加觉得孤单凄苦。
然而,这样的月夜岂止是今天这一个夜晚!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里的“秦楼月”的重复不仅仅是简单的格律需要,也起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它将读者带入了一种特定的情景,使你在朗读之中,仿佛置身于回环绵长、充满呜咽和幽怨的竹箫声中,融融的柳色*里,依依惜别的“灞陵”桥头,仿佛听见今夜“秦娥”正在箫声里哀怨、叹息,仿佛看见了昔日“秦娥”在桥头柳荫下依依惜别的、催人泪下的、令人伤感的情景。
“秦娥”宁望着楼上明月,想起当年在“灞陵” 的送别,时值杨柳依依的浓情春季,而今柳色*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已经记不清过了几许春秋,可还不见夫君归来,其心中愁苦可想而知了。 本阙词语简约,艺术概括力高,表现力强,在水-乳-交融的情景描写中巧妙地表现了伤别这一主题。
下阕:秋天的傍晚,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感时睹物而怀古伤今。进一步深入主题。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关于“乐游原”一词,在前面的赏析中已经提到过,又叫“乐游园”,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坐落在古长安东南郊,是唐代的一处游览之地;因其地势高,又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
“清秋节”,亦即重阳节,也是当时人们秋高气爽之时登高的节日。“咸阳古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是秦时的京城。
早在汉、唐时期,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音尘”,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这里当指消息,音信。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秦娥”趁重阳节出游的机会,登高远望,希望在“咸阳古道”上看到夫君能够归来。然而,她的希望还是落空了,不见夫君的踪影,也不见有书信传回。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宫阙。”“秦娥”不但不见夫君的踪影,连一丝音信也没有,呈现在眼前的只有那“西风”之中、“残照”之下的“汉家宫阙”,足见其无可奈何之状,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在这一句里,诗人就“音尘绝”再次使用了重复手法,强有力地渲染了“秦娥”此时极度失望的心情。 逍遥风在他的网络文章《对李白<忆秦娥>词的解读》中说:“……这是站在一个女子的角度来描写她内心活动的作品。
因为。
4. 忆秦娥箫声咽得写作背景
忆秦娥·箫声咽 唐代.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的作者归属历来存在争议,但仍一直将此作为李白的作品。
上阙至始至终纠葛于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而下阕直接撇开主体秦娥,将自身融入其中,画面突然转换成“乐游原上清秋节”的情景画面,那是一个佳侣如云影相随的狂欢时景,可是主人公却孑然一身、孤独地立于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的《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词人已经将自身融入进了历史变迁的忧愁中,通过对秦汉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进而进行了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杳然,一切繁华和奢侈都随历史的岁月而被埋葬,只剩萧瑟西风、如血残阳下的陵墓。..词人反思着历史和现实,思绪里交织着对历史的盛衰、古今、悲欢的反思。词里虽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繁华,但有“乐游原上清秋节”就足以使人自然地联想唐天宝后期的那种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生活,可谁又去体会那潜伏着国之将倾的重大危机呢!秦、汉遗迹难道不是现实实景最好的写照吗?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难道不是唐王朝的未来?古今未来融入一起,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填塞在词人心中,上阙的个人忧愁被下阙对国家兴衰的忧愁所替代,个人的一切那又算得了什么!
所以李白写此词的背景正是唐天宝后期国家处于面的繁华实际的衰败之中。唐玄宗虽然开创了唐开元盛世,但后又满足于现状,开始享乐不理朝政,致使奸邪当道,唐潜伏着重大危机。玄宗将年号改为天宝,任扭转不了社稷由盛走向衰落的颓势。天宝战乱(安史之乱)使苟延残喘的唐王朝犹如雪上加霜,加速其走向灭亡的步伐。
5. 李白的忆秦娥(萧声咽)赏析
李白的忆秦娥(萧声咽)赏析: 忆秦娥,词牌名。
亦称《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相传李白首制此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
“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氏。
后来夫妇吹箫,竟引凤凰,凤凰即将他俩载于背上飞去了。弄玉,萧氏吹箫引凤之之楼,以为秦楼。
在李白词中指的是一个秦地(今陕西省一带)女子。写她自从爱人出了远门,她夜里睡不安稳,春天望到秋天,一年年等下去,总是音信杏然。
在失望、痛苦中什么乐游原、汉朝陵墓的好景致,她都感到一派凄凉。 唐崔令钦《教坊记曲名表》记载开元、天宝间教坊所奏乐曲,有《菩萨蛮》而无《忆秦娥》之名。
现传敦煌歌辞中,也不见有《忆秦娥》调。在五代和北宋前期,曾用《忆秦娥》一调作词的,可以找出有冯延巳、张先、欧阳修三家。
但他们三人所作的《忆秦娥》,与所传李白此词在句法声律上彼此迥异,如冯延巳《忆秦娥》:“风淅淅。夜雨连云黑。
滴滴,窗外芭蕉灯下客。除非魂梦到乡国,免被关山隔。
忆忆,一句枕前争忘得。”张先《忆秦娥》:“参差竹,吹断相思曲。
情不足,西北有楼穷远目。忆苕溪,寒影透清玉。
秋雁南飞速。菰草绿,应下溪头沙上宿。”
从冯延巳、张先、欧阳修所作来看,他们三人似乎都不知道在他们之前已有李白的这首《忆秦娥》。最早以这首《忆秦娥》归于李白的,是北宋后期的李之仪。
他的《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五有一首《忆秦娥》词自注:“用太白韵。”大约就在这时,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忆秦娥》也得以传世。
毛滂的《东堂词》中,并以《忆秦娥》与《秦楼月》判为二调,其《忆秦娥》仍依冯延巳体,《秦楼月》方用当时初传为李白词休。南宋初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记载了传为李白的这首《忆秦娥》的全文。
此后作《忆秦娥》者,就拟用此体,而冯延巳、张先等诸体尽废。学术界对于传为李白的这首词同前面一首《菩萨蛮》一样,仍在继续考证求索。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词结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惟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这种“气象”,我们曾在盛唐诗人那里看到过。不过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说的开元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的不同。
“盛唐气象”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这首词则还带有一种悲凉之气,所以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唐王朝衰败的气运。假如这首词确为李白所作,有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手法,托秦娥抒写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为一起,上阕由个人的忧愁写起,下阕过渡到历史的忧愁。
这首词不象《菩萨蛮》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在感受的描摹。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
梦虽断了,她似乎还沉浸在梦境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冰冷的残月陪伴着她。
唉,多少个这样的月夜,使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于是下面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
《雍录》载:“汉世凡东出函、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柳色绿了,一年复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呜咽的箫声,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
这实际上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阕纠缠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中,下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身融入画面之中出现了较大的跌宕。换头处突兀地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
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节,主人公却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茫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已融入了对历史的忧愁之中。
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对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俱杳,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箫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
作者是在凭吊秦皇汉武吗?不,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织着对古与今、盛与衰、悲与欢的反思。
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偷安,但有了“乐游原上清秋节”一句就足够了,它自然使人想到天宝后期唐明皇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的情景。当时有谁能从中看到潜在的危机呢?秦代、汉代过去了,这里剩下悠悠古道和汉家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是遗迹,也是实景。
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必然联系到唐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一种悲壮感,填塞在人们的心头。
这是对历史反思的结果,个人的忧愁已被取代,或只作为陪衬。是啊,在这种历史的忧愁中,个人的忧愁又算得上什么呢? 忆秦娥[1] 箫声咽, 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陵[2]伤别。 乐游原[3]上清秋节, 咸阳[4]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注释: [ 1 ] 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
两宋之交邵博《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