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家乡在清河写一段话50字
我的家在清河,是一个清静幽雅的小镇。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哗,却是一个美丽的鱼米之乡。到处是绿树掩映、群山环绕、景色秀美、风光旖旎,是令人向往的天然氧吧。这里有电视剧《刘老根2》的外景地-龙泉山庄、凤舞山庄,这里是省级旅游度假区。这里有家乡独特的土特产,新鲜的水库活鱼,酸甜的大红山楂,纯正的清水大米,香脆的东北榛子,还有地道的野山菇菌……吸引着八方游客留连忘返。
家乡最有名的要数新鲜的水库活鱼了。清河水库就坐落在清河的东部,现在叫尚阳湖风景区。湖水清澈潋滟,万顷碧水如玉龙卧波,与长天一色。这里的鱼儿不但肉质鲜美,而且种类繁多,有胖头鱼、鲢鱼、鲶鱼、草鱼、鲤鱼……,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小鱼,真是五花八门。夏季,湖水里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远处有人在悠闲地垂钓。到了丰收的季节,有大批的鱼商来这里收鱼,看到鱼网里活蹦乱跳的鱼,人们的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这些鱼被送往外地,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冬季,厚厚的冰层下面,鱼儿正在休眠,钓鱼爱好者坐在湖边,安静地等着鱼儿上钩,一幅“孤舟蓑篱翁,独钓寒江雪”的美丽画面展现在人们眼前。这里的人们对鱼是最偏爱的,有各种各样的烹饪方法。有清蒸、红烧、烧烤、还有煲鱼汤……最绝的要属铁锅炖“清水活鱼”了,那味道怎一个“鲜”字了得!当你带着你的朋友来到这里,一边垂钓,一边享受着鱼的美味,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秋天,家乡山上的山楂丰收了。放眼望去,满山遍野一片火红!好似一串串火红的灯笼。小小的山楂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水果,但却有着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每当山楂成熟时,当你来到山楂园里,一股清香扑面而来。伸手摘下一颗红果放到嘴里,顿时一股酸甜沁入心脾,让我口水直流,齿留余香。累了,在树下嬉戏玩耍,望着树上挂着的一颗颗红果,心中一片喜悦。
家乡的人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收获着,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人们的生活就像这一片片的山楂,红红火火的,家乡的美丽让我自豪,家乡的人们让我骄傲!欢迎您来我的家乡做客,家乡人一定会用最大的热情来招待您,让您品尝地道的土特产,领略到北国独特的风光,感受东北人淳朴的乡情,欣赏东北二人转的独特魅力,您一定不虚此行!美丽的清河——我的家乡,愿你更加繁荣富强!
2. 亳清河景色的作文怎么写
亳清河的由来
史光荣
出生在亳城,生活在垣曲,自然就与亳清河结了缘分。
亳清河是垣曲的第二大河流,也叫清河、南河,发源于闻喜东南部、绛县西南部和垣曲西北部交界处的横岭关山下,经绛县转山、闻喜马家窑流入垣曲境内,流经新城、皋落、长直、王茅至古城注入黄河,全程48公里,流域面积510平方公里,几乎占到县域面积的一半。
这是一条支流频现、毛细血管丰盈的河,是一条有包容、有担当的河流。十八河、白涧河、五龙河、杜村河、白水河等九大支流依次归拢,毛细小溪更是不计
其数,无论是苍山祟岭飞泄而下的滚滚洪水,还是低洼处涓涓细流泉涌的小溪,无论是黄褐色的浑水,还是清澄的泉水,只要汇入到亳清河谷,就会在激流奔涌中沉
淀得清亮,在流淌过程中不断被分流,引渠灌溉利用,最后与允西河合拢,注入滚滚黄河东逝去。
这是一条有历史、有故事、有传承的河,是一条遍及古人类足迹及社会发展史的河流。仅在县域内的流径,就跨越了全县近半数的乡镇和村组,最富绕的地方就是亳清河畔,最繁华的走廊,就是依河而蜒的东济干线,古代的驿站,沿河而设,河东的潞盐,沿亳清古道直达黄河渡口,春秋
争霸的战车,就是依河而入中原,临河而居的要塞上,历史上曾先后建过五个古城池,如春秋时东山皋落氏的都城皋落城(现皋落)、同是春秋时代的阳壶城(现古
城)、南北朝时北魏的青廉县城(现长直)、西魏的亳城县城(现上下亳城)、西魏到宋的白水县城(现白水)和宋以后直到1958年前的垣曲县城(现古城)。( 文章阅读网: )
就是这么一条在县境内可谓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河流,每天不知其数地跨过来、走过去,熟知的不能再熟知的河流,大多数的臣民包括我在内,竟然不知它名号的由来。
查遍搜索引擎,只是提到所谓毫清,因河流经商汤故都亳城而得名,就像解释垣曲县名一样,称谓山如城垣、另加黄河之曲。王云洲先生考证说,垣曲之曲与黄河之曲九杆子也打不上,之所以称垣曲,是周边皆山,如城垣之曲也。
那么亳清河之亳清究竟是如何来的呢?
据古人杨守敬考证,今亳清河,乃《水经.河水》之清水。《水经.河水》卷4记载:
又东过平阴县北,清水从西北来注之。
作者郦道元又解释说:“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岭,也亦谓之清营山,其水东南流出峡。峡左有城,盖古关防也。清水历其南,东流迳皋落城北。……与倚亳川水合。水出北山矿谷。东南流注于清”。
杨守敬根据这段话,谓之为亳清河,并进一步阐述道:“(清水)出垣曲县西北,横岭山下。……今垣曲县西北七十里,有折腰山,相传谷中旧有铜矿,一水出焉,即倚亳川水也,其水在亳清河西(应为东)”。
这个意思就是说,所谓亳清河,就是清水和倚亳川水合流到一起,合并之后的称谓。取清水一个清字,取倚亳川水一个亳字,合起来取名亳清河。
沿着现在的县城往南走四公里,就到安子岭桥,桥下面几十米处就是古清水上游,现十八河下段,己被有色公司尾矿库截河筑坝,又称西道,与倚亳川水(现称东道)的合流处。
西道上游十八河,源于横岭关一带祟山峻岭,正源在闻喜的上天井村,此为清水也为合并后的亳清河的正源。十八河下游有上丁村,有名清源村,也是取之于清水之源的意思。
东道不及西道流经长,流域面积广,所以亳清河仍以清水源头为源头,但东道支流较多,上溯至下寺村附近,又分为东西二支道,均流经县城及西郊。
西支道是指中条大街以西的几条小支流,主要是从下寺村下段流出的尾矿库溢流道、从下寺村上段流出的公司冶炼厂经西峰山河道、穿越西井沟、火车站、公司医院边的河道。
东支道除主干道直插东北外,也主要有东、中、西三条小支流,西边主要是东井沟、乌呜涧、公司电厂边汇入的小河,在上古堆流入东道,中间主要是铜矿峪山谷间形成的河流,杨守敬所言的倚亳川水就是指这条河道,正源则为铜矿峪最山根的河道源头,东边则是左家湾、瓦舍下来的河水。
东道、西道在安子岭处汇合,形成了宽阔的亳清河床,沿途又汇入众多溪流,形成浩浩荡荡的水流,日夜奔流。
亳清河,日思夜想的亳清河,奔流不息的亳清河。河边出生,河边成长,进入县城,又几十年地工作生活在河的两岸,留下了多少温馨的回忆。
弄清了亳清河的来源与去处,总算又有了一个小小的交待,对自己、为他人,也算了却了一个不解的思念。
3. 清河作译文手法赏析
《清河作》,作者曹丕,作于公元225年。该诗内容浅显易读,反映了战争的艰难,流露出征人何时归乡的悠怨。
清河作 曹丕(魏晋)
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沈。
弦歌发中流,悲响有馀音。
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公元225年冬十月,曹丕备好大量船只,率十万大军,出谯城(今安徽亳州),顺涡河进淮河舟行广陵,停于河中,准备舟出长江。 然而,命运跟他开了玩笑。才是十月,却突然大雪封路,河面冰封。水师冻在河上,无法向江中运动。《三国志》载:“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资治通鉴》上则更细致地写道,三伐东吴未果,曹丕望江兴叹:“老天呀,看来你设个长江就是要分出南北来呀!”光叹也罢,能全身而退也好,不料东吴却借魏国水师不能前进而杀过江来,由将军高寿率500敢死队偷渡过江,抄小路夜袭魏军,魏军一派惊慌,好一阵忙乱。史载曹丕弃舟乘车而退,一直逃到山阳即现在的淮安市地面上才停住脚步,再渐渐聚拢了兵船于淮河,然后乘船而返回。进军和撤退路上,看到百姓为自己的帝舟和兵船挽纤的辛苦,便有了“清河”诗之一《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由该诗与曹丕的《杂诗》二首、诗《清河作》在《曹丕全集目录》中紧随排列于《广陵于马上作诗》之后推测,它们均做于本次扬州屯兵前后,,故应当是对淮安境内所见有感而发。当时的淮安境内属魏国的临淮郡。《杂诗》二首和《清河作》内容浅显易读,与《广陵于马上作诗》、《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情感上一脉相承,均反映了战争的艰难,流露出征人何时归乡的悠怨,也可见这些作品为同一时期作品。另据公元六世纪南朝徐陵所编东周至南朝梁代诗歌集《玉台新咏》注:“魏文帝(曹丕)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一首又清河作一首。”可见“清河”这两首诗是一同写的。
4. 口语交际以写清河为题写一篇
国庆节这天,芦老师带领我们班获得“上士”以上同学来观看河首航。
上午9:00同学们在柳闸集合。在《重修小清河记》的石碑前,我听一位阿姨讲,小清河已有九百年的历史,原来主要担负运输的任务,主要是运盐,所以又叫“盐河”老师随机采访了一位在清河边长大的老爷爷,那位老爷爷给我们讲了小清河原来的样子,爷爷说:“我小时候的小清河啊,河水清澈见底,河面都可以看见鱼和虾,脚下都能踩到小螃蟹。
后来,大概是六七十年代,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了这个美丽的小清河,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干旱,河里就多了许多垃圾,小清河变成了“小臭河”。”哦,原来是这样啊!2007年11月济南人盼望的小清河治理工程开始了,经过四年的改造,“小臭河终于又变成了”小清河。
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一艘漂亮的龙舟开了过来,我举起了相机,拍下它的首航,岸上和船上的人一起欢呼起来,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在码头,集体放生的活动也已经开始了,人们希望小清河永远成为鱼儿的家……我想:我们一定要爱护环境,从我做起,做好宣传,保护好小清河,千万不能再让小清河变成“小臭河”。
5. 亳清河景色的作文怎么写
亳清河的由来史光荣出生在亳城,生活在垣曲,自然就与亳清河结了缘分。
亳清河是垣曲的第二大河流,也叫清河、南河,发源于闻喜东南部、绛县西南部和垣曲西北部交界处的横岭关山下,经绛县转山、闻喜马家窑流入垣曲境内,流经新城、皋落、长直、王茅至古城注入黄河,全程48公里,流域面积510平方公里,几乎占到县域面积的一半。这是一条支流频现、毛细血管丰盈的河,是一条有包容、有担当的河流。
十八河、白涧河、五龙河、杜村河、白水河等九大支流依次归拢,毛细小溪更是不计其数,无论是苍山祟岭飞泄而下的滚滚洪水,还是低洼处涓涓细流泉涌的小溪,无论是黄褐色的浑水,还是清澄的泉水,只要汇入到亳清河谷,就会在激流奔涌中沉淀得清亮,在流淌过程中不断被分流,引渠灌溉利用,最后与允西河合拢,注入滚滚黄河东逝去。这是一条有历史、有故事、有传承的河,是一条遍及古人类足迹及社会发展史的河流。
仅在县域内的流径,就跨越了全县近半数的乡镇和村组,最富绕的地方就是亳清河畔,最繁华的走廊,就是依河而蜒的东济干线,古代的驿站,沿河而设,河东的潞盐,沿亳清古道直达黄河渡口,春秋争霸的战车,就是依河而入中原,临河而居的要塞上,历史上曾先后建过五个古城池,如春秋时东山皋落氏的都城皋落城(现皋落)、同是春秋时代的阳壶城(现古城)、南北朝时北魏的青廉县城(现长直)、西魏的亳城县城(现上下亳城)、西魏到宋的白水县城(现白水)和宋以后直到1958年前的垣曲县城(现古城)。( 文章阅读网: )就是这么一条在县境内可谓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河流,每天不知其数地跨过来、走过去,熟知的不能再熟知的河流,大多数的臣民包括我在内,竟然不知它名号的由来。
查遍搜索引擎,只是提到所谓毫清,因河流经商汤故都亳城而得名,就像解释垣曲县名一样,称谓山如城垣、另加黄河之曲。王云洲先生考证说,垣曲之曲与黄河之曲九杆子也打不上,之所以称垣曲,是周边皆山,如城垣之曲也。
那么亳清河之亳清究竟是如何来的呢?据古人杨守敬考证,今亳清河,乃《水经.河水》之清水。《水经.河水》卷4记载:又东过平阴县北,清水从西北来注之。
作者郦道元又解释说:“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岭,也亦谓之清营山,其水东南流出峡。峡左有城,盖古关防也。
清水历其南,东流迳皋落城北。……与倚亳川水合。
水出北山矿谷。东南流注于清”。
杨守敬根据这段话,谓之为亳清河,并进一步阐述道:“(清水)出垣曲县西北,横岭山下。……今垣曲县西北七十里,有折腰山,相传谷中旧有铜矿,一水出焉,即倚亳川水也,其水在亳清河西(应为东)”。
这个意思就是说,所谓亳清河,就是清水和倚亳川水合流到一起,合并之后的称谓。取清水一个清字,取倚亳川水一个亳字,合起来取名亳清河。
沿着现在的县城往南走四公里,就到安子岭桥,桥下面几十米处就是古清水上游,现十八河下段,己被有色公司尾矿库截河筑坝,又称西道,与倚亳川水(现称东道)的合流处。西道上游十八河,源于横岭关一带祟山峻岭,正源在闻喜的上天井村,此为清水也为合并后的亳清河的正源。
十八河下游有上丁村,有名清源村,也是取之于清水之源的意思。东道不及西道流经长,流域面积广,所以亳清河仍以清水源头为源头,但东道支流较多,上溯至下寺村附近,又分为东西二支道,均流经县城及西郊。
西支道是指中条大街以西的几条小支流,主要是从下寺村下段流出的尾矿库溢流道、从下寺村上段流出的公司冶炼厂经西峰山河道、穿越西井沟、火车站、公司医院边的河道。东支道除主干道直插东北外,也主要有东、中、西三条小支流,西边主要是东井沟、乌呜涧、公司电厂边汇入的小河,在上古堆流入东道,中间主要是铜矿峪山谷间形成的河流,杨守敬所言的倚亳川水就是指这条河道,正源则为铜矿峪最山根的河道源头,东边则是左家湾、瓦舍下来的河水。
东道、西道在安子岭处汇合,形成了宽阔的亳清河床,沿途又汇入众多溪流,形成浩浩荡荡的水流,日夜奔流。亳清河,日思夜想的亳清河,奔流不息的亳清河。
河边出生,河边成长,进入县城,又几十年地工作生活在河的两岸,留下了多少温馨的回忆。弄清了亳清河的来源与去处,总算又有了一个小小的交待,对自己、为他人,也算了却了一个不解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