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写出描写壮年人外貌描写的成语,10个
下面的成语都是描写人物外貌的:
眉清目秀 容光焕发 美如冠玉 出水芙蓉 冰肌玉骨
冰清玉洁 明眸皓齿 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道貌岸然
秀色可餐 国色天香 粉白黛黑 靡颜腻理 傅粉施朱
婀娜多姿 衣冠楚楚 亭亭玉立 雾鬓风鬟 鹤发童颜
鹤发鸡皮 短小精悍 面黄肌瘦 面如土色 面红耳赤
面有菜色 蓬头垢面 囚首垢面 蓬头历齿 鸠形鹄面
铜筋铁骨 肠肥脑满 骨瘦如柴 药店飞龙 大腹便便
一表人才 风度翩翩 大腹便便 膀大腰园 披头散发
虎背熊腰 衣冠楚楚
有帮助请您采纳 祝您天天开心
2. 杜甫一生写了哪些诗,按从壮年写的到老了写的给我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杜甫 丽人行 书法作品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前出塞九首》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其五: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其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⑴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⑵。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⑶。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⑸。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⑹。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⑻;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⑼。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⑽;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⑾。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⑿。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⒀,遥看瀑布挂前川⒁。
飞流直下三千尺⒂,疑是银河落九天⒃。
3. 翻译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霜早梧秋,风先蒲柳
1、译文:现在我虽未老,但壮年已经过去,寒霜先打梧桐,北风早摧蒲柳。
2、出处原文
出自《隋书·列传·卷十二》。
原文(节选):
尉迥之作乱也,高祖忧之,谓世康曰:“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 恐生摇动。今以委公,善为吾守。”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世康 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与子弟书曰:“吾生因绪馀, 夙沾缨弁,驱驰不已,四纪于兹。亟登衮命,频莅方岳,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 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如斯之事,颇为时悉。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霜早 梧楸,风先蒲柳。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禄岂须多,防满则 退,年不待暮,有疾便辞。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今世 穆、世文并从戎役,吾与世冲复婴远任,陟岵瞻望,此情弥切,桓山之悲,倍深常 恋。意欲上闻,乞遵养礼,未访汝等,故遣此及。兴言远慕,感咽难胜。”诸弟报 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
3、译文
尉迟迥造反时,担任北周丞相的隋高祖很担忧,对韦世康说:“汾州、绛州过去是北周、北齐的分界线,那里发生暴乱,恐怕动摇国家。现在我把那里委托给你,请你好好给我守住。”因此让他当绛州刺史,凭他的威望镇守,全境安宁。韦世康生性恬静好古,不因得失而动脑筋。在绛州,曾慨然有退隐之志,他给子弟们写信说:“我因生在世家大族,一向蒙受家族恩典,因此为官,到处奔走,到现在已经四、五十年了。我总是忙忙为王命奔走,频繁地镇守地方,志在除掉三惑,心里慎重地守着四知,以不贪为宝,身处肥缺而一无所取。这些事情,颇为时人知晓。现在我虽未老,但壮年已经过去,寒霜先打梧桐,北风早摧蒲柳。我的眼睛更加昏花,已经看不到小字了;足疾更厉害,不能快走了。爵禄怎能要多,为了防止满盈应该退让;年岁不必暮年,有病就辞职。何况我的老母年事已高,我应该好好地侍奉她,早晚侍奉有缺,就是我的罪过。现在,世穆、世文都已从军,我和世冲又都在远地作官,登高眺望故乡,退隐回乡之情更加迫切。桓山之悲,比以前更深。我想上达天子,请他按养亲之礼,放我回家侍奉老母。没和你们商量,所以让人送这封信。我写此信时,心在遥远的故乡,感叹悲戚之情,实在让我无法承受。”他的弟弟们以为,退休之事恐怕难以办成,于是作罢。
4. 谁有关于古人壮年和老年好学的例子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老年再读书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古人对这方面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汉代刘向在《说苑·建本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青少年好学,像太阳初升,光芒四射;壮年好学,像中午的阳光,明媚而艳丽;老年好学,像燃着了蜡烛,也会放出一缕光明。有蜡烛的光明指引,比在昏暗中摸索,哪个好呢?
北宋的颜之推也很注意勉励后人晚年勤学,他在《颜氏家训·勉学》中便引用了师旷的这个比喻:世人婚冠(20岁)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故步自封,不求上进),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老年人读书学习则“如秉烛夜行”,不学就“瞑目而无见”,由此可见,老而好学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鬓发花白的老年朋友依然勤奋地读书学习,不因年华的老去而停步不前。据资料记载,乾隆元年(1736),80岁以上参加科考的有3人,70岁以上的有40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应试者中,80岁以上的有7人,70岁以上的19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乡试,80岁以上的达94人。第二年会试,90岁以上的有4人,80岁以上的有73人。清嘉庆六年(1801),80岁以上的乡试考生竟达251人。次年会试,70岁至90岁的举人达到180人,95岁以上的还有6人。最让人敬佩的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广东的黄章100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凌晨开始向考场走,由他的曾孙提灯开路,灯上写着“百岁观场”四个大字。
在封建科举制度下,有多少读书人,从青春熬到白发,终生读书,终生备考。几乎以读书学习为毕生职业了。抛开他们的功利目的不说,单从老年勤学这个角度来讲,他们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
【出自】《虞美人·听雨》
【全诗】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意思】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赏析】
同是“听雨”,作者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诗歌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作者】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