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城为什么叫聊城,“聊”是什么意思,是聊天吗
聊城市名由来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
聊城地区历史悠久。唐虞3代,聊城属兖州之域。
春秋时期,聊城、茌平、高唐、东阿、阳谷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 战国时期,聊城、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赵国。
秦行郡县制,境域均属东郡。 汉承秦制,西汉初曾封王建国,郡国并称。
至武帝始设州部,分全国为13个刺史部(州)。是时,聊城、东阿、阳谷、莘县属兖州部东郡,冠县、临清属冀州部魏郡,高唐属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属兖州部东郡与青州部平原郡。
东汉正式定州、郡、县3级。聊城、东阿、莘县、阳谷、高唐、杨露、临清仍属原州郡,茌平改属兖州部济北国,冠县改属司州部阳平郡。
三国袭汉制,境域统属魏地,聊城、茌平属青州部平原郡,莘县、冠县、临清属司州部阳平郡,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阳谷为县王国,东阿仍属兖州部东郡。 晋朝仍为州、郡、县3级制,聊城、高唐、茌平属冀州部平原郡,临清、莘县、冠县属司州部阳平郡,东阿、阳谷属济北国及东平国。
南北朝时期仍承晋制。后魏,聊城、茌平属济州部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济州部济北郡,高唐属济州部南清河郡。
齐周,聊城属平原郡,临清、高唐、茌平属清河郡,阳谷、东阿属济州部济北郡,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 隋初废郡存州,后又废州为郡,聊城、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属济州济北郡,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唐朝,州郡之上增设道,始分全国为10道,至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改为15道。是时,聊城、高唐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临清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莘县、冠县属河北道魏州魏郡,阳谷、东阿初属河南道济州济阳郡,后属郓州东平郡,茌平属河南道郓州东平郡。
宋初,废道设路,路辖府、州,府、州辖县。是时,聊城、高唐、茌平属河北东路博州博平郡,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魏郡,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府东平郡。
辽、金承宋制,分其所辖治的北方为19个路。聊城、高唐、茌平属山东西路东平郡博州,东阿、阳谷属山东西路东平府,莘县、冠县属大名路大名府,临清属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
元代,全国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下设路、州、县。是时,聊城、茌平、莘县属东昌路总管府;冠县初属东昌路,后为冠州;高唐初属东昌路,后为高唐州;临清属濮州,阳谷、东阿属东平路。
上属8县均隶山东省。 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废路存府、州,全国分统于15个布政司,亦称15个省。
是时,聊城、临清、茌平、高唐、莘县、冠县属山东布政司东昌府,阳谷、东阿属山东布政司兖州府东平州。 清代通称为省,全国初为18个行省,后增至22个行省,省下为府、县两级。
是时,境内今属8个县市均隶山东省。聊城、茌平、高唐(一度为直隶州)、平轩、莘县、冠县、属东昌府,东阿初属兖州府东平州、后属泰安府,阳谷属兖州府,临清初属东昌府、后为直隶州。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80年间,域境建置无大变化。 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为东临道。
1928年废道,境内各县直属山东省。1936年,全省下设12个行政区,区设行督察专员公署。
鲁西北为第六区,辖聊城茌平、博平、东阿、阳谷、寿张、范县、莘县、冠县、朝城、观城、堂邑、濮县等13个县;临清、高唐时属第四区。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至1938年,除濮县、范县、观城3个县外,均为沦陷区。
抗日战争爆发,**领导下的县、专区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建立。1939年10月,鲁西北行政委员会成立。
1940年4月,成立鲁西北行政主任公署,下设泰西、运西、鲁西北、运东4个专署。是时,聊城、东阿、阳谷、博平、清平、茌平等县属运东专署,冠县、馆陶、临清、邱县、堂邑、莘县、朝城、朝北等县属鲁西北专属,濮县、范县、观城、寿张等县属运西专属。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鲁西行署和冀鲁豫行署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行署,辖7个专署,原鲁西行署的泰西、运西、鲁西北、运东为第一、二、三、四专署,原冀鲁豫行署的辖区为第五、六、七专署。是时,濮县、范县、寿张等县属第二专署;观城、朝城、莘县、朝北、聊堂、冠县等县属第三专署,筑先、阳谷、东阿、茌平、博平、清平等县属第四专署,馆陶属冀南行署第三专署,临清属冀南行署第四专署,高唐属冀南行属第六专署。
同年12月,原属冀鲁豫行署第四专属的张秋、第二专属的寿张和黄河以东的昆山、东平等县组成第八专署。 1942年12月,冀鲁豫行署第一、四专署合并为第一专署,辖筑先、阳谷、东阿、茌平、博平、清平、平阿等县。
1943年,原冀鲁豫行署第三专署与冀南行署第七专署合并为冀鲁豫行署第七专署。是时,临清、冠县、卫东、馆陶、宏毅、莘县、堂邑、清平、朝北属之。
1944年5月,冀南行署、冀鲁豫行署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行署。 1945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建立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中央分局,同。
2. 聊城为什么叫聊城,“聊”是什么意思,是聊天吗
聊城,春秋时期就见于记载,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关于聊城得名,说法复杂,有的说“聊城”因“聊河”或“聊水”得名,此说毫无历史依据,不能成立。因为在鲁西平原上,自古至今从没有“聊河”或“聊水”存在过。《左传》、《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水经柱》均无记载。
“聊”字,一边是耳,一边是卯,聊城得名与耳朵有关。
聊城始建于春秋时期,位于齐国西部边境,是战略重地。当时齐国在边境修建了两座城邑来防御强敌,一个是“聂”城,一个是“聊”城。“聂”字,按《说文解字》,由三耳组成,意为“附耳私语”,也就是说悄悄话的意思。建城的用意,在于及时探听西部邻国信息并汇报,故称为“聂”城。另一个取名聊城,据《说文解字》,“聊”字从“耳”,“卯”韵,解释为“耳边长鸣”。也就是说,作为齐国西部边垂的重要城邑,要特别注意边境的信息和动态,时刻警钟长鸣,因此为这座新建的城池取名“聊”城。 还有一种说法,也与耳朵有关。
聊城的“聊”右面的“卯”在甲骨文里是“杀”的意思,甲骨文中常有卯几人、卯几牛的文字。“聊”就是割耳朵的意思。据专家考证,商朝时,聊城是商朝贵族的根据地。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商朝剩余贵族不服造反,在聊城地区攻杀西周的诸侯国齐国的军队,为震慑敌人,还割下齐军将士之耳。这些商朝贵族还在此地建了两座城,一曰聊城,一曰摄城,均有割耳震慑之意。
3. 聊怎么组词明
聊组词 :
聊斋、
无聊、
闲聊、
聊天、
聊赖、
神聊、
兦聊、
聊啾、
椒聊、
聊亮、
聊叙、
瞎聊、
聊尔、
聊生、
聊萧、
聊虑、
聊落、
聊浪、
无聊赖、
聊天儿、
聊复尔、
聊尔尔、
不聊生、
不自聊、
聊城市、
聊城箭、
百无聊赖、
聊胜于无、
聊以**、
聊以自况、
苦不聊生、
民不聊生、
闲居无聊、
聊备一格、
穷极无聊、
聊以慰藉、
聊以塞责、
聊博一笑、
聊斋志异
4. 写一篇歌颂聊城的作文
聊城也称“凤凰城”,因为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因地处长江以北四面环水故又得名“江北水城”。
聊城历史悠久,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光岳楼、阳谷景阳冈、临清钞关、舍利塔、螯头矶等等文物古迹无不向世人展示着曾经属于她的辉煌。
我市近年来本着“加快建设强市名城,加大改革开房的力度。”的基本原则。深入贯彻“两会”方针,大力扶持农业,把农业工业化作为首要目标任务。保持社会综合素质稳步健康的发展势头,拓宽视野,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的治理,深入城中村的改造,始终坚持防治在前的原则。扩大绿化覆盖面积,净化空气环境,街道亮化的发展。
在迈向繁荣昌盛的道路上全市人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携手共进打造一个美丽和谐的新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