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揣摩例子,写成语之"最"
1 最怪的人
2 最高的巨人 顶天立地
3 最大的嘴&;最深的呼吸 气吞山河
4 最长的腿 一步登天
5 最大的手 一手遮天
6 最吝啬的人 一毛不拔
7 最宽阔的胸怀 胸怀若谷
8 最长的寿命 万寿无疆
9 最宝贵的话 金玉良言
10 最厉害的贼 偷天换日
11 最宽的嘴巴 口若悬河
12 最贵的话 一语千金
13 最难的话 一言难尽
14 最快的话 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15 最重的话 一言九鼎
16 最准的话 一言为定
17 最有价值的话 一诺千金
18 最诚的忠言 金玉良言
19 最大的誓言 海枯石烂
20 最广的话 一言千里
21 最有学问的人 无所不知
22 最重的头发
23 最高的地方
24 最大的家 四海为家
25 最爱学习的人 如饥似渴
26 最爱工作的人 废寝忘食
27 最长的时间 千秋万代
28 最长的棍子 一柱擎天
29 最成功的战斗 一网打尽
30 最惨的结局 一败涂地
31 最彻底的劳动 斩草除根
32 最大的满足 天遂人愿
33 最多的颜色 万紫千红
34 最费时的工程 百年树人
35 最繁忙的季节 多事之秋
36 最公开的事情 尽人皆知
37 最高明的医术 药到病除
38 最高超的技术 鬼斧神工
39 最高明的指挥 一呼百应
40 最好的记忆 过目成诵
41 最大的眼 放眼世界
1 最小的针 无孔不入
2 最大的地
3 最怪的动物 虎头蛇尾
4 最大的容量 包罗万象
5 最大的差别&;最悬殊的区别 天壤之别
6 最难做的饭 无米之炊
7 最大的变化 天翻地覆
8 最快的速度 风驰电掣
9 最大的资源
10 最短的季节 一日三秋
11 最大的手术 脱胎换骨
12 最宽的视野
13 最大的冒险 孤注一掷
14 最大的树叶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15 最大的声响 惊天动地
16 最高的瀑布 一落千丈
17 最错的追求 南辕北辙
18 最远的地方 天涯海角
19 最大的进展 一步登天
20 最荒的地方 不毛之地
21 最险的时候 千钧一发
22 最快的流水
23 最大的本领 开天辟地
24 最反常的气候 晴天霹雳
25 最昂贵的稿费 一字千金
26 最小的邮筒 难以置信
27 最长的句子 文不加点
28 最大的被子 铺天盖地
29 最大的空间 无边无际
30 最大的影集 包罗万象
31 最大的幸运 九死一生
32 最好的生意 一本万利
33 最绝望的前途 山穷水尽
34 最远的分离 天壤之别
35 最繁忙的航空港 日理万机
36 最彻底的美容术 面目全非
37 最长的一天 度日如年
38 最好的司机 驾轻就熟
39 最好的药方 灵丹妙药
40 最好的箭术 一箭双雕
41 最公开的事情 尽人皆知
2. 如何揣摩文章的表达技巧
如果说理解内容、体验情感是理解作者“写什么?的问题,那么揣摩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则是学习和借鉴作者“怎么写”的问题。
从阅读的层次上说,这一要求更高一些。 “揣摩”和“初步领悟”的要求都具有一定的弹性,仍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经过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有所得,而非教师硬性灌输有关写作特点方面的知识。
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是各具特色的,在阅读的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从第三学段开始,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目标进行了分别表述,即分别就说明文、叙事作品、诗歌提出了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就对阅读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1)阅读以记人为主的文章,包括各类故事、小说、回忆录、人物传记等,应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入手,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内心品质。 例如《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阮恒在输血时的动作、神态等,从侧面反应出小男孩胆怯而又勇敢、无助而又坚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善良、朴实的小英雄形象。
(2)阅读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揣摩记叙的要素和线索,即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按顺序细读。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一般有“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
把握线索即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条理。 阅读记叙文,要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这条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容。
文章的线索比较复杂,有的以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游记类文章大都如此,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有的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如《将相和》;有的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如《丰碑》 (3)绘景状物的记叙文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常通过描写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以及气氛、意境等体现其特点。
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可以用抓总起句、总结句的方法。如阅读《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均可采用这种方法。
(4)阅读诗歌,应以朗读、诵读和想像为主。可分四步进行阅读。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以便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②借助字、词典,疏通诗意。
③展开合理想像,领会诗歌意境。诗歌,尤其是旧体诗,语言不但精练,而且有一定的跳跃性。
阅读中,一定要细读诗句,想像画面去感受、理解诗歌的美好意境。 ④在反复吟诵中理解,在吟诵中想像,在吟诵中品味和升华。
(5)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四点: 一是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知道被说明事物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二是要理清说明的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空间或事物的发展顺序介绍事物的; 三是要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 四是要揣摩语言的准确性。如阅读《清明上河图》一文,首先要了解作者按照不同的空间介绍了画面的主要内容,与其他绘画作品相比,《清明上河图》除了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从表达方式上说,将说明性文字与描述性文字相结合,语言生动,说明准确。 4.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和理解阅读不仅是一种思维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
同一作品,读者经验不同、阅历不同、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作者因时间、心境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阅读目标部分,特别强调读者自身的个性体验。比如“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少做繁琐的分析讲解,多让学生体会感受;少做知识性讲解,多让学生阅读积累。
如读《童年的发现》一文,就要调动学生自己的情感和想像:你的童年有没有过类似的发现?你的发现被认可了还是被压抑了?你是如何理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智慧和创造的火花就会进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