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会议的新闻报道怎么写
在写会议报道时,应该把重点放在会议本身的内容上.如果领导不是很重要的话,不应该把领导放在重要位置. 会议报道的价值应当在于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不要为了会议而报道,建议你多看看优秀的会议报道。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真实、新鲜、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极强。一般读新闻报道的习惯是:通篇浏览标题,优中选优,不留死角,仔细阅读。
1、自主性:新闻界自主选择报道或者揭露目标,自主进行调查活动。不是依赖当局发表的材料写报道,而是记者亲自进行调查,逼近真相。也不是像独家新闻那样只依靠单个的材料,而是通过彻底的调查采访,揭示事件的整体的情况。
2、新闻性:目标的选择是当前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3、科学性:它的威力与魅力建立在扎扎实实、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上。
4、是费时、费力、篇幅长、分量重的深度报道。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2. 新闻稿格式
原发布者:曾经的那些活宝
新闻稿格式一,会议稿格式题目本网消息几月几日,(会议)在(地点)举行.我校(参会人员注意主次以及职位)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谁主持.(若主持人与活动无关可不写)(会议主要讲话人或者是职位最高人)在会上指出,(强调)会议的主要内容(或者总结)按笔记来高度概括.(前提做好笔记,注意不要过于口语化了,如果讲话人的话有分点,写到稿子上)(次要人物)跟上面要求一样,但是概括的还要简洁一些.(如果人太多的话,就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代替)会议决定了什么事情,(或者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记者***)注意事项1、标题要恰当,符合会议的规格。挑出最受关注的信息善于抓住会议召开的背景2、导语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举办的地点等要素的全称3、领导讲话内容的提炼4、注意程序主次5、描绘会场气氛,兼顾会场内外6、简要概括举办会议的意义。(会议稿的重点在于最后一段,如果没有写这个的话,就重点写领导讲话).二,竞赛类稿格式题目本网消息几月几日,(比赛)在(地点)举行.我校(参会人员注意主次以及职位)出席比赛.(若主持人与活动无关可不写)(领导)讲话的内容,介绍比赛及比赛经过,描写赛场的气氛,选手的表现,(最后结果),,,,,,评委或者领导对比赛的评价,总结.---------------强调内容本次比赛的意义.((记者***)注:第一段:写导语,介绍主承办单位、评委、参赛选手第二段:写比赛过程(选手+观众),参与情况
3. 怎样写好会议报道
领导和读者的满意中寻找契合点――试论增强党报会议报道的可读性 党报上数量较大的会议报道是让办报人最费心思的,又是让读者议论最多的问题。
有人认为党报要增强可读性,就要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减少会议报道,显然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会议新闻历来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是党和政府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领导方式之一。但长时间以来,人们普遍感到党报的会议新闻过多、过长,写法公式化,文字干瘪,空话套话很多。
广大干部群众是否喜欢阅读党报,不但关系着党报办报方针、宗旨的落实,而且关系着党报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党委和政府喉舌的党委机关报,如何进一步突破会议报道的惯有模式,提高宣传报道的效果,更加充分地发挥党报的引导舆论、指导工作的喉舌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会议新闻的可读性,应在形式、内容、写法上力求突破。
1.选题:切入群众关注的焦点 报道中要注意把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党和政府的工作挂起钩来,把握好党和政府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与群众迫切需要的解决问题的共同点。像医疗改革、住房改革、国企改革、下岗分流、再就业、物价等问题,既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又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开展这方面的会议报道,我们就要从群众关心的角度,进行报道,加深党、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理解,引起双方的共鸣,这也是符合新闻贴近性原理的。
从哪个角度切入才可将会议写活?记者首先要多角度全方位观察会议,吃透会议精神,然后再用自己的理性思维选择一个最能反映会议主要精神的角度,围绕主题展开叙述。目前那些一看就让人生厌的会议报道,大多数是从正面切入,居高临下的,“他要求、他强调、他指出”的老套路,我们不是说这种角度不能用,而是不要滥用,在这方面,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具有独特的手法,如写《在京八百作家聚会迎春》这篇短新闻时,以胡乔木同志的言行为主线,既录大会发言,也取席间插话;既写台上,也写台下,不时将作家们的感慨穿插其间,以此将言者、领导与群众联系在一起,深刻地反映了主题。
2.采访:记者向读者换位 采访决定写作,要提高会议新闻的可读性,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可以以读者的身份出席会议,这样才能把握受众与自身的共同心理、共同需求,也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心入”。 3.导语:追求新颖,力戒呆板 在会议新闻导语中,要抓住核心事实来写,并充分考虑到能吸引读者。
一是在导语中要突出鲜明的个性。在导语中突出个性,就是要考虑身份、职业方面的特色来写,如1989年11月2日新华社报道的《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双先”受表彰》的导语:“长期在幕后默默奉献的电影放映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今天上午成为令人瞩目的‘明星’。
他们在今天开幕的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经验交流会上受到表彰。”人们一般常提电影演员明星,而把电影发行放映工作者,这些长期在幕后默默奉献的人也称为令人瞩目的“明星”,这就是此工作会议不同的地方。
作者敏锐地抓住这一特点来写,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二是在导语中要增加一定的信息量,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向受众传递更多的信息,这也是受众的需要所决定的。
三是在导语中要突出新闻事实的主旨。四是在导语中也允许环境气氛的描写。
在有的记者看来,环境气氛的描写是无信息语言,是可以挤掉的水分,这 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并不全面,在一定的情况下,环境气氛的描写也能不露声色地把事实意图灌输给读者。 4.篇幅:以“短”字为目标 有的记者写惯了长篇报道,一动笔就是几千字,现在要写几百字的短文,就不适应了。
1997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看望政法干警,记者依照惯例写了千字左右的稿件送审,可是第二天记者去取稿时,曹书记竟亲自写了一篇仅400字左右的稿子,并解释说,不是原稿写得不好,只是太长了,记者不好意思写短,自己写一篇,作一点改革。曹书记动手写短新闻的故事,一时在广西新闻界传为美谈。
5.体裁:讲究新活,力避单一 1996年11月14日,广西《桂中日报》头版《桂中大地无冬闲》是跳出会议报道模式的一次成功尝试。柳州地区为实现“再造一个山上柳州”的战略部署,近年来每年初冬召开一次各县市区和地直主要领导参加的冬季农业综合开发会议,使与会人员通过参观几个示范开发点,领会地委、行署大搞冬季开发的决心和意图。
该报记者随同参观了生气勃勃的开发现场,很受鼓舞,便以通讯的形式选取三个典型示范点为主要对象,其间穿插地委领导的讲话、各县市区领导的看法,将会议主旨浓缩其中,以优美风趣的笔法构筑成一篇会议侧记。这篇报道获得大家一致好评,被评为1997年中国地市党报好新闻二等奖。
6.眼光:透表析里,捕捉新意 一般来说,读者不太喜欢看会议报道,除了会议报道较多以外,“千会一面”的报道形式也是一个原因。然而,这只是事物的一面,还有另一方面,即开会是记者采访的捷径。
对此,记者不仅要注意会议的内容,也要注意与会议有关的会议以外的新闻;报道手法要敢于创新,除了消息,还可以采。
4. 怎样写好会议报道
领导和读者的满意中寻找契合点――试论增强党报会议报道的可读性 党报上数量较大的会议报道是让办报人最费心思的,又是让读者议论最多的问题。
有人认为党报要增强可读性,就要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减少会议报道,显然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会议新闻历来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是党和政府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领导方式之一。但长时间以来,人们普遍感到党报的会议新闻过多、过长,写法公式化,文字干瘪,空话套话很多。
广大干部群众是否喜欢阅读党报,不但关系着党报办报方针、宗旨的落实,而且关系着党报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党委和政府喉舌的党委机关报,如何进一步突破会议报道的惯有模式,提高宣传报道的效果,更加充分地发挥党报的引导舆论、指导工作的喉舌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会议新闻的可读性,应在形式、内容、写法上力求突破。
1.选题:切入群众关注的焦点 报道中要注意把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党和政府的工作挂起钩来,把握好党和政府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与群众迫切需要的解决问题的共同点。像医疗改革、住房改革、国企改革、下岗分流、再就业、物价等问题,既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又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开展这方面的会议报道,我们就要从群众关心的角度,进行报道,加深党、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理解,引起双方的共鸣,这也是符合新闻贴近性原理的。
从哪个角度切入才可将会议写活?记者首先要多角度全方位观察会议,吃透会议精神,然后再用自己的理性思维选择一个最能反映会议主要精神的角度,围绕主题展开叙述。目前那些一看就让人生厌的会议报道,大多数是从正面切入,居高临下的,“他要求、他强调、他指出”的老套路,我们不是说这种角度不能用,而是不要滥用,在这方面,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具有独特的手法,如写《在京八百作家聚会迎春》这篇短新闻时,以胡乔木同志的言行为主线,既录大会发言,也取席间插话;既写台上,也写台下,不时将作家们的感慨穿插其间,以此将言者、领导与群众联系在一起,深刻地反映了主题。
2.采访:记者向读者换位 采访决定写作,要提高会议新闻的可读性,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可以以读者的身份出席会议,这样才能把握受众与自身的共同心理、共同需求,也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心入”。 3.导语:追求新颖,力戒呆板 在会议新闻导语中,要抓住核心事实来写,并充分考虑到能吸引读者。
一是在导语中要突出鲜明的个性。在导语中突出个性,就是要考虑身份、职业方面的特色来写,如1989年11月2日新华社报道的《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双先”受表彰》的导语:“长期在幕后默默奉献的电影放映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今天上午成为令人瞩目的‘明星’。
他们在今天开幕的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经验交流会上受到表彰。”人们一般常提电影演员明星,而把电影发行放映工作者,这些长期在幕后默默奉献的人也称为令人瞩目的“明星”,这就是此工作会议不同的地方。
作者敏锐地抓住这一特点来写,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二是在导语中要增加一定的信息量,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向受众传递更多的信息,这也是受众的需要所决定的。
三是在导语中要突出新闻事实的主旨。四是在导语中也允许环境气氛的描写。
在有的记者看来,环境气氛的描写是无信息语言,是可以挤掉的水分,这 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并不全面,在一定的情况下,环境气氛的描写也能不露声色地把事实意图灌输给读者。 4.篇幅:以“短”字为目标 有的记者写惯了长篇报道,一动笔就是几千字,现在要写几百字的短文,就不适应了。
1997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看望政法干警,记者依照惯例写了千字左右的稿件送审,可是第二天记者去取稿时,曹书记竟亲自写了一篇仅400字左右的稿子,并解释说,不是原稿写得不好,只是太长了,记者不好意思写短,自己写一篇,作一点改革。曹书记动手写短新闻的故事,一时在广西新闻界传为美谈。
5.体裁:讲究新活,力避单一 1996年11月14日,广西《桂中日报》头版《桂中大地无冬闲》是跳出会议报道模式的一次成功尝试。柳州地区为实现“再造一个山上柳州”的战略部署,近年来每年初冬召开一次各县市区和地直主要领导参加的冬季农业综合开发会议,使与会人员通过参观几个示范开发点,领会地委、行署大搞冬季开发的决心和意图。
该报记者随同参观了生气勃勃的开发现场,很受鼓舞,便以通讯的形式选取三个典型示范点为主要对象,其间穿插地委领导的讲话、各县市区领导的看法,将会议主旨浓缩其中,以优美风趣的笔法构筑成一篇会议侧记。这篇报道获得大家一致好评,被评为1997年中国地市党报好新闻二等奖。
6.眼光:透表析里,捕捉新意 一般来说,读者不太喜欢看会议报道,除了会议报道较多以外,“千会一面”的报道形式也是一个原因。然而,这只是事物的一面,还有另一方面,即开会是记者采访的捷径。
对此,记者不仅要注意会议的内容,也要注意与会议有关的会议以外的新闻;报道手法要敢于创新,除了消息,还可以采。
5. 会议总结稿总结稿怎么写
各位同志: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的xxx会议,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xxx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刚才某某同志,以及某某同志的讲话,我认为,讲的非常好,非常深刻。希望在座的同志,认真领会,深刻理解。回去后,要传达某某同志及某某同志的讲话精神,并认真落实、真抓实干,推动xxx工作的顺利开展,努力开创xxx工作新局面。 对于xxx工作,我提几点补充意见: 一. 对于xxx工作,要加强落实,要把工作落到实处。
目前,有个别同志、个别部门,存在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热中于搞形式注意,热中于开大会,传达文件。当然,开大会是必要的,上传下达也是必须的。但是,光是讲空话、打官腔,是远远不够的。对xxx工作,要真抓实干,加强落实。各级领导要把xxx工作,列入日常议事日程,要具体部署,认真执行。各级领导要为xxx工作,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舆论环境,扎扎实实推动xxx工作的开展。要抓出实效,抓出成绩。 二.对于xxx工作,我们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充分领会xxx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xxx工作已经开创了很大的局面,获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还是要从深度和广度上更加推进xxx工作。我看,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高认识!各级领导要充分领会xxx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关于xxx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只有这样,xxx工作才能更上层楼。 三. 要加强协调工作
历史证明:钢铁一样的团结,是我党消除一切困难的有力武器。关于xxx工作也一样,各级领导要加强协调工作,要把上下、左右、各方面、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步调一致地推进xxx工作的开展。目前,有些部门,遇事推委、互相扯皮,这种官僚作风,十分要不得!这种作风,轻则导致工作效率降低,重则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我们要坚决铲除这种官僚作风。 四. 要在实践中探索xxx工作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xxx工作与市场经济有没有关系,我看是大有关系。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的影响将波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xxx工作也不例外,它必然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因此,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何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希望大家认真的思考一下,
去探索一下,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以上四点,供各位同志参考。总之,大家要振奋精神,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开拓进取,努力开创xxx工作的新局面。
6. 怎么写新闻稿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曾经的那些活宝 新闻稿格式一,会议稿格式题目本网消息几月几日,(会议)在(地点)举行.我校(参会人员注意主次以及职位)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谁主持.(若主持人与活动无关可不写)(会议主要讲话人或者是职位最高人)在会上指出,(强调)会议的主要内容(或者总结)按笔记来高度概括.(前提做好笔记,注意不要过于口语化了,如果讲话人的话有分点,写到稿子上)(次要人物)跟上面要求一样,但是概括的还要简洁一些.(如果人太多的话,就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代替)会议决定了什么事情,(或者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记者***)注意事项1、标题要恰当,符合会议的规格。
挑出最受关注的信息善于抓住会议召开的背景2、导语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举办的地点等要素的全称3、领导讲话内容的提炼4、注意程序主次5、描绘会场气氛,兼顾会场内外6、简要概括举办会议的意义。(会议稿的重点在于最后一段,如果没有写这个的话,就重点写领导讲话).二,竞赛类稿格式题目本网消息几月几日,(比赛)在(地点)举行.我校(参会人员注意主次以及职位)出席比赛.(若主持人与活动无关可不写)(领导)讲话的内容,介绍比赛及比赛经过,描写赛场的气氛,选手的表现,(最后结果),,,,,,评委或者领导对比赛的评价,总结.---------------强调内容本次比赛的意义.((记者***)注:第一段:写导语,介绍主承办单位、评委、参赛选手第二段:写比赛过程(选手+观众),参与情况。
7. 活动信息报道怎么写
信息报道怎么写 在写会议报道时,应该把重点放在会议本身的内容上.如果领导不是很重要的话,不应该把领导放在重要位置. 议报道的价值应当在于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不要为了会议而报道,建议你多看看优秀的会议报道 进一步改进会议报道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不仅中央非常关注,而且各家媒体也都在想方设法进行探讨和改革。
我们从编者和作者两个角度来思考,觉得会议报道搞得不好,各有各的责任和问题。 首先,造成会议报道雷同、老套、乏味和缺乏创新,编者把关不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作者与编者同为一人时,有稿件放行权的领导层应负责任)。
一篇会议报道从"习作"变成"铅字"的过程中,编者握有版面安排处理大权。 现在会议多,会议报道也多,为了不影响与作者的关系,不"辜负"领导和组织出名挂号的愿望,相当多的编者对会议报道把关不严。
现象有三:一是怎么写怎么编。这部分编者过分地尊重和信任作者,认为反正会议报道是例行公事,只要如实反映事实就行了,不愿下气力精编细雕。
二是写多少编多少。会议不断,会议报道也随之"繁荣"。
会议报道要不要搞,回答是肯定的。但要有取舍标准,不能逢会必报。
重要会议进行报道不但必要,而且要妥善处理好。而一般性的会议(指没有新闻性的),一律亮绿灯则值得商榷。
三是不计效果如何。"编者出力,作者出名"。
会议报道好,作者声誉高;会议报道差,挨批的也是作者。而编者始终作为幕后无名英雄,出力多少无人知晓不说,况且还有"文责自负"进行约束,因而一些编者不关心宣传效果。
编者把关不严,大量的俗套的会议报道才有机会充斥版面,这是会议报道受议论的直接原因。强调编者用好手中权力不是有意为难作者,而是本着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为出发点,这也是能否成为名编辑的重要条件。
编者是把关人,其地位非同小可,要真正地履行好编者职责,就要牢固地树立新闻意识,做到认稿不认人,没有新闻的会议报道坚决不放行,使"劣质产品"没有可乘之机。 其次,造成会议报道往往无人愿看,无人愿读的状况,作者也难脱其咎。
应当承认会议报道既好写又难写,标准取决作者对会议报道的认识和把握。 会议报道好写,好在容易应付。
会议报道嘛,时间、地点,参加会议领导,以及会议主题,甚至连会议各类材料应有尽有。简单地对会议有关材料改造或摘录便成为一篇"不折不扣"的会议报道。
版面上某些会议报道,不是在什么什么思想指导下,就是与会者一致认为;不是会议议程的照录,就是首长活动的排列;不是文件的翻版,就是讲话稿成段摘引,于是会议报道出现了空话多、套话多、引话多、领导名单排列多,使会议报道失去了更大的读者群。究其原因:一是为了完成任务写作。
不少作者参加会议任务非常明确,就是来写会议报道的,只要动笔就算完成任务。于是图省事的作者便成了"文抄公",简单地抄一抄、编一编应付了事。
二是模仿别人写作。文无定势,但有共同规律可求。
一部分作者不愿在会议报道上下功夫(是应景的,很难挤进获奖之列),倒在走"捷径"上动脑筋。为了完成任务,找来别人的会议报道进行简单模仿,结果会议报道真的成了有固定模式的文体。
会议报道难写,难在突破条条框框,突破难有作为的观念。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就改进会议报道这项工程来说,作者是内因,编者和读者是外因。作者自己能否把握写作关尤为重要。
应该承认,造成一些水平低下的会议报道之所以走上版面,作为编者也是无奈放行。好稿在编,但写是基础。
过分地依靠编者不是长远之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编者人为地编造一些精彩的会议报道有违新闻真实性原则。每一位作者,特别是承担会议报道的记者或通讯员更应发挥作用,力争通过捕捉会议中亮点写出会议报道精品来。
捕捉会议中的新闻,改进会议报道,作者应树立一个新观念,那就是会议报道不一定总是写会议本身。善于捕捉会议中的"花絮"新闻往往更能赢得读者,不仅反映会议,而且深化会议。
1983年初,四川省召开第四次党代会,选出新的领导班子。紧接着召开中共四川省委四届一次全委会,新当选的省委书记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62356139杨汝岱发表长达五六千字的重要讲话,就四川省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两名与会的省报记者没有全面地报道会议,他们选择会议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发了一篇134字的消息。《各种业务会议书记一般不到会讲话》一文见诸报端,立即引起反响,并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跳出会议写新闻。参加会议受到各种信息的碰撞,可以目睹一些反常事实,只要作者及时把握,往往会有意外的惊喜。
某单位召开年度表彰会议,只有两名相关首长到会,联想到长期形成的逢会主席台必有长长一排首长,与会作者采写了一篇反映这个单位改进会风不搞领导陪会的报道受到好评。丹东日报记者任传义参加市劳模、先进代表会,会议本身可写的东西很多,当他了解到30多个单位因计划生育超指标被取消出席会议资格,他便以失去参加会议资格单位为报道对象,写出一篇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