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戟盾蔽橹 四个字到底怎么写
什么意思啊?
戟jǐ
部首笔画
部首:戈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五笔86:FJAT 五笔98:FJAY 仓颉:JJI
笔顺编号:122511121534 四角号码:4345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21F
————————————————————
盾dùn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盾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目 部外笔画:4 总笔画:9
五笔86:RFHD 五笔98:RFHD 仓颉:HJBU
笔顺编号:331225111 四角号码:7226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6FE
————————————————
蔽bì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艹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4
五笔86:AUMT 五笔98:AITU 仓颉:TFBK
笔顺编号:12243252343134 四角号码:44248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53D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艹敝 汉字部件分解:艹敝
笔顺编号:12243252343134
笔顺读写:横竖竖捺撇竖折竖撇捺撇横撇捺
——————————————————
橹lǔ
橹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木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6
五笔86:SQGJ 五笔98:SQGJ 仓颉:DNWA
笔顺编号:1234352512112511 四角号码:4796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A79
以下结果由HttpCN提供字形结构
繁体字:橹橹艪 异体字:樐
汉字首尾分解:木鲁 汉字部件分解:木鲁
笔顺编号:1234352512112511
笔顺读写:横竖撇捺撇折竖折横竖横横竖折横横
——————————————————
戟盾jǐ dùn
戟盾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详细解释
亦作“ 戟楯 ”。戟和盾。
《六韬·林战》:“使吾三军,分为冲陈,使兵所处,弓弩为表,戟楯为里。”《汉书·李陵传》:“ 陵 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晋书·羊祜传》:“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楯不如中国,唯有水战是其所便。”
蔽橹bì lǔ
1. 了望观察敌情的望楼。
《六韬·农器》:“ 太公 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於人事,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
2. 大盾。古代防御性的兵器。
《孙子·作战》:“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王晳 注:“蔽橹,大楯也。”
2. 矛与盾的扩写[300字]
矛与盾(扩写) 楚国的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南来北往的路人都从这里经过。
这里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叫卖声此起彼伏,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商人们都使劲儿得叫喊着。
有一个买兵器的人清了清嗓子,拿起身边的一个盾吆喝道:“快来看一看啊,我的盾,是世上最坚硬的盾,如铜墙铁壁,无论多么锋利的东西也无法穿透它。”过路的人们纷纷围过来,想要看看清楚。
接着他又放下了盾,夸耀起他的矛来:“我手中这把矛乃祖传之宝,十分锋利,简直是吹须立断,削铁如泥,什么东西都能刺穿,可谓是神器啊!”。 突然,有一个人不紧不慢地说:“可否用您的矛刺一下你的盾,看看结果如何?”那买兵器的人忽然意识到自己说话前后冲突了,一下子被问得愣在哪里,垂着头,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当大家都在笑那个人时,忽然从人群中走出一位老者,意味深长的说:“说话办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否则就会闹出笑话的。”。
3. 古代盾牌怎么做,说下过程,最好附图
中国古代盾牌又称“干、秉甲"。占人作战,左手秉盾以自卫,右手持刃以杀敌。盾一般不超过三尺长,多为长方形或梯形,也有圆形的。较大的盾叫吴魁,或称吴科。
战车用的盾较小,称为矛盾。盾的后面有把手,便于手持作战。大型的防盾称做。彭排",高约八尺,牌长可蔽身,内施枪木倚立于地,供城守、水战,布营用的大型盾叫苦,是防守战具。盾大部分用木头、藤、竹制作,有的蒙以生牛皮。铜铁盾因份量重,除仪仗用外,很少在战场上使用。盾的表面涂漆,并绘有龙虎、神怪、鸟兽花纹。殷商时期,盾牌上装有青铜饰器,多制成狰狞的兽面或人面,藉以恐吓敌人。东周流行长方形木后,表面涂漆,纹饰精美。春秋时代盾成为主要卫体护具。宋代骑兵用小圆形旁牌,步兵用长方形尖顶旁牌。"明代军中多使用轻型盾牌,如手牌、搓(挨)牌、燕尾牌等。每面长五尺,多用白杨木、松木制造,阔约二尺左右。还有藤条编织的圆形藤牌,径约二尺,周缘略卜高,箭射中后,防止箭滑脱伤人。火器出现后,盾逐渐被淘汰。
4. 怎样扩写矛与盾的译文
在楚国一条热闹的大街,人来人往,在大街的集市上,一个小贩挑着一担兵器——矛和盾过来,叫卖起来。
他拿着起了矛“呼呼”地抡起来,吆喝着:“我的矛锋利极了,枪头是上好的铁炼成的,无论是钢炼的,铁做的东西都可以穿透,可谓是无坚不催啊。”
接着,他放下矛,又拿起了盾,使劲地拍了拍,发出了清脆的声响。夸耀道:“我的盾是精钢历练九九八十一天而炼成的,无论是多么锋利的刀 、剑都不可摧毁,可谓是坚不可摧啊!”就这样,顾客越来越多,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高大威武的男子,他手持矛,边使边说:“说得对,说得对,的确是好矛。”说完,放下矛,又举起盾,拍了两下,又赞叹:“恩,好盾、好盾。”
可是他搔了搔后脑勺,隐隐感觉有些不对。他顿了顿说:“如果用您锋利的矛去刺您坚固的盾,是您的矛锋利,还是盾坚固呢?”
那个小贩一听,顿时目瞪口呆,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5. 古老的防御武器——盾,马庆恒写的,求阅读答案,如,我国商周,
1.我国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盾与明代的盾,在功能上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引用神话传说和诗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加粗词“大多”“一般”“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盾,其功能是防御(守),明代的盾,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
2.说明盾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黄帝时代就有了,增添了文章的神奇色彩,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大多”表示数量很多,但不是全部;“一般”表示通常情况,而不包括特殊情况;“约”表示大约数而非确定的数字。用上加点词符合具体事实,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时间顺序。先引用《山海经》等作品说明黄帝时代就有了这种防护兵器,再介绍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盾的材质和用途,接着介绍明清时期盾的功能,最后介绍盾在今天作为训练、表演的用具仍在使用的情况。(意思对即可)
6. 矛与盾的扩写
这里是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南来北往的路人都从这里经过。这里人山人海,叫卖声此起彼伏,为了引起顾客的注意,大家都迈着南腔北调使劲儿叫喊:有的商贩左顾右盼,看见没人来买东西,于是喊着:“这里的东西物美价廉,快来买!”接着店小二又高声大叫:“小店新开张,欢迎客观光临!”卖糖葫芦的大娘叫卖着:“糖葫芦,新鲜的糖葫芦!”……
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边卖武器的小伙子。他中等身材,头上扎个丝巾,腰间系一条红颜色的缨,穿一双毛毡鞋,站直了身体,右手拿矛,右手拿盾。神采奕奕地站在人群中给我们推销矛和盾。他右手提起矛,先舞了几下,然后用手指着矛夸耀地说:“各位乡亲们,我手中这把矛乃祖传之宝,价值连城,曾随我爷爷到战场上去英勇杀敌,挥着长矛,一下子杀死了很多人。还听我爷爷说这把长矛是经过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制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成了一把锐利无比的矛,什么东西都能够穿透。后经我爷爷无意中在山坡上发现了。”
接着他又放下了矛,夸耀起盾来了,他得意洋洋地拿起盾,吹嘘了:“我的盾也是世上最坚硬的东西,如铜墙铁壁一般,无论多么锋利地兵器也不能把它穿透。这是我从大海边无意中挖掘出的‘千年盾,’经过海水长期的泡制已经不怕任何兵器的攻击了……”
当他吹的天花乱坠的时候,群众就开启窃窃私语了:“会不会是骗人的?”“有可能。”“什么?我看绝对是假的。”“假的,必然!”
这时候,一位文质彬彬的书生走了出来,不紧不慢地说:“小兄弟,你刚才说你的矛和盾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东西,那能否用你无坚不摧的矛刺一下你铜墙铁壁的盾,看看到底是你的矛厉害还是盾厉害。那位小伙子也意识到自己说话出了差错,一下子被问得不知所措,站着沉默不语,只得愣在哪里,从脸一直红到了耳根,垂着头。愣了好半天,才灰溜溜地扛着兵器跑了。
当大家在嘲笑那个人时,忽然从人群中走出一位老爷爷,摸着胡子,意味深长的说:“大家可不能像他那样。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7. 古代的盾
盾 文献中也称为“干”,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
早期的盾都用木、皮等材料制作,表面霖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三尺。其中又分为步兵用的步盾和车兵用的子盾(小盾)。
到了春秋(乃至战国),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作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徐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当时,盾作为军中主要的防护器具,车战时用专人执干,以蔽遮刺兵和矢石;在防御战中,城头上温设盾橹,防御敌人自城下射上来的飞石和箭。
盾是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古代将士在作战时,通常左手持盾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刃矢石的杀伤,右手持刀或其他兵器击杀敌人,二者配合使用。
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后后来还称作“牌”、“彭排”等。
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
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盾作为一种“主卫而不主刺”的卫体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
到唐代时,盾改称“彭排”。宋代时正式称“牌”。
明清两代沿袭宋习,称牌而不再称盾。 古代的盾种类很多,形体各异。
从形体上分有长方形、梯形、圆形、燕尾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手持的盾牌一般不超过三尺长。
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
骑兵和步兵所用的盾牌渐渐趋于小型灵便、坚固耐用,而“鸿门宴”上,壮士樊哙使用铁盾将交戟门前的卫士撞倒在地,这种铁盾则是一种重盾。 盾牌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
其中用木和革制作盾牌的历史最长,应用也最普遍。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做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
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有一种木盾特别流行,顶上有双重弧花纹,呈长方形,表面涂漆,并绘有精美的图案。
藤牌也是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最早出产于福建,明代中叶传人内地。
藤牌是采集山上老粗藤制作的,一般编制成圆盘状,中心凸出,周檐高起,圆径约三尺,重不过九斤,牌内用藤条编成上下两环以容手臂执持。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加上藤本身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不易兵器砍射破入,所以藤牌传入内地之后,很快便成为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
明代大将戚继光十分重视盾牌的使用。他非常善于量才用兵,选拔“少壮便捷”的士兵担任藤牌手,“健大雄伟”的壮士则当长牌手。
步战时,他指挥队伍,前面“二牌并列,狼筅(xiǎn音显)各跟一牌,以防拿牌人身后。” (狼筅是一种简易的长兵器,多刃多层,具有刺、砍、钩叉等多种功能。)
戚继光还命令伍长,手持挨牌在前,其余士兵按鸳鸯阵紧随在牌后 (挨牌是一种近似倒梯形的长牌,上下两缘呈弧形弯曲,高约5尺,宽约1尺多,用轻而坚硬的木头做成)。这种鸳鸯阵法,既科学又严密,曾经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大显神威。
明代还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是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
可以说它是古代的“坦克”。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
这种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二三丈远,足可抵挡强兵十余人。
“虎头牌”内藏猛箭一二十枚,临敌时,突然发射,以杀伤敌兵。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
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杀,还能数面神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铜盾和铁盾在我国古代曾经作为仪仗物使用过,尽管它们防护力强,但持在手里,若面积小则降低防护效力,若面积大则份量加重,所以一直未能用于作战。 盾,亦为古兵器,其发明也,较弓箭为后,且竟谓为因有弓箭之后,始有盾牌,亦无不可。
弓箭之用,既能杀人于百步或数步之外,其利用较之长矛大戟,止能于对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语,而战争之时,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双方如用弓箭以为战,实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战争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后可以自护而取人;甲胄之坚,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档箭也;于是乎盾牌之法尚矣。盾之制,不知始终于何时,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有弓箭以后,始有之也。
按时代推之,当在春秋之世;当时之有盾,不过专为抵御敌人之弓箭者,后世称之曰挡箭牌,其取义至为明显,护身御敌,诚足以傲诸兵刃而有余矣;盖非特不能伤盾之毫厘,即其他一切兵刃,亦不难为于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咸敛其锋芒,而争相习尚矣;惟当时止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