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记怎么写的
1.父亲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官
2.司马迁受家庭影响,10岁学习史学,20岁外出考察风俗,访问古迹,收集传说.
3.司马迁继承父业,做了史官,遍阅皇家藏书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他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我了西汉时的一位著名史学家。他是一位饱学有识之士,热爱祖国,关心现实,忠诚史学事业,很重视对儿子司马迁的教育。
司马迁在父亲的教导下从小就刻苦读书,向当时有名的学者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代历史文献。他还在父亲的鼓励下,周游全国,了解各地的地理和风土人情,观瞻历史遗迹,搜集书本上没有记载的奇闻轶事,为后来撰写《史记》搜集了丰富的资料。
公元前91年,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史记》。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 【对照司马迁忍辱负重撰写《吏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对待生活的
司马迁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修史是家族的事业.他写《史记》前,是中国封建时代空前绝后的漫游者,他在父亲的要求下,从二十岁开始曾作为期两年的漫游,司马迁的漫游,是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日后写《史记》的真实性、科学性.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蒙受人生灾祸.他因为替李陵辩护,汉武帝震怒,司马迁下狱.他想到了接受死亡甚至有自杀的念头.但他毅然接受宫刑,在死刑与宫刑之间选择.为了著述的理想,司马迁忍辱含诟,隐忍苟活,选择了辱没祖先和个人人格的宫刑.生前人所不耻,死后光耀千古,成为一个另类的英雄. 自从司马迁写完《报任安书》之后,人们便再也不知道他的消息了,历史的记载在这里留下了一页空白,后人只能从零星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传说中去揣测他的结局.司马迁死了,在《史记》完成之后,悄然无声地离开人世了.他以生命的终结,换来了《史记》的诞生;他的死留下一个历史之谜,他的著作却矗立起一块历史的丰碑. 我认为像司马迁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日本为什么会从二战中这么快复苏,以至达到世界经济第二强国,就是因为他们有一种不肯服输的精神,才得以走到这一步.但是他这样的做法我认为是不可取的,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当忍的时候要忍,忍无可忍,何须再忍,过分的容忍就是懦弱.。
3. 写《吏记》的读后的感受200字
今年暑假我读了《史记》里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故事以后,得知一个人要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的安危,国家就会受到别的国家的进攻。这是我今天的收获。
读了《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故事,我还得知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廉颇是指错就改,用该善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人;蔺相如是顾全大局,勇敢机智,临危不惧的人。
这个故事讲了三个小故事,最让我喜欢的是‘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天,蔺相如刚要坐车出去看见廉颇骑着马过来,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这时,他手下的人看不顺眼了,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貌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 蔺相如对他们说‘连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我们要像蔺相如一样顾全大局,临危不惧。
4. 史记是如何写人的
互见法:是《史记》传记选材写人的方法。
司马迁写人物并不是有事必录,而是有所选择。为了既不伤害人物形象的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作者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用以积极地运用资料,为突出人物的特征服务。
司马迁使用这种方法的情况很复杂,有的注明,有的并没有注明。如在《留侯世家》中有这样的话:“语在项羽事中”、“语在淮阴事中”。
又如《项羽本纪》集中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他的喑恶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传赞中虽有所贬责,但热情的歌颂、深切的同情却是主要的。作者在本纪中没有过多地去批评项羽这个人物的缺点和军事上政治上的错误,而把它放在《淮阴侯列传》,借韩信之口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