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解决农村中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它是学生生活、思想和语言的综合训练,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也是广大农村学生的心声和苦恼:他们苦于无内容可写,苦于不知道怎样去写,怎样写才能写好。
每每谈到作文教学,教师也经常忧心忡忡。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方面寻找原因并思考对策。
笔者根据自己亲身的作文教学体验,通过与学生和语文老师的多方交流,把农村小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学生的阅读量太小。
很多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认为只要读好了这几本教科书就不错了,还买什么课外书,有的家长因为经济原因根本就舍不得花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这样一来很多孩子除了要读的这几本教科书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书可读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脑海里没有多少文字的积累,写作的时候就很难有好词佳句。课外阅读量的缺失给孩子的作文带来了许多困难。
课堂写作缺乏有效的指导,陈旧的教学观念阻滞了学生的思维。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结构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农村学校作文课通常采用的模式是“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这种训练模式造成的后果是:1、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
这是因为学生作文不是来自生活需要,而是来自老师或教材。2、学生不会积累。
这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3、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人一面,缺少个性。
这是因为老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4、学生写作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或“分数”。
这是因为过分注重了作文的应试功能,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阶段的写作,学生往往不知道作文的妙处何在,写得不多,更难有成就感,如若长期得不到鼓励,最终疲于应付,倦于无趣。教师自身的写作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应试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当今教师读书少,令人担忧;而语文教师不写作、怕动笔,却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教师不写作,可能是作文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写作是个人体验很强的实践活动,一个经常写作的教师才有可能熟悉学生的写作过程。只有具备个人的切身体验,教师的指导才会令学生信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忽略了作文批改和评语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激励作用。教师背着学生全批全改作文,虽然用心良苦,但是教师心中的评价指向难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因为评阅任务重,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学生打一个评语,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分数,学生拿到自己的作文本后也懒得去看自己的作文到底有什么优点或不足,更谈不上去修改和反思了。这就导致作文评阅促进作文进步的功效大大削弱了。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从帮助学生搜集、积累写作材料,创新习作指导模式,改革作文评价方式三个方面下功夫,帮助学生轻松地写作,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二1、帮助学生积累作文材料。
作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丰富的感性积累才会有精彩的文字空间。这种精彩最有意义的应来自生活中的见闻。
但见闻如不及时把握就将转瞬即逝。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将一天中印象最深,最有意义的见闻写入日记。
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
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的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写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
只有用心把见闻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让学生欣赏一下自己的“劳动所得”,他们就会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另外,这种精彩还可来自间接的阅读。阅读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增进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习作水平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我国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也说:“美好的阅读是为了给学生的精神打底。”
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作铺垫,学生的作文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走进阅读,是为写好作文播下收获的种子。
① 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阅读的重要作用,想方设法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眼,丰富学生的积累。从一年级学会汉语拼音后,教师就可以开始给学生介绍一些带拼音的儿童读物,在以后的各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学的需求、年级目标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
最好我们能给学生列出一周、一个月、一学期、一年所要求阅读的课外读物的书目,并在阅读的数量、时间、质量、目标上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方面,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