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黄土地的影评怎样写
黄土地 《黄土地》是我接触的中国本土电影中比较优秀的代表之一,本来觉得1984的中国电影,没什么特技效果,没什么大批资金投入,应该难以认同,但看完后才觉得只要用艺术的心去拍出的电影,绝对比用钱堆出的一堆貌似电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
篇幅时间有限,就主要从技术入手吧。 影片中的光的运用很具有代表性,但由于观看条件的简陋和部分主关条件的影响(个人所学有限,领悟力一般),就谈一点吧。
影片大部分场景运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调光,背景暗而深。如在顾青走的前晚老爹唱歌的场景,窑洞内油灯的火光微弱如豆,正好照亮翠巧爹的脸,这样就看清了他脸上如枯树藤蔓的皱纹——一张典型的黄土地人的脸。
在布光上也多常采用非标准布光技巧如窑洞内的阴暗对比布光,翠巧坐在门前做鞋子顾青回来的画面就用了剪影布光,主体黑暗而背景明亮。当然影片也充分利用自然光照进行平调布光,营造影片的真实感和自然化。
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能够传递感情表达情绪。在片中色彩的运用,则是写意与写实的完美结合,一方面使画面产生油画般的效果,另一方面则以其表述主题。
主要为黄、红、黑三色,三色各有代表,但随情节变换与主题表达也改变其含义。黄,代表黄土地和黄土地养育着的人,黄土地既有高能量色彩的展示—早晨的橘黄色,给人深沉宽容的厚重感,也有着低能量色彩的表现—傍晚时分的灰黑色,给人沉重压抑的窒息感。
红色一方面是表现封闭落后买卖性质婚姻的悲剧色彩如新娘的小红鞋,一方面也是年轻一代蓬勃的生机及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决心如憨憨的红肚兜。而黑色在这里表意相对单一,主要表现痛苦、恐惧与绝望,如翠巧新房内粗糙灰黑的手。
三种色彩有机结合,使影片极富表现力。还有一种颜色的运用极特殊也极重要,天空的蔚蓝色的出现,影片中天空总是灰白或灰蓝,但顾青出场、在求雨时的再次出场和在延安腰鼓表演后都出现大片蔚蓝的天空,亮度极高,这是希望的形象化表现,包含着美好的情感和诉求。
影片大部分为水平构图,大片连绵起伏的黄土地占据大部分画面,地平线处于画面上方,展现了黄土地的厚重辽远,高低起伏。对于人则使用主导性的负体积,使人所占的空间极少,只在画面的一角劳作休憩运动。
这样强烈的对比显示了个体于大环境传统大文化背景下的无力。就连通常常以高大形象出现的“公家人”也不过如蝼蚁蜉蝣寸在其中,如开头公家后生顾青的出场,就是运用这样的手法。
黄土地是就是其中的主角,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是陪衬,在广袤的黄土地主导下他们渺小而苍白。但也有部分构图的不稳定平衡,主要体现在倾斜地平线的运用上。
影片镜头的使用也极具特色。影片善于运用广角镜头,使用大景深手法,使得视线开阔。
如开头及片中几个转换场景都始终使用尽可能大的景深来映现景物,表现了黄土地的空旷与辽远。而这片黄土地正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
它养育出了中国厚重、封闭、隐忍的中国内陆文明,充满了人情味但以其传统固守的本性对人产生巨大束缚力。空镜头的使用也很频繁,主要为黄河、土地与太阳,没有人物的参与,只有景物的此外甩镜头造成为影片注入极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如耍腰鼓的镜头,凝聚力量,通过摄影机的摇甩推拉表现画面,用广角镜头夸张形象增加其粗犷豪放,极具情绪冲击力和精神力度,冲击感官与灵魂,反映了从贫瘠的黄土地中生发出来的荡气回肠的声音。 从拍摄角度来说,片中用了大量的俯拍和仰拍,也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
如片头顾青的出场和求雨时他的再次出场都用了仰拍。在空旷的地平线上渐渐出现顾青的身影,向屏幕前运动,然后镜头上移,以一个大仰拍,照出一片蔚蓝的天空。
这是在形象塑造上对顾青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暗含着顾青代表的公家人对于黄土地人摆脱困境的希望的可能。对于广袤的黄土地的仰拍,则表现人们对于这片“母亲地”的深沉的热爱和敬畏。
俯拍可让观众通过摄像机镜头概览全景,展示了黄土地上因风沙侵蚀而形成的千沟万壑的面貌,又可以产生特殊的表现效果。如对于黄河边纤夫的俯拍,从而体现对于挣扎于生存中的弱小个体的怜悯与同情。
还有就是翠巧在听完顾青的歌后,呆坐在担子上的片段,这是翠巧感情变化的一个转折,但镜头却以以高远的天空,贫瘠空旷的黄土地与依稀可见的弱小身影形成强烈对比,顿时将人的渺小感以及在大环境下的无力、无奈感凸显出来,也暗示翠巧悲剧性的结局。 音乐是影片的灵魂,片中陕北民歌形成影片的另一种讲述语言。
翠巧爹、翠巧、憨憨、顾青,四种人不同的歌声都体现了他们的性格、命运,歌声紧扣情节的发展,将主题更表达得入木三分。除了这些,片中还有很多其他电影技巧的纯熟运用。
特写镜头的运用,将人物的心理变化等细致地展现,比如翠巧喜悦地担水回家一开门却看到媒婆,那一瞬间脸上的欣喜当然无存,转而是无奈的失落和顺从地点头。还有如多处叠化的的运用,开头顾青在山坡上行走,背景就出现虚化的太阳和山岗,这些说明了他夜以继日披星戴月地赶路,也从侧面表现黄土地的广阔,还有翠巧挑水时背景的渲染模糊则起到烘托主。
2. <黄土地>影评
质朴的狼子野心,散文式的叙事,很能一窥80年代之后文艺和美学的主流意趣。这个时期也正是中国电影将注意力转向视听语言的时期,于是我们看到大量借画面和声音来营造意境传达思想的手法。对土地和人民极力写实的诗意刻画使这部电影具有了重要的影史意义,但翠巧的命运才是本片最底处并使其真正得以流传的思想精华。
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的处女作,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他背负着厚重的责任感,用电影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并不新奇却震撼人心的故事。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生活在陕北的少女翠巧在延安干部顾青的影响下,为了逃离不幸的婚姻,追求自由和幸福,在一个大浪滔天的夜晚驾船出走,最后被吞没在滚滚的黄河水中。这是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悲剧,恶劣的地理环境使这片土地贫瘠荒芜,使这里的人民落后愚昧,翠巧是这片古老土地上年青一代追求光明的殉道者。
选择这样一个不算独特的题材,使电影在情节上不占优势,但陈凯歌已经不满足于用传统的叙事结构来表现电影主题,他没有过分强调故事的情节和冲突,甚至没有采用很多对白,而是用影象来叙述故事,在电影中,许多信息都是用画面而非语言来传达的。
古老寂寞的黄土高原,最难以表达的就是它的变化,但陈凯歌却为电影选取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表达角度,他用大量的静态镜头来表现这片土地的亘古不变,用远景来表现人物不明晰的活动,以显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这恰恰解释了当地人们贫穷愚昧的原因。摄影张艺谋擅长用浓墨重彩的画面给人以视觉震撼,这种手法堪堪符合《黄土地》的表达要求。黄色的土地占去画面大半的空间,地平线推得极高,把蓝色的天空逼得很窄,天地交际间出现的人物局促地活动在逼仄的空间里。在单调沉寂的黄色中,唯一生动的色彩是一队娶亲的红色队伍,但新娘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这似乎暗示了这里最亮丽的东西也一样是落后的产物。陈暗的窑洞里,翠巧爹黝黑苍老又生硬沉寂的脸仿佛风沙中矗立了千年的雕像,和他生活的土地一样僵直悲凉。而在翠巧的洞房里,年长的丈夫甚至不用出场,只一只干枯粗糙的手就可以说明所有的一切。
但这并非说电影不注重对白的运用,在《黄土地》中,人物对白格外洗练,甚至可以说是惜字如金。在开始的那场婚筵上,对延安来的顾青,人们既拘谨又尊敬,大家对“公家人”仅有的表示客气的言语只有两个字“吃吧”,但正是这仅有的两个字,把当地人所有的生活和精神状况都表达出来了:淳朴、单调、僵化。而对生存状况的恶劣,翠巧爹只说了一句:“这就是命”,此外再无抱怨;谈及翠巧的婚事,翠巧爹说:“庄稼人有庄稼人的活法”,最简洁的话语准确地表达出了当地人对生活的理解。
电影在叙事中其实贯穿了两条主线,明确些的一条是对旧锁链的挣脱和对新生的光明事物的追求,暗伏的一条是文化寻根,而这两条逆向的线又是可以合而为一的。
八十年代的文化寻根思潮对《黄土地》的影响很大,顾青到陕北的目的是搜集民歌,而陕西民歌信天游的民间文化的体现,象征整个民族的深层内涵,即使新生力量也要到民族发源地去寻找力量,而信天游的民歌又是在那个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当地人民对命运无力的呐喊。在祈雨的一幕中,我们看到一个浩大而又苍老的队伍,人们扬起一张张沟壑纵横的脸虔诚地乞求苍天的悲悯,眼中流露出无尽的哀怜与悲壮。但在同样的黄土上,我们也看到那支生龙活虎的腰鼓队,仿佛告诉我们,这就是民族的伟力。这似乎是矛盾的,但它们恰恰分别代表了黄土地的两面,既可以诞生出雄浑的力量,又令人无法不屈服。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顾青的话似乎可以回答我们的疑问,来这里是为了“搜集民歌,编上新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前进力量的源泉,我们在进步中需要到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力量,但当的文化成为一种束缚时, 我们要做的就不仅仅是去搜集和继承它,而是需要蜕变革新,浴火重生。
翠巧的牺牲应该是必然的,追求光明理当付出代价。最后憨憨逆着祈雨的人群奔向代表光明的顾青,这预示一个古老民族的希望,但顾青只是出现在远远的黄土地边缘,始终没有走近憨憨,憨憨的光明还在很远的地方,要走的道路还有很长很长。
《黄土地》不仅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也是陈凯歌对中华民族力量的反省和思考,这部电影正如片中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一样,既流淌着苍凉雄浑的艺术血液,又承载着厚重深远的文化使命。
3. 怎么写白杨树的开头
白杨树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 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她的生存。她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只要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她就会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她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给她一点宽松的环境,让她吸收自由的空气,她就会挺拔向上,她从来不对生长的土地说不。她不枝不蔓,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因为她属于草根族。 白杨树虽然出身寒微,却是最讲究生存质量的。土壤里还透着冰碴,春风中还夹着寒意,她的枝头已经冒出翠绿的嫩芽,在沉重的压力下,她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叶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绝不弯腰乞求,更没有媚俗的面孔。秋风里,虽然脱尽了叶子,单薄的枝条依然透着精气,枝干向上,高昂着头。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白杨树的性情是平民化的,可又是最富贵的。她可以当柴烧,可以打家具,可以做屋檩栋梁,可以制作农具,和养育她成长的黄土地一样,朴实无华,在一些人眼中,几乎会忘记她的存在。可对于荒寒贫困的黄土地,她却是伟岸的大丈夫,在一年四季里,留守着,装点着,给黄土地减几分贫寒和寂寞,增几分生动和美丽,因为,她的根已经和黄土地连为一个整体。 白杨树并没有想到移栽和迁徙,哪怕她的残落枝叶腐化归于泥土,也要为这黄土地增添一点养分和活力。厚实的黄土地下,涌动着白杨树不朽的生命,黄土地酥酥地勃发了,一片片地延伸着绿。
4. 什么样的白杨树写三个
白杨树的性情是平民化的,可又是最富贵的。
她可以当柴烧,可以打家具,可以做屋檩栋梁,可以制作农具,和养育她成长的黄土地一样,朴实无华,在一些人眼中,几乎会忘记她的存在。可对于荒寒贫困的黄土地,她却是伟岸的大丈夫,在一年四季里,留守着,装点着,给黄土地减几分贫寒和寂寞,增几分生动和美丽,因为,她的根已经和黄土地连为一个整体。
白杨树并没有想到移栽和迁徙,哪怕她的残落枝叶腐化归于泥土,也要为这黄土地增添一点养分和活力。厚实的黄土地下,涌动着白杨树不朽的生命,黄土地酥酥地勃发了,一片片地延伸着绿。
播种着的人们又播种下一片白杨树,过几年白杨树就又成了更大的一片绿。
5. 求张艺谋的《黄土地》的造型评论谢谢
陕北的信天游
看了黄土地中的具体场景,我不仅被黄土高原上的独特的景致所感动,深深的感到被那宏大的自然环境所压迫与震撼,当然我家是在黄土高原的,本来也没什么可惊讶的,这当然一定程度上要归结为张艺谋的摄影之经典。在奉承了他电影拍的好的情况下,我还是要说一下在影片中出来的信天游,那种在整个影片中营造出来的凄清的艺术效果,应该是凄苦的吧。他把整个黄土高原那种宏大与人的渺小进行了比较,同时,显而易见的是这种不但是简单的比较,而是叫人们认清楚在强大的自然环境下压迫的人,是只能这样的生活着,并且他们的悲剧是什么?是生活的地域?是生活的方式?是观念?
其实在陈凯歌的作品中我们总搞不明白,因为他已将深刻的内涵全部灌输其中,并且这种灌输直接指的不仅是某一种具体的生活文化,而且发展到后来已成为哲学的探讨了。或者是我想的太多了,
其实就黄土地而言,在那么一个环境中既然萌生了爱情的种子,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造成的?也许是那种陈腐的传统观念,也许是那种先进但又不通人情的制度,也许是那个给养他们的那条黄黄的河流。
这已不重要,我今天除了谈谈陈凯歌的这部电影外,主要是对陕北的信天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信天游,我这儿有一些歌词,其实这种写出来的歌词,读出来也就自己唱出来了。
走西口:哥哥你到大门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其它:荞面圪饦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
煮了些钱钱下了些米,大路上搂柴了一了你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
白格生生的脸脸太阳晒,巧格灵灵的手手掏苦菜
这种幽怨婉转,缠绵悱恻的声音本身带了不少让人恻隐的心理。所以看着巧儿在河滩里提水的时候,那背光的身影在夕阳的远方,再搀和着那种苦涩却有动人的声音,穿透的不仅是你的耳朵,而且是你惆怅的心,让你身临其境,让你置身于这种境地并在冷风中提起那桶黄黄的水,让你在黄昏中对着河岸的林阴树。
也许信天游的美丽就是让人记住那种颤抖的感情,那种特殊的环境下特殊的感情,让人很难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