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乖巧,勉强,漂浮,削弱写一段话200字
在老师们眼里,他是一个听话乖巧的好学生,但因为家庭的缘故,他也在勉强着自己承担着本不该他这个年龄承担的东西,他笑着说没关系的,反而一边忙着学习上的事情,一边在课余做一些兼职补贴家用,可以让我每天都感觉到自己在不断的努力,奋斗着,过得很踏实。
不像其他一些人,每天云里雾里,感觉普通漂浮在云上一般,随风而动,没有任何方向和目标,我的目标很明确,帮助家人过上好生活,如果有能力的话,希望自己帮助更多的穷人过上好日子,对于一些不是很合理的法规,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争取更好的利益和削弱不好的东西。虽然,这都是空想。
我相信自己,将来一定可以做到。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学习是最重要的,我不会放下学业的,只有自己学到知识,自己才有能力去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人。
削弱那些违法的势力,维护更多人的利益和权利,尽自己的一份力,也算没有白来人间走一遭,你说呢?。
2. 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及发展趋势(各个朝代如何削弱相劝必须写清楚)
先说中央官制,我从秦汉开始,原理清楚了,后面朝代就水到渠成了
秦汉:两者差不多,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什么都管,皇帝和丞相的区别就是皇帝可以换丞相,可以调兵,其他的皇帝和丞相权力几乎一样。但是丞相有什么事背着皇帝怎么办呢?御史大夫的任务就是监视丞相,丞相有什么行动都向皇帝回报,太尉掌握军队,但实际上空缺。到了汉武帝时期,皇帝仍然觉得丞相权力太大,所以皇帝将宫廷中的秘书召集起来议事,有命令绕过丞相,直接向各地发布,这个秘书叫尚书,这个官职本来和尚衣,尚冠,尚食等合称六尚,尚是管理的意思,所以尚书不过是宫廷图书管理员。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原来的丞相是开府的,也就是有独立办公机构,权力这个东西要想行使关键是信息。行政信息通过相府直接传递给丞相而绕过了皇帝,所以信息掌握在丞相手中,就算丞相事事向皇帝回报,由于没有信息皇帝也只能同意,否则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而启用尚书的目的是独自掌握信息,由于皇帝一个人力量有限,所以才找尚书帮忙,而尚书职位小,有没有办公地点,他的信息是从皇帝哪里来的,所以只能是个顾问角色。因此历朝历代,相权大小关键看是否开府,办公地点和皇帝近不近。距离皇帝越近,皇帝对宰相的控制力越大。另外在实际政治中,皇帝还总是倾向于使用地位低下的人充任临时宰相,地位低下给个宰相就感恩戴德,临时的宰相比较好任免(正式宰相要走正规程序)。
到了东汉,尚书已经是宰相的代称了。
隋唐:经过长时间的官职整理,到了唐代形成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诏书,门下省审核诏书有没有问题(和御史大夫类似),尚书执行诏书,原来的尚书变成了宰相中的最低端。这个设计使得宰相权力一分为三,成为由一个削弱相权的方法,独相变群相。对此皇帝还不放心,唐太宗设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同中书门下的宰相们一起评定奏章的工作”,实际上是临时职务,由下级官员临时担任(是不是很熟?)。后来中央的宰相没有一个是正式的全是临时的。到了唐后期,使职盛行,比如节度使,观军容使等等,所谓使,就是皇帝的临时使节(是不是又很熟?),所有的政务都有使职完成。
宋元:到了宋代,宰相分为三个,平章管政务(就是原来的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管军务(原来的使职),三司使管财务。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是不是很熟?)。元代好像和蒙古人不大懂政治有关,元代中央集权和皇权都不稳定,表现为中书省集权(当时的宰相机构)。
明代:明代虽然废除丞相,但是内阁相当于丞相。朱元璋废除丞相时还没有内阁,明代六部就相当于宰相,每个宰相对应的有一位监察官员充任副手。(回去看看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不是也很熟?)后来皇帝实在一人扛不住了,设立内阁。最早内阁就是大学士担任,大学士是小官,不过是文化高一点,你没什么实权,属于翰林院,我们知道翰林院是编历史的,所以大学士地位低下(是不是又很熟),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平时就是在皇帝身边当个记录员,出出主意什么的(和汉代尚书没区别),后来皇帝太懒了,就想了个偷懒的办法,所有奏折由内阁先看,看完再后面写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同意就批准,不同意就后面改,称为批红。但是久而久之,皇帝就开始不放心内阁了,于是让太监帮着看票拟的内容,代替自己批红,让太监和大臣互相牵制。
清代:清代宰相机构主要是军机处。其实军机处和早期内阁完全一样,之所以用军机处架空内阁是因为,明代内阁是临时机构,到了清朝变成了正式机构,所以到了清代内阁失去了临时工的特性,所以被军机处取代。但军机处比内阁进一步的地方是,军机处的文书是秘密的,这使得大臣不知道皇上掌握了什么信息,皇帝往往把几个大臣的秘密奏折一核对,就能发现谁说谎。所以军机处有点明代内阁+锦衣卫的角色。
以上是,演变过程。我们把削弱相权的方法总结一下:1.增加宰相数量2.分割宰相机构3.把宰相变临时工4.撤销宰相办公机构掌握信息主动权5.任用地位低的当临时宰相
3. 让步段怎么写
我觉得不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来,有很多话题都是“一边倒”类型比较好写,具体的话题具体看待。如果一定要强写让步段的话,耽误了你考试宝贵时间去想不说,有时候反而想不出站得不是很稳的理由,让考官觉得你是在背诵模板,直接掉5分以下了……
另外,根据外国人的思维模式,我觉得将主要内容提前,让步段放在总结之前比较好。因为外国人都是直线思维模式,直接开门见山地说想法,然后再去补充细枝末节的东西,这样才符合他们的习惯;而中国人喜欢迂回,委婉地绕来绕去,都快结尾了才说你想要说的,人家的注意力早就分散到不知道哪儿去了,说不定把你的让步段当成了主要内容了都……
就本题目而言,我比较赞同你的想法,因为这里的PEOPLE应该指的是parents或者educators,只是我觉得你第一句好像有语法问题。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s concerning how chidren take their free time, 这样感觉更加简洁和地道。这个题你的思路倒是没多大问题,多用点词组,少犯点语法错误应该可以拿比较好的分数。
以上仅个人愚见,如有错误,还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