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晖印象大概要怎么写
孟郊 《游子吟》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注释]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 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2. 三春晖开头如何写
出自中唐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3. 如何写好作文《春辉情,寸草心》
这很好写啊.
虽然别人都说母亲很伟大.但又感觉我们的母亲很平凡,平凡的让我不知道怎么去写,如果写出来,也是母亲在我成长的历程里对我无微不至的的关心疼爱、是慈祥的眼神、是叮嘱我的话语、是早上醒来时已经做好的早饭、是对我学习上的谆谆教导和勉励,是我放学回到家时我最爱吃的热腾腾的饭菜、是天气转凉时,早晨醒来整齐的摆在枕边的棉衣、是平凡琐碎的春秋冬夏的每一天。
母亲的这种平凡,让我和千万个孩子一样,在母亲的呵护下,在充满的温暖的家庭中幸福的成长,让我们拥有了一个梦幻般美好的童年时代、快乐的青少年时代。
我想起的唐代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天下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棵嫩嫩的小草,只有在妈妈的关爱下、在母爱的阳光里才能茁壮成长!
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忽然发现,母亲的伟大就是在她的平凡之中!
你就围绕着着个话题去写啊.希望你能写好。。。。。。。。。。。。。。。。。..阿城哥哥
4. 寸心难报三春晖的作文怎么写
寸心难报三春晖 快开学了又要离家了。
快离开的前几天,一次走进母亲的房间,看见房里有点乱,母亲的衣服散乱地摆在床上,地上也有些灰尘。我知道是母亲平日里太忙了,没有时间打理。
当时眼眶就有点潮湿,打定主意在走之前要把母亲的房间好好整理一下。 走那天早上,起得很早,洗完脸刷了牙,然后就赶进了母亲的房间。
先叠完了衣服,打了一盆水,把母亲房里的家具都擦了一遍,再把一些散乱的物件放回原处,最后拖了两次地,事情就算完了。出门前,挎上包我还在母亲门前站了一会儿。
母亲平日里忙,很早就上班去了,我当时还想,等母亲回来看见这些,她会是什么感觉。 那天晚上姐姐就跟我来电话了,说母亲流泪了,她知道了我在她房间里做的事。
我忽然觉得难过,这么些年来我为母亲做的太少了,少得当我仅仅动动手随便做一下,母亲就会觉得欣慰,以至于落下泪来。 对比母亲为我做的,我为母亲做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真是诗里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
小的时候,什么都靠着母亲,要母亲抱我们玩,要母亲喂饭给我们吃,睡觉的时候也不老实,要母亲哼着歌陪我们睡觉,一只手抓着母亲的手在睡梦里也不肯放开。母亲走开一步,也要闹,也要吵,一直等母亲陪在身边才肯罢休。
那些婴孩,睡觉也咬着母亲的**不愿松开,仿佛那就是他们生命的支撑,咬着了,心才有着落,才有了安全感。 那个时候,母亲是我们专署的。
母亲只是母亲,别的身份什么都不是。就连父亲靠近母亲,或许都要扬起小拳头打他几下才解恨。
那个时候,母亲是我们生活的泉水,什么都靠母亲补给,什么也都得向母亲索取,不然我们就断流了。母亲也不停地奉献,把生命给了我们,把青春给了我们,把韶华给了我们。
含着笑,把一切都给予了她们的子女。过了些岁月,等她们的子女长大,她们才做回了她们自己,但这时回首,她们已经丢失了太多。
而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及长,曾经嗷嗷待哺的都褪了稚嫩的毛,扇开了翅膀,急迫地往外面的世界飞。前面很美丽,后面的风景已经老旧,已经留不住我们躁动的心。
我们就是这样飞翔,扑扇着翅膀。直到某些时候,飞累了,受伤了,外面的空气变得凄冷了,才想起找个地方休息,才蓦然惊觉,母亲的羽翼下才是最安全最温暖最舒适的地方。
那也才是我们真正的巢。 但这一刻,我们也蓦然发现,母亲老了,瘦了,矮了,皱纹象常春藤一样布满母亲的脸庞。
常春藤永远都是翠绿的,都是年轻的,而我们的母亲早已经老态龙钟。我们才发现自己亏欠母亲太多,才想到该为我们亲爱的母亲做点什么,哪怕是一点点。
这个时候,我们也发现,给母亲买件衣服,陪母亲逛会街,陪母亲看会母亲喜欢的电视节目,帮母亲摘菜,帮母亲穿一下针线,即使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一边听着母亲唠叨着家长里短,一切的细微的小事都是可以让母亲快乐起来,甚至让母亲的眼眶泛起晶莹的波光的。即使远隔千里,一通电话,一根细小的电话线也能感觉到母亲的幸福。
我们才知道,母亲的幸福也不过如此简单。三春的光辉,仅仅用寸草的一寸之心就可以报答。
只是,那一寸之心是否也被给了出来。 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