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丧榜
丧榜的写法:
丧榜是向左邻右舍告知家中死人的告示。同时反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1333431336130映家庭兴衰。书写丧榜、俗称“批殃”。唐山地区死人都写丧榜,其他地区有的不写。
1、丧榜的内包括十个方面:死者性别、姓名、最终年龄,死亡原因、生、死时间、主丧人、家中人口辈数,死者在家庭的地位,死者是否儿女双全,死者老伴是否健在。
2、丧榜格式:丧榜由上疏、闶阆行下疏三部分组成。闶阆也称中行,是丧榜的中枢支架,其写法要顶天立地、一行而成。要反映死者、生死时间之外的九个内容。
上疏:是在丧榜的左方用小体写死者的出生时间。下疏在丧榜的右方用小字体写死者的寿终时间,上下疏均低于中行两个字,一定要平,不能上疏高下疏低,与上下款格式不同。举例说明见右:“故显”说明是儿子为父亲主丧。“考”说明死者是男性。“雷府”说明死者姓雷,独立成家。“太公”说明死者膝下有孙子。“讳”是儿子对父亲的尊称。应写在中行的左侧,说明死者儿女双全,女儿也来参加发丧。“连成”是死者的名字。“耋年”,说明死者寿命在七十岁至七十九岁之间,不到八十岁,因病而亡,如果是因横祸而死,应写为“卒年”。“七十复七岁”,说明死者死亡时是虚岁七十五岁,天生我,敬天加一岁,地养我,敬地加一岁。如写为七十有七,或七十又七,“有”字和“又字”表示又要死人,不吉利,所以写为“复”字。丧榜的“丧”字,两旁都用“、”点,说明夫妻全亡。如果妻死夫在世,丧字的右边用“口”左边用人,写为“丧”字,如夫死妻在世,写为“丧”字。如单亡、丧榜字数为单数,如夫妻双亡、丧榜字数为隅数。用“之”字来调整。 本人叔父丧榜举例:
生于公元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吉时
故显考雷府太公讳连成耋年七十复七岁之丧榜
故于公元二○○一年五月十二日晨时
(本材料来源于《百度文库》)
2. 人死后灵位写法与字数年令有什么讲究
墓牌、丧榜、灵位、神位写法 一、墓碑的写法:墓碑始于周朝,是墓主的标志,其位置在墓前正中处(墓门口),以便后人祭祀。
墓碑坐向应与墓中棺材坐向相同。墓碑一般用青石制作,以便长期使用。
其规格为高4.8尺,宽1.2尺,厚0.2尺(用双数不用单数,图吉利)。墓碑下端为基石,其内糟以放进墓碑为准。
碑文有两种:一种是标名碑,一种是铭名碑,也称“墓志”。民间碑一般为标名碑,也有在墓碑背面记述主人简历和功绩的,这样的碑,前面为标名碑,背面为铭名碑,是一碑两用。
墓碑文由四部分组成:墓主生故时间、碑名、立碑人、立碑时间。生故时间、立碑人和立碑时间按上下款格式写,碑名在墓碑的正中间。
碑名,是墓碑的主要内容,因立碑人与墓主的关系不同而异。其字数从上第一字开始起排生、旺、墓、绝,到最后一个字,应男打“生”,女打“旺”,表示后人兴旺发达。
碑名的内容应包括墓主死亡年代、性别、姓氏、名字、与立碑的关系等五个方面。以下举例说明:1、子为父立碑:“公故显考雷府公讳天有之灵墓”。
(此为本人父亲的碑)。“公故”反映死亡年代属公元年代,“显考”反映是男性,“雷府”反映墓主的族姓,“公”反映墓主与立碑人系父子关系,“讳”是晚辈对长辈的尊称,“天有”是父亲的名字。
全部共十三字,“墓”字打在“生”字上。2、子为母立碑:“公故显妣某府某氏智**之灵墓”,称父用“讳”,称母用“智”,全部碑名共十四个字,“墓”字打在“旺”字上。
“讳”字贴在 阆行的左边,“智”字贴在闶阆行的右边。3、孙子为爷爷立碑称“祖公”,为奶奶立碑称“祖母”,其他内容同上。
再上一辈为“太祖父”、“太祖母”,又再上一辈为“曾祖父”、“曾祖母”。4、女婿为岳父母合葬立一碑:考某府泰山*** 公故显 之灵墓。
妣某府岳母*** 二、丧榜的写法:丧榜是向左邻右舍告知家中死人的告示。同时反映家庭兴衰。
书写丧榜、俗称“批殃”。唐山地区死人都写丧榜,其他地区有的不写。
1、丧榜的内包括十个方面:死者性别、姓名、最终年龄,死亡原因、生、死时间、主丧人、家中人口辈数,死者在家庭的地位,死者是否儿女双全,死者老伴是否健在。2、丧榜格式:丧榜由上疏、闶阆行下疏三部分组成。
闶阆也称中行,是丧榜的中枢支架,其写法要顶天立地、一行而成。要反映死者、生死时间之外的九个内容。
上疏:是在丧榜的左方用小体写死者的出生时间。下疏在丧榜的右方用小字体写死者的寿终时间,上下疏均低于中行两个字,一定要平,不能上疏高下疏低,与上下款格式不同。
举例说明见右:“故显”说明是儿子为父亲主丧。“考”说明死者是男性。
“雷府”说明死者姓雷,独立成家。“太公”说明死者膝下有孙子。
“讳”是儿子对父亲的尊称。应写在中行的左侧,说明死者儿女双全,女儿也来参加发丧。
“连成”是死者的名字。“耋年”,说明死者寿命在七十岁至七十九岁之间,不到八十岁,因病而亡,如果是因横祸而死,应写为“卒年”。
“七十复七岁”,说明死者死亡时是虚岁七十五岁,天生我,敬天加一岁,地养我,敬地加一岁。如写为七十有七,或七十又七,“有”字和“又字”表示又要死人,不吉利,所以写为“复”字。
丧榜的“丧”字,两旁都用“、”点,说明夫妻全亡。如果妻死夫在世,丧字的右边用“口”左边用人,写为“丧”字,如夫死妻在世,写为“丧”字。
如单亡、丧榜字数为单数,如夫妻双亡、丧榜字数为隅数。用“之”字来调整。
本人叔父丧榜举例:生于公元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吉时 故显考雷府太公讳连成耋年七十复七岁之丧榜 故于公元二○○一年五月十二日晨时3、丧榜表示年令用字的要求:20岁以下死亡用“寄年”。20岁以上不满40岁用“存年”。
40岁以上不满50岁用“得年”。50岁以上不满60岁用“世年”。
60岁以上不满70岁用 “享年”。70岁以上不满80岁用“耋年”和“寿年”。
80岁以上不满90岁用“耄年”。90岁以上不满100岁用“颐年”。
100岁以上者用“皓年”。三、灵位的写法:1、供奉三代五服祖宗牌位的写法:“供奉雷门三代五服祖宗之灵位”2、供奉父母牌位的写法:“供奉雷府太公**之灵位” “供奉 雷府太君某氏**之灵位”。
四、神位的写法:“供奉吾祖师太上老君之神位”(此为地师供奉太上老君牌位的写法) 五、引魂幡的写法:某府太公**引魂幡(男打生) 某府太君某氏之引魂幡(女打旺) 左飘带写:“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 右飘带写:“玉女送西方驾鹤西游”。特别注意:引魂幡每个字纸的形状古制有要求,男的用圆形,女的用方形,意为男为阳、为天,故用圆形;女为阴、为地,故用方形。
男引魂幡最后一个字的下端要剪成尖形凸形,女引魂幡最后一个字的下端要剪为凹形。六、安葬祭地文的写法:当庄山神、地神、城隍:中国**省**市(县)**乡(镇)**村**府太公(太君)**,寿终正寝,赴阴司冥界,今日在世孝儿孝女为其父(母)选(迁)阴宅于**山**地之贵方风水宝地,多有打扰、惊动、冒犯众位神灵,望恕罪海涵。
左邻右舍及一切凶神恶鬼不得侵袭、欺凌,一律宽厚容讷,和谐共处、不得有误。
3. 人死后在殡仪馆头七烧制地址怎么写
老人们讲,头七的时候,人的灵魂还在各处飘荡,在望乡台上,时时刻刻都在看着自己家乡。
到了头七晚上半夜的时候,自己的亲人在家里烟囱旁边烧一个梯于形的东西,叫“天梯”,只有烧了这个天梯,灵魂才能顺着这个梯子达到天堂。虽然这只是无情,但是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即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谁又肯让自己的亲人在这种事情上受委屈呢?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於「头七」返家,家人应於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於「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於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著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后头七返家探视 出自 《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救度大法)。 东北的七七具体是指: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
这几天是要烧纸的(一般为汉族人的风俗)。 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后事” 人生百岁总有一死。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 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 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 孝布白色,。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 当地叫“泼汤”。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
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男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
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
(6)报丧 此地叫“对信”。出殡前一日早,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
亲戚按通知前往吊丧,俗称“吊纸”. (7)请灵与送灵 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焚烧了,行礼毕返家。
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
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送灵”。
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 (8)辞灵 殡日午后,将死者灵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仪式。
由丧家孝男孝女同吊客一同进行。 (9)送盘缠 这是活人为死人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
这些用物除了烧纸之外,就是纸扎的牛、马、轿、车及金库、银库、童男童女等。随同祭奠仪式一并烧之,礼即告成。
(10)出殡 辞完灵,送完盘缠之后,紧接着就是出殡,当地又叫“拉棺”。拉棺仪式与辞灵、送盘缠仪式相比反倒简单。
接棺前,孝子们先要跪拜放棺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车辆,叫做“拜架子”或“拜车”,以祈求死者归茔的路上平安。此后即将棺材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于棺前,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将“老盆”放在长子头上绕一圈摔碎,谓之“摔老盆”。
然后由庄邻们组成的杠子队抬。
4. 头七如何祭奠
老人们讲,头七的时候,人的灵魂还在各处飘荡,在望乡台上,时时刻刻都在看着自己家乡。
到了头七晚上半夜的时候,自己的亲人在家里烟囱旁边烧一个梯于形的东西,叫“天梯”,只有烧了这个天梯,灵魂才能顺着这个梯子达到天堂。虽然这只是无情,但是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即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谁又肯让自己的亲人在这种事情上受委屈呢?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於「头七」返家,家人应於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於「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於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著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后头七返家探视 出自 《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救度大法)。 东北的七七具体是指: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
这几天是要烧纸的(一般为汉族人的风俗)。 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后事” 人生百岁总有一死。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 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 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 孝布白色,。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 当地叫“泼汤”。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
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男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
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
(6)报丧 此地叫“对信”。出殡前一日早,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
亲戚按通知前往吊丧,俗称“吊纸”. (7)请灵与送灵 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焚烧了,行礼毕返家。
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
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送灵”。
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 (8)辞灵 殡日午后,将死者灵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仪式。
由丧家孝男孝女同吊客一同进行。 (9)送盘缠 这是活人为死人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
这些用物除了烧纸之外,就是纸扎的牛、马、轿、车及金库、银库、童男童女等。随同祭奠仪式一并烧之,礼即告成。
(10)出殡 辞完灵,送完盘缠之后,紧接着就是出殡,当地又叫“拉棺”。拉棺仪式与辞灵、送盘缠仪式相比反倒简单。
接棺前,孝子们先要跪拜放棺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车辆,叫做“拜架子”或“拜车”,以祈求死者归茔的路上平安。此后即将棺材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于棺前,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将“老盆”放在长子头上绕一圈摔碎,谓之“摔老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