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擀面的作文评语应该怎么写
首先要和面,我从面袋里挖了一碗面倒在盆里,然后又接了一碗水,学着妈妈以前和面的样子,一边加水一边和面,我和呀和,就是和不好,面总是沾手,我很着急,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妈妈对我说:“别着急,慢慢来,如果太黏,你就加点面,如果太干,你就再加点水,在妈妈的精心指导下,我的面终于和好了。
接着开始擀面。我把和好的面放在面板上,接着拿起擀面杖,使劲的在面团上压来压去,真像是压路机在压马路,既平坦又均匀,面就这样擀好了。
下一步是切面条了。我把擀好的面叠成几层,然后拿起菜刀,开始切面条,切呀切,终于把面条切好。
最后一步是煮面条。我把切好的面条放在滚开的水中,还不住的用勺子割来割去,面条终于出锅了,伴随着愉快的心情,我给妈妈盛了一碗做好的面条,对妈妈说 :“妈妈,你尝一尝我做的面条。”妈妈吃了一口,高兴地说:“景滢,你真棒,你做的面条真好吃。”听了妈妈的表扬,我开心极了。
通过做面条的这件事,我明白什么什么道理之类 写自己感想
2. 手工擀面怎么做才又快又好
鸡蛋 一个
面粉 一人300g
盐 一小勺
手工擀面的做法
先把鸡蛋打进面粉里面进行搅拌,再分多次添加水(每次少量)搅拌均匀后再加水哦
和好面,拿塑料袋密封放两个小时左右(耐心等待)
把面揪成小团(核桃大小),先用手扯成长条,再拿擀面杖擀成带状
烧好水,把面一条一条的放进锅里煮,锅里还可以放一些自己吃的青菜,煮十五分钟左右就可以了(根据面条的薄厚程度可以多煮会儿)
可以提前调一些蘸水,味道会更佳!
3. 留法博士为什么写擀面论文
“我其实本意是为了幽默一把,这些科学原理本科生都懂的。”张亚辉说,这篇文章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论文,只能算是一篇科普文章。
4月14日,一篇名为《手擀面加工过程中的非线性力学及热力学原理》在高校朋友圈火了,文章点击量突破十万加。
这篇论文,发讲的是老陕熟悉的手擀面,将和面、擀面、煮面的全过程展示出来,从科学的角度回答了为什么要饧(xíng)面、为何要卷着擀、擀面翘边是什么原因,煮面时又为什么要加少量凉水。
论文的作者张亚辉说在法留学吃西餐吃多了就会腻,于是他就自己学着做饭,晚饭和周末都自己做饭吃。张亚辉家在宝鸡,和所有老陕一样从小吃面长大,虽然在家里很少擀面,但看着妈妈擀面也学了几手。大约半年前,他开始自己擀面,刚开始和面擀面把握不好,后来经过多次练习,掌握了擀面的要领,“不敢说全法最正宗,全巴黎最正宗肯定是没问题的。”
张亚辉说,他并非此类论文第一人,科研圈很多人都在做类似的研究,有人分析怎么穿秋裤更利于保暖、有人研究女孩子跑步时马尾的摆动频率的力学原理,这种从日常题材入手,用专业的研究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价值在于科学研究方法。他的这篇论文并没有进行定量分析,所以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一篇论文。
4. 博士论文解释擀面怎么回事/具体情况
为啥面片边缘会翘起?弹性恢复导致面片边缘回弹
为什么擀面的过程中,面饼和面片的边缘会翘起?
文章回答称,以平面擀面法为例,在擀面过程中,面片上表面在擀面杖作用下延展,延展后的上表面有弹性恢复的趋势,故在上表面会产生一个拉应力。在面片边缘区域,由于局部塑形流动,上表面的材料会补偿到下表面,从而导致下表面弹性收缩趋势远小于上表面。另外,上表面是自由面,下表面与砧板接触,面片与砧板间的摩擦力会进一步阻碍下表面的弹性恢复。由于上表面的弹性恢复,擀面后面片会产生回弹现象,即表现为边缘的翘曲。显然,面片越厚,上述效果越显著。
为啥面片中心最易擀薄?每次都处在主变形方向上
为何擀面时面片中心最容易擀薄?文章称,这是擀面过程中材料塑性流动的另一个必然结果。面片沿擀面杖擀进方向的塑性流动最大,即擀面杖擀进方向是面片的主变形方向。根据体积不变条件,延展越大,厚度减小越大。以平面擀面法为例,不论擀面方向如何变化,面片中心区域一直处在主变形方向上。显然,在同等的擀面条件下,面片中心厚度减小最大。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初始擀面过程中,往往遵循先边缘、后中心的原则,以便在中心地带形成高地,形似富士山,我们将其命名为“富士山擀面法”。在具体实践中,富士山擀面法已得到广泛应用。
>>;煮面
为啥煮面时沸腾后要加冷水?有利于将面条煮熟
很多人煮面时沸腾后会加冷水,除了为了防止溢锅外,还有什么原因呢?文章介绍,煮面的实质是面条和环境介质发生热交换,从而使面条由生变熟,所以面条吸收热量的快慢则成为煮面的关键。热交换除了与温度有关外,还与不同介质间的传热效率有关。处在剧烈沸腾态时,大量气泡产生。沸水与气泡温度一致,然而,液体的传热效率远远大于气体(液体的热量密度远高于气体),剧烈沸腾状态下面条与水气混合介质的传热效率反而会降低。所以,此时少量添加冷水减缓沸腾程度有利于将面条尽快煮熟。但也不应该添加冷水过多,否则显著降低水温又会降低传热效率。正确的煮面方法应该为:旺火快煮,剧烈沸腾时应添加少量冷水,加水量以恰好减缓沸腾又不降低水温为宜。
张亚辉:写这篇论文只是为了幽默一把
昨日,华商报记者电话连线了论文的作者张亚辉,他本科和研究生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专业为飞行器设计,三年前赴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攻读博士。
张亚辉说,在法留学吃西餐吃多了就会腻,于是他就自己学着做饭,晚饭和周末都自己做饭吃。张亚辉家在宝鸡,和所有老陕一样从小吃面长大,虽然在家里很少擀面,但看着妈妈擀面也学了几手。大约半年前,他开始自己擀面,刚开始和面擀面把握不好,后来经过多次练习,掌握了擀面的要领,“不敢说全法最正宗,全巴黎最正宗肯定是没问题的。”
“其实我本意是为了幽默一把,这些科学原理本科生都懂的。”张亚辉说,这篇文章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论文,只能算是一篇科普文章。
4月13日,张亚辉将这篇论文发到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截至昨日,这篇文章的点击量已经突破十万加。而且很多人指出了文章的一些瑕疵。张亚辉说,有的问题并非他的专业领域,他不一定能回答上来,但是能获得这样的关注度他很高兴。
张亚辉说,科研圈很多人都在做类似的研究,有人分析怎么穿秋裤更利于保暖、有人研究女孩子跑步时马尾的摆动频率的力学原理,这种从日常题材入手,用专业的研究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价值在于科学研究方法。
5. 我学会了包饺子怎么写
星期六中午,我看到妈妈在包饺子。妈妈把包好的饺子放在一个大圆盘里,摆得整整齐齐。小小的饺子多么像一个个耳朵呀!我越看越有趣,决心拜妈妈为师,学习包饺子。
我先学着擀面皮儿,妈妈让我一手拿着擀面杖,一手按着面饼。刚开始,我擀的面皮儿不好看又厚又长,像牛舌头。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终于合格了。接着,我开始包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左手托着面皮儿,右手用勺子铲馅,再把面皮儿合在一起,一会儿就包好了。呀!我包的饺子就像一条虫子,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我顾不了那么多了,又重新包了一个,心想:妈妈一定会表扬我的。谁知妈妈看了我的杰作,边笑边摇头。我再看看自己包的饺子,像一个梨,还都露了馅。而妈妈包的却漂漂亮亮的。我开始观察妈妈的动作,只见妈妈一只手拿着面皮儿,另一只手拿着勺子铲馅,专管包饺子,不但攥得快,而且饺子圆鼓鼓的。我照着妈妈的样子,认真的包了起来,果然比前面的几个好多了。我信心大增,又继续包。妈妈看了我包的饺子,亲切地说:“瑶瑶,你长大了,会帮妈妈做事了。”
妈妈把饺子煮熟了,盛在盘子里。我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口,啊!自己包的饺子就是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努力。
6. 小学六年级的作文《看我露一手》怎么写
看我露一手
不是吹牛,我们山西人就是心灵手巧,别的不说,就说面食吧,山西面食品种繁多,驰名中外。今天,父母都不在家,我看见盆子里有几个洗好的西红柿和和好的一团面。于是,我决定做一盆柿子面。
说干就干,我把妈妈的围裙往腰上一扎,嘿!俨然是一个小厨师。我先炒西红柿鸡蛋酱。等锅里的油开了,我把鸡蛋放进去,只听刺的一声,油锅就炸开了一朵金色的花,我赶紧把西红柿和调料到进去。不一会,一盆香喷喷的西红柿鸡蛋酱炒好了。擀面容易,我用了一会就擀完了。切面,我也一会切完了。
水烧开后,我煮好了面,真有些舍不的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