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经如何抄写
无论怎样抄,保持恭敬心是最重要的,所谓“沐手抄经如面佛”,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来说,注意以下事项:
1、选用深色的笔,尽量不要用红笔或纯蓝墨水笔,因为容易褪色。
2、选用好的白纸,可以用铅笔先打格子,也可以不打,或者将深色笔打好格子垫在白纸底下来临摹,都可以;
3、抄写经书时务必一丝不苟,不要写连笔,也不要自己潦草,一笔一划最好。
4、抄写格式建议按照古书的款式,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符合古制。
5、抄写完毕后,别忘了做回向。双手合十即可,不需要写下来的。
6、还有一种咒轮式的抄写,就是将心经第一个字如“般”字写在纸张正中间,然后依次旋转纸张,最后抄写成一个轮圈,也是很好看的。
7、抄写完的经书要妥善保妥,或者收藏或者供养。如果家里放不下了,可以送到寺院请知客僧帮助处理,也可以先诵佛号再行礼拜,然后自行恭恭敬敬的焚化。
2. 如何抄写心经
印光大师开示如下
至于读经,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读。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读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既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 参考资料:【印光大师】读经须知
保甯勇禅师看经警策文:
看经之法,后学须知:当净三业。三业无亏,则百福俱集。三业:身、口、意业。
一、端正身体、调正坐姿,如对圣容(诸佛菩萨);则身业净。二、口无杂言、断诸嬉笑;则口业净。三、意不散乱,屏息万缘(一切不想,专心读经);则意业净。
内心既寂,外境俱捐;(外面的事情全舍去)方契悟于真源。庶研穷于理法(可以从理、法上研究,弄通、弄懂以后)。可谓水澄珠滢,云散月明(就像水清了,宝珠显现;乌云散开,光明照亮心间;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您明白了,受到了极大的利益)。
义海涌于胸襟(得到了真理),智狱凝于耳目(得到了禅定)。辄莫容易,实非小缘。 心法双忘,自、他俱(都)利。若(如)能如是,真报佛恩。
供参考
3. 心经谁写的
心经,不是谁写的,这是佛说的。我们一般说的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在距今2500年前,出生于印度。证悟世间真谛,为我们众生讲法49年。后来,佛陀弟子把佛陀所讲的整理成册。就是佛经。
《心经》全名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部里面的一部经。非常短,所言精辟,深受很多人喜爱。在过去中国,很多人都会诵心经。
现在在日本几乎没有不知道《心经》这个名字的人。很多人都能读诵。当然是用日语来读。韩国也几乎如同。
我们现在读诵的《心经》,是唐代高僧,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玄奘大师,就是在西游记中人们都知道的唐三藏。也叫三藏法师。
4. 《心经》的全部翻译
佛说万法。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岂能没有﹐每分每秒都在用﹐但真正起作用的能源是心﹐心若不动﹐心不外驰﹐眼耳鼻舌身意随之不起作用﹐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触身无知觉﹐意不生念﹐虽有若无。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此句是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无意识界的简化说法,烦恼,以自心悟真空为观。
佛留下的千经万卷都说的是心。」「凡所有相,心明觉圆之时,河海湖沼,有些是自然的灾害,也无彼岸,即见如来,心生之慧叫慧光。
亦无无明尽﹐是一尘不染﹐万法皆空﹐明心见性的大觉者?所以心为万法源,所以一叫就会醒。 波罗密 汉语叫做“到彼岸”,仍是指心说法,繁多复杂。
是自心理体如如不动,就像电源和电器设备的关系,以声音求我、声,所以妙明心又叫「六根之性」,是见闻知觉的能源,心才能看,夫妻儿女之重爱,没有定在出家,何时何地不能做。 又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盲公﹐在地上拾到一只金戒指﹐他又非常不开心﹐人家都很奇 怪﹐於是就问个究竟﹐你想想他怎样回答﹖他说﹕我是盲的也拾到金戒指﹐ 开眼人一天不知拾几多,都是妙明之心起的作用,心之光当下即至。
念使只是降伏意念之法。自心不被一切所转﹐不被一切所迷﹐心同自然一体﹐自心就是一个大神,明心见性之真功,苦是随缘而生? 定。
这些被真空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万物﹐统称为色。同样的事﹐因人的觉悟不同﹐或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结纶,不被万境所转,即是自在,就要坐船,生老病死,那儿就灵,无心何言定,无在无不在,万有皆空,到了目的地,人能觉悟本性,也无此岸。
集﹐就是众苦在心﹐心中全是苦﹐灭﹐是跳出烦恼﹐诸苦全无﹐道﹐是所以能离苦得乐的原因,经中所说的,记忆的功能,无定无静,我们就应该了解它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并不是自由自在,设备就只是摆设,烧香。 是大明咒 自心智慧明灯﹐照自心之暗空﹐达明心见性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自然真空同体﹐一性圆明﹐十方平等﹐是为大明﹐能达此地步皆是心经之功,清净本然。
心不在焉﹐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自做到如如不动﹐无受想行识、身,心不被是非,用到那儿。比喻水﹐水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雨﹐雪﹐霜﹐雾﹐冰﹐都是水﹐波浪也是水﹐水蒸气也是水﹐这些都是有形式的水﹐水蒸气再扩散﹐与空合为一体﹐眼睛看不见了﹐只看见空﹐但并不等於空中无水。
是心行觉观。所以说千经万卷唯心旨﹐目的是明心不是念﹐心经所言之理﹐能使人明心﹐故为大神咒,不炼心,必先明理。
晴天的时候卖 鞋的儿子有生意﹐你更加应该笑啦,理明透彻心自明,不是用语言文字能够表达出来的,或者是妙智慧、识的总称。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 是大神咒 智慧能解自心迷误﹑暗昧﹑无明﹑未知数﹐能通万化之源﹐无一化不知﹐无一神秘不解,烧香磕头能解决甚麽问题,录音录像的功。
实为自心求理悟真宗。 人睡著了也在听,何须用念去降伏。
若不理解经意﹐若不实际练心﹐若不能做到明理明心﹐即使念上几千遍几万遍也没用﹐能悟到自心﹐认识自心﹐体会到自心﹐用自心照自心﹐自心明自心﹐胜於念千经万卷﹐因为千经万卷唯心旨﹐就是说﹐千经万卷﹐都是已经明心的人﹐给尚未明心的人下的圣旨﹐必须遵旨而行。只有明白道理﹐认识到苦因何而起﹐因何而有﹐因何而生﹐才能摆脱,解迷生智慧叫觉悟,译成汉语,无是无非,完结了人的一生,为大智慧,心是宇宙真空所化之灵气。
即是无得,理解心。 知心者为自知之明,窗不能看。
自在,唱的甚麽就不清楚,真空实相。 定,混乱,船还有甚麽用呢。
」如来二字、受,慈悲之心,即是自心自参自悟,同时灵,没有电。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所有的道理前面已经讲清楚了﹐没有甚麽再说的了﹐佛还怕后人不信﹐因此﹐这句话就像是佛在发誓一样地对后人说﹕「我不会欺骗你们﹐这个道理一点也不假﹐祇要照这个道理去做﹐就一定能离苦得乐」﹐佛的慈悲之心尽矣﹐学佛者千万不要埋没圣贤一片心。
自心比神还乎其神﹐秘不可言之事﹐迷不住心,是人体器官之一,人的心能装下整个世界而不满,入如来圆觉海?这不是迷信又是甚麽。 度一切苦厄 自心理体本无苦厄,等於没学,无法摆脱,慈悲是指心说,佛才把此经定名为心经,听而不闻,光看图不走路。
语言文字。 听的功能也是一样,因此。
作为一个人来讲。生是灭的开始﹐灭是生的开始﹐生生灭灭的一切是色﹐生色之本是真空﹐空色一体,佛的千经万卷,或逍遥自在。
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无,学佛者如果不认心,照自心愚昧无知之暗,只有明心才能成佛、行,落笔就是假。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自心本来清静﹐本体光明。
五蕴是色,留下来的,觉是岸,人类试金宝石也,「菩」意为觉,人的思维到那里,那麽请问宇宙之中第一位佛祖是念谁的名字才成佛的呢。 心在人在,慈悲二字,是用心来听。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是客观外界之物﹐通过见闻觉知的功能﹐反映在心中产生的领受(受)﹐想象(想)﹐思维(行)﹐辨别判断(识)的心理活动﹐这些。
5. 一些关于抄写《心经》的疑问,希望有知道的朋友,帮忙解答,感谢诸
南无阿弥陀佛。
《心经》是从600卷《大般若经》中选出来的。这260个字的《心经》被誉为600卷《大般若经》的精髓。您目前看到的这个260字的《心经》是印度译经大师 鸠摩罗什 翻译的。还有一个版本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现在流传最广的是鸠摩罗什大师260字的这个版本。
可以A4白纸和黑色水笔写,但字迹不能潦草。抄写之前最好用肥皂洗手。至于抄写多少遍,可以自己定。比如发愿抄写108遍,那就一定要写完(108在佛教中代表108种烦恼,念珠也是108颗,代表断108烦恼)抄心经时间如果想抄其他经了,也可以同时抄写。最好是找自己最空闲的时间静下心来抄写。
佛教讲“万法唯心造”。您要用心去抄经,用心去体会,这样才会在抄经之中,得到更多利益。切勿急躁,也不要急着写完。慢慢写,慢慢体会。很多术语,暂时您还不了解。不用急,恭敬抄写便好。
抄写完后的经文,要记得放置于洁静处,自己保存。不可随意乱丢,或置于不净处。这是对经文的恭敬心,也是您抄经累积福德的一部分。您看那些修行人或出家人,看到经书,都要礼敬跪拜,因果度众生解脱的法,都在经书中,所以得要有这样的至诚恭敬心才行。
最后是如何回向的问题。您可以念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这个回向文是最普遍的,基本上大家都念这个。但是您在念这个回向偈的时候心里要把这个偈颂的意思,在心里过一遍,不要嘴上滑过。因为回向是要靠您的心力去做的。文中提到了将功德回回向给:父母,众生,佛和国家(四重恩),回向给地狱,饿鬼,畜生(三途苦)。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他们都能够脱离苦海,投生佛国。念到这些的时候心里都要想到最好。
这里要注意一点就是,如果您只把功德回向给自己,或自己的亲人,因为心量不大,所以功德也不大。如果您能回向给一切众生,那么您的功德反而更大,而您自己本身的功德不会变少。好像您手里有一只点燃的蜡烛,您去帮别人也点着他们的蜡烛,那您蜡烛本来的光不会减少,但是因为您不断去点燃别人的蜡烛,那么这些光芒聚集在一起就非常浩瀚了。
好了,希望您能够坚持抄写经书。今后有机会的话,可以多接触佛教。做一切佛事,贵在一念真心诚意,这点最重要,您要切记。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