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字的草书怎么写
一、“吴”的草书写法二、“吴”的字源演变“吴”是“娱”的本字;“吴”是“吴”的异体字。
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妖”的本字,表示女子妖娆起舞。吴,甲骨文=(口,吟唱)+(夭,即“妖”,女子妖娆起舞),表示唱歌跳舞,助兴娱乐。
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夭”(妖,妖娆起舞)写成“夨”(侧着头部),表示侧首而歌。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夨”写成“夭”。
隶书承续篆文字形。俗体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夨”(夭)写成“失”。
有的俗体隶书误将“失”写成“夫”。而俗体楷书则误将隶书字形中的“夫”写成“天”,导致面目全非。
古籍多以“吴”代替“吴”。当“吴”的“吟唱娱乐”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女”另造“娱”代替,强调女子与歌舞的关系。
造字本义:动词,且歌且舞,助兴娱乐。扩展资料“吴”的组词一、吴语 [ wú yǔ ]汉语方言之一,分布于上海、江苏东南部分和浙江大部分地区。
二、吴歌 [ wú gē ]吴地之歌。亦指江南民歌。
三、吴下阿蒙 [ wú xià ā méng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比喻人学识尚浅。四、吴头楚尾 [ wú tóu chǔ wěi ]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像首尾互相衔接。
五、宋画吴冶 [ sòng huà wú yě ]宋画,指宋元君的画。吴冶,吴人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剑。
用以作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 (汉语汉字)。
2. 吴杰的甲骨文这样写
杰甲骨文暂未收录
吴甲骨文写法见图:
后附
吴杰
金文写法见图:
3. 吴邪的甲骨文怎么写
你好,邪字还没有发现有甲骨文的字形哦,甚至金文也没有,最早的邪字出现在战国。吴字就比较古老了,从甲骨文到小篆都有。下面上图。
这是邪字的战国文字。
这是吴字的甲骨文
这是战国时期曾侯乙墓编钟上的铭文“吴”
这是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里青铜鼎上的“吴”
这是西周青铜器上的“吴”
考虑到你是吴邪两个字一起用的,所以把这两个字的小篆体给你,毕竟你不可能一个甲骨文一个金文不同时期的书体那样奇怪的奏在一起用。PS:小篆是秦朝统一的文字。 最后望采纳,谢谢
4. 金文写在哪儿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
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编辑本段]特点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
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编辑本段]金文的发展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
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所以分别介绍之。
西周: 西周承殷末书风,直到成王时方产生独特的风格,书体雄浑典丽而壮观;在昭穆之后,则变为严谨端正。 学术文化之发展多少会受到社会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于天下统一,社会安定,加上周公制礼作乐,堪称太平盛世,故书法家得以表现雄浑典丽之风格,内容亦有逐渐加长之势,如大盂鼎即为此期最典型之杰作也。 而至昭穆之后,书风渐变,笔画由粗细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收笔与起笔亦由方圆不一,而变成圆笔;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书风极为严谨端正。
端整典雅之颂鼎、典雅整赡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风之毛公鼎等,皆为此期之代表。 东周:周平王东迁之后,秦迁都於雍,承袭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承袭了西周的文化。
正因为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秦的文字和西周文字是一脉相承的;也正因为如此,当东方各国的文字因地区特点和文化上的原因发生横向变异时,文化落后的秦国文字反而却成为汉字的正统(即使不考虑最终由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的事实,也可以认为,在汉字发展史上,秦系文字代表了汉字发展的主流,而六国文字代表了支流。)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可以大别为两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秦系由春秋至战国,六国系乃指战国时的东方各国)一般文字学家也叫做「西土文字」和「东土文字」。
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文字规范的措施,即所谓的「书同文」。秦规范文字是以秦文字为基础的,秦以后的汉字的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的。
秦「书同文」之后,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汉字按自己内部结构规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学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较之六国文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汉字的直系血亲,而六国文字则是旁系分支,虽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秦代金文渐至末流,所存石刻书迹亦不多存。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一法度、衡石、丈石之业,皆刻或铸于铜铁之上,以颁行天下。
其以曲线为主,间架平稳,整齐中寓变化,气势奔放,堪称小篆之杰作,也为后代习小篆者提供了最可信之完整资料. [编辑本段]研究情况 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清代吴式芬把商周铜器铭文编成《捃古录金文》一书,收集的资料多,考释严谨,影响颇大 , 金文一词遂有了界说 。 这时所谓金文皆指整篇的铭文,不称单字。
1925年容庚编《金文编》把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字按照《说文解字》的顺序编为字典,从此金文成为一种书体名称。金文出现在商代中期,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
金文下限断在秦灭六国,也就是秦用小篆统一中国文字时。宋代人收藏铜器极重视铭文,如吕大临《考古图》等;也有专门摹刻铭文的,如王俅《啸堂集古录》等;把铭文中的字编为字典则有王楚和薛尚功《钟鼎篆韵》。
清代由于《说文》之学兴盛、声韵训诂研讨日深,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铭文研究进步较快 , 不断出现专家 ,如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