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的祭祀文书是怎么写的
[格式内容]
1.标题。写成 "祭xx文"、"xx"表示死者的辈份或与生者关系。
2."维"起。
3.死者逝世的情况。
4.祭奠人。
5.死者生平及事迹。
6.表示哀痛之情。
7.结语用 "伏食尚飨"。
祭文乃古今丧葬必须之物,虽言文无定式,然其格是不可不知,种类及一般措辞亦不可不知也,故抄录故父之撰文数例,以备不忘耳。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只、人鬼。天神称祀,地只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只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把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
2. 七月半写袱子格式
男称大人,女称孺人。老人死三年内:亡男称新逝显考,亡女称新逝显妣。三年后:亡男称故显考,亡女称故显妣。孝家称呼烧袱子火单写法自称。
祭祀写袱子书写格式:
1、天运年月日火化祀具故老人收用上今当之期化帛一封奉背面写封号
2、中间写“故考某某某老大人收用”左写“天运某某年七月某日火化”右写今当中元胜化帛虔具冥冥钱共多少封奉”
3、七月半右写“今逢月半(或者中圆)之期处备钱币(冥钱)一封(或一包)奉上 中间写“故考某某某老大人名下收用”
中间加上:孝什么什么奉上 左写“天运(或者公元)某某年七月某日火化”以在左上加点水陆通行风雨无阻之类的东西 后面大大的封口
3. 怎样奠祀先人
文/叶赛题记:“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扫祖墓。
鲜花祭奠、电子祭奠、网上祭奠、代理祭奠、家居祭奠、集体公祭……相比于点香上供、焚烧纸钱、燃放爆竹等传统习俗,这些既低碳环保又文明节俭的祭扫方式正逐渐被年轻人所接受。清明将至,你将如何追怀先人,又是否能接受这些五花八门的现代化祭扫方式呢?传统派寄托思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无可厚非,可传统的好多东西是不能丢的。像扫墓这样重大的事情,最好还是到墓地去比较好。可如果远在他乡,那就另当别论了,在网上写一些纪念性的祭文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baa276451
如果远在他乡,身处国外,利用网络寄托一下哀思,怀念逝去亲人,也并无不可;但如果身处本地,还是应该亲自到墓地给先人上一炷香,这是中国人最基本、最起码的孝道!——吾系学生
我觉得扫墓已经不是为了对先人尽孝那么简单了,反而已经成为亲戚们聚会的一个节目,如果在网上虚拟扫墓,就没有了这种意义,没了那份温情。我从来都不觉得扫墓只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而是亲戚们的共同行动,所以用虚拟扫墓来代替实在不能接受。——Huaduhuadu革新派“孝在心里,孝在生前”。本人崇尚的扫墓方式是,在一间清静的房间里,面对先人的照片默默地回忆二十分钟,然后做一顿先人喜欢吃的菜,全家人怀着对先人的情感及对以后的祈愿用餐。——阿鱼
我很赞同选择鲜花、音乐、植树、写文章悼念、手机短信祭祀和网上祭祀等文明方式悼念亲人,既可多一些缅怀与思念,又可少一些挥霍与浪费,何乐而不为呢? ——skyblue2009
前两天看到一个朋友在校内网上发了个日志,说是他远在外地工作,不能赶回家为亲人扫墓,通过网络日志来表达他对去世的亲人的思念。还贴了一张鲜花的照片。我觉得网上纪念这个方法挺不错的。既可以表达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又可以省去费用、时间等。”——墨墨
前几天在公墓看到,很多家庭都用鲜花代替了传统的冥币来纪念先人。无论选择何种祭扫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随着社会进步和市民文明程度的提高,崭新的祭扫方式正在越来越普遍取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祭奠方式。——郏丰宁
由于先人的墓地或骨灰安放处往往都在市郊,因此对许多人而言,每年的扫墓活动都是件浩大工程。从事先购买祭拜用的花卉水果,到扫墓当天的往返舟车劳顿,总让人忙得晕头转向。其实,缅怀祖先不必拘泥于形式,多元挺好。很反对烧纸、放鞭炮污染环境,还容易引起火灾!
4. 祭祀文书怎么写
祭文一般格式及范例
祭文
祭文乃古今丧葬必须之物,虽言文无定式,然其格是不可不知,种类及一般措辞亦不可不知也,故抄录故父之撰文数例,以备不忘耳。
[格式内容]
1.标题。写成 "祭xx文"、"xx"表示死者的辈份或与生者关系。
2."维"起。
3.死者逝世的情况。
4.祭奠人。
5.死者生平及事迹。
6.表示哀痛之情。
7.结语用 "伏食尚飨"。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只、人鬼。天神称祀,地只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只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把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
5. 碑文上写的“ 祀男” 是什么意思
祀:现代人多理解为祭祀。其实它的另一层含义是:传承衣钵的人。祀男:根据上述的意思,他的意思就是:(死者的)传代之人中的男性。通常写在碑文的落款处。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抬头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 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扩展资料:
1、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
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
2、墓碑,是碑文的一种。这类碑文是赞颂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等怪事。写这类文章,往往溢美过誉。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一个是汉朝的蔡邕,一个是唐朝的韩愈。
3、韩愈撰《柳子厚墓志铭》,转弯抹角地批评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一事。
这批评虽然全是出于韩愈保守的个人偏见,很不持平,但是,作为碑文,他采用褒贬兼用的方法,打破只称人之善、不称人缺点的传统做法,却是值得提倡的。总之,不管褒也罢,贬也罢,以不失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
4、旧式墓碑有两种
标名碑。墓碑的正面标名墓中人的姓名、立碑人及立碑时间。这种碑多是死者子孙所立。也有学生给老师、女婿给岳父岳母、夫给妻、妻给夫、朋友之间立墓碑的。
简介死者生平碑文的墓碑。这种碑文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著作、逝世年月、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多为韵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骚体都行。大多数是死者后代请托别人撰写的。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也有介绍死者介绍得更简单的碑文和简短的墓志铭。显祖考某某太府君之灵(对祖父)显祖妣某某太夫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碑文
6. 祭典词怎么写
祭奠词??可是说:祭文? 词目:祭文 拼音:jì wén 基本解释 [funeral oration;elegiac address] 祭奠死者或供奉神仙时唱读的文章 详细解释 文体名。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若乃礼之祭祀,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
祭而兼赞,盖引神而作也。”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忽有髑髅自空堕几案间,举家骇愕, 咏之 为祭文而埋之。”
章炳麟 《国故论衡·正斋送》:“近世或有功德在民,祭於州邑,及夫往世特达之士, 比干 、夷 齐 、鲁连 、郑康成 之伦,庙祀犹在,有特豚鱼菽之祭,为之祭文可也。” 沙汀 《还乡记》四:“免得拖死了连祭文都不好写。”
[编辑本段]定义 文体名。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祗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而韵语之中,又有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祭文出现于汉代。
古时的祭文在内容上可分四类,哀悼死者,祈求降福,驱除邪魔,祈祷降雨,而多用于哀悼死者。新时代,大兴科学,破除迷信,应该反对,但是用于哀悼死者还是可以的。
因为祭文是哀悼死者的文辞,就应该以真挚的感情与质朴的风格写作为好。祭文是读给人听的,特别是给死者后人听的,所以内容以表彰死者功德为主,并要通俗易懂。
旧时写的好的祭文,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多为亡亲亡友而作的追记、生平,称颂死者,念起来如哭如泣,如咽如诉。如袁枚的《祭妹文》。
[编辑本段]例文 祭妹文 原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
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已辰时气绝。
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 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
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
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
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译文 隆丁亥年冬季,安葬我的三妹素文于上元县羊山,作文祭奠她说: 唉!你生在杭州,却安葬在这里,距离我们家乡七百里呀。
当你初生的时候,即使做奇离的梦,做虚幻的想象,又怎么料到这里是你埋葬骸骨的地方呢? 你由于坚持贞节的一种念头,遭人离弃,以致孤独忧伤,困苦失意。虽然是命中注定,实际上是上天造成这种不幸;但是连累你到这种地步,未尝不是我的过错啊。
我小时候听先生讲授经书,你同我并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