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关于敦煌导游词怎么写
鸣沙山和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间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
它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文物宝库——莫高窟,还有“大漠孤烟、边墙障,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等多姿多采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其中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就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姣姣者。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2. 敦煌的秋季作文怎么写
大家好!在暑假大家去了什么地方呢?我可在暑假里去了好多地方呢!其中,我认为最好玩的地方那就是美丽的敦煌了。
那天一大早,我们就坐上了开往了敦煌的火车。载着满怀兴奋的我们,好像使火车飞快地跑起来火车在铁轨上隆隆作响,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经过漫长的等待,我们终于到达了终点站。我们到了宾馆住下。我们做的第二件事,当然就是游览美丽的敦煌喽!
我们首先游览的是敦煌著名的莫高窟,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参观了一幅幅美丽的壁画,还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座座雕像,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藏经洞”了。
最迷人的要数鸣沙山了!我们跟随着导游在月牙泉边欣赏。只见白杨亭亭玉立,垂柳舞带飘丝,沙枣花香气袭人,丛丛芦苇摇曳对对鸟儿飞翔,风景如诗如画。泉南岸台地上还有娘娘殿、龙玉宫、药王洞、玉泉楼、雷音寺等大片古建筑群。
游着游着,我仿佛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炎热的沙漠中游览。沙漠中的绿洲真是令人诧异啊:历来水火不能兼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却等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的躺了几千年!多么神奇的大自然呀!
月牙泉真美!敦煌真美!
3. 敦煌书法的简单介绍
敦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艺术,也保存了大
量的书法墨迹。敦煌书法主要以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书法为主,还包括敦煌地区古遗址中
出土的汉代汉简书法、石窟题记以及现存的碑文书法等。
一、敦煌遗书书法。敦煌遗书包括了由晋、十六国、一直到北宋的4万多卷墨迹,对
研究中国文字楷化时期的历史及其书法艺术,是最丰富、最系统的第一手资料。敦煌遗
书的书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称之为"经书体"。"经书体"源于汉代的"简书
体",完成于唐代的楷体,是两晋以后抄写经卷的重要书体。它祥尽的记录了中国文字隶
变以后向楷书转化的全过程,对文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敦煌遗书中藏有唐代拓本三种。有欧阳询书《化度寿岂禅师塔铭》、柳公权书《金
刚经》、唐太宗李世民书《温泉铭》,还有王羲之17帖临本3帖。这些拓本和临帖极为宝
贵,是现在罕见的唐代墨迹珍品。
敦煌遗书中关于书法理论的写本有三叶残卷,颇令人注目。其一是论述写字方法的
对笔划的比例关系,粗细、长短、宽狭、字与字的大小关系都有祥尽和精辟的论述。
其二和其三为王羲之书论,"笔势论"残卷,为民间传说中的王羲之书论抄件。
敦煌写卷中的硬笔书法,是书法史未曾记载的民间创造。所谓硬笔,当时为木笔或
苇笔。从甘肃出土的实物来看,硬笔尖端劈为两瓣,完全与今日的蘸水钢笔尖相同。这
说明我国硬笔书法自古有之。
由于敦煌在历史上曾被多民族占据过,因此,在遗书中还保存了许多种少数民族文
字的写卷。有梵文、蒙古文、回鹘文、西夏文、吐蕃文等等。其中以吐蕃文(古藏文)
数量最多。这些写卷均系毛笔或硬笔书写,相当工整流利,富有节奏感和独特的审美情
趣,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敦煌遗书写卷,绝大部分用笔抄写,为古代民间书法大成。卷子的抄写者都是被人
雇用的写经生或一般庶民。他们常年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有的书写雄强勇猛、
大刀阔斧;有的书写娴熟娟秀,温文尔雅。书体行、草、隶、篆皆备,丰富多彩,表现
自然质朴,机动灵活。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
二、石窟题记。在莫高窟492个洞窟内的壁画中,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墨迹。一为佛画
榜题,一为供养人题记,均为创作壁画的画工书写。这些墨迹题记虽数量很多,但工拙
不等,除少数精良外,大部分为画工信手之作,多有错别字。但书体具有古朴稚拙的乡
土气息。
三、敦煌碑碣书法。敦煌地区遗存有唐代至清代许多碑碣。其刻写的时代不同,书
法的格调也各有干秋。其中唐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为碑中精品。其碑虽为楷
书,但有魏碑风格,结体及用字怪异,为后世罕见之碑。
四、汉简书法。汉代筒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
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
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
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
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4. 敦煌莫高窟作文500字 敦煌莫高窟作文怎么写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5. 敦煌莫高窟的导游词怎么写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
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关,后有玉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汉代起敦煌是辖六县之郡。
东汉大家应劭称:“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一“繁盛大地”以其拥有的举世无双的石窟艺术、藏经文物而成为人类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今年5月21日,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世一百周年的日子。如果把敦煌的百年比作一道万世经传的长诗的话,那么它的第一句是令人落泪的。
重述那段历史,对今天的我们,意味着文化价值的存续。敦煌莫高窟起建的年代大约在公元364年,壁画45000多平方米。
唐宋木构窟檐5座。汉代起,敦煌作为西陲重镇一直是兵家互争之地。
每次兵灾之际,管理莫高窟的和尚就要逃一次难。 宋景祐二年(1035年),西夏之乱祸及敦煌莫高窟。
和尚照例要避祸他乡,遂把不便带走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等,都封闭在一个洞窟的秘室里,外面用泥壁封堵,并绘上壁画。然而,这批和尚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这个秘室便盛着5万余件“宝藏”静静地安息了七八百年。 清朝末年,出生在湖北麻城的王圆 ,结束了在军队当小兵的生涯,因无所事事,便做了道士,迢迢千里来到敦煌。
当时的莫高窟寺院,多为红教喇嘛,只有王圆 能用中文诵道经,倒有些香火,生涯不错。于是他就雇了个姓杨的为他打下手,写经文。
杨某抄经之暇爱吸旱烟。用芨芨草点火,并把剩下的草插在洞窟墙壁的裂缝中保存。
一天,他在插草的时候,发现墙缝深不可止,便用旱烟袋头敲了敲墙,感到里面是空的!于是他赶紧叫王道士,两人夜半破壁,发现里面有一个泥封着的小门。此时天已渐亮,去掉泥块,出现一条通道,进入通道后,一个黝黑的高1.6米,宽约2.7米的复室出现了。
室内堆满了数不清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等。王道士当时对这批5至11世纪文物的价值几乎一无所知,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就这样无意中回到了人间。
接着,一系列不幸就在这片繁盛大地上发生了。 王道士虽然不知道这批宝藏价值连城,可他毕竟明白用它们换点钱是没问题的。
于是,他取出几卷给当时的县长汪宗瀚去鉴别。汪是识货的,依他的权势向王道士索要了一批画像和写本。
三年后,甘肃学台叶昌炽闻听此事,便让汪为他搜求。叶对古物的学养颇深,对藏经价值心知肚明,便向甘肃的藩台衙门建议将这批古物运到省城来保存。
但因运费需五六千两银子,清政府觉得银子比这批“废纸”更有价值,没有采纳这项建议,只是发了一道旨令,让县长汪宗瀚“检点经卷画像,仍为保存”。汪责令王道士经办此事,王道士一下子就成了经卷的看守人。
王道士便将这批古物重新封起来,成了古物的实际拥有者。 当时在新疆一带,有一位受英国政府派遣的匈牙利人斯坦因。
他在1798年曾来过敦煌。闻知洞窟存有宝物后,便于1907年5月第三次来到敦煌,他是历史上盗劫藏经洞文物的第一人。
他来敦煌,通过一位师爷与王道士接触,得知王道士已将秘密通道砌死,斯坦因便在莫高窟安营扎寨,软磨硬泡。终于,他从洞窟壁画上看到了王道士请人绘的《唐僧取经图》,遂生一计,称自己是印度的佛教徒和唐僧的崇奉者,来敦煌是受印度政府的委托,把印度已不存在的佛经再取回去等等。
这番话竟然说动了这位“司库大人”。王道士第二天就拆开封墙,让斯坦因进入秘室。
斯坦因在其所著《西域考古记》中写道:“从道士所掌微暗的油灯光中,我的眼前忽然为之开朗,卷子紧紧地一层一层地乱堆在地上,高达十尺左右。”其中“用无24只箱子。
另外还有五只,仔细装满了画绣品及其他美术品遗物。 1924年后,他又从王道士手里得到五只大箱。
1930年再来时,因中国学术界的一致反对而未得逞。据英国目前公布的数字,斯坦因劫去的文物达9000余件。
继斯坦因之后,法国的伯希和于1908年7月来到这里,凭他渊博的汉学知识,劫走了比斯坦因更有价值的文物6000余卷。接踵而来的是日本大谷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
俄国的奥登堡也于1914年至1915年间从藏经洞和其他一些洞窟中盗走7万余件文物资料及壁画。美国的华尔纳1924年到莫高窟后,由于无经卷可窃,便用特制的胶布剥走了第139、141、144、145号洞窟中精美的唐代壁画26方.. 莫高窟的文物精品被斯坦因大量盗走的消息被清政府知道后,命令将剩下的经卷装成两只木桶,封钉坚固,施以彩绘,制成“转经桶”置于佛殿之中,又责成王道士看管,并且还赏给他300两银子作为他看守经卷的补偿。
而这两只“转经桶”今日仍竖在第17号窟中,桶中一无所有。王道士变本加厉地“私卖”,几乎使藏经洞内的古物为之一空。
经过有良心的学者一次次上书呼吁,才迫使清政府下令把所有残存的经卷写本悉数运回北京。然而,起运时清理在数的8600余卷,经沿途大小官员强取豪夺,所剩下的就是现保存在北京图书馆的那四五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