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知怎么写
通知一般分为四部分:
1、标题.
有几种写法;
一是写明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如《某某学校关于'五一'节假日放假的通知》;
二是由事由和文种组成.《严禁学生通宵上网的通知》;
三是只写"通知"二字.
2、发文字号.由机关代字加年号及序号组成.如江应职院发[2006]第2号,赣府发[2006]第25号;
3、主送机关(受文者).即被通知的单位或个人名称.一般写在正文的第一行,顶格.如:各系、各班级;
4、正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缘由部分,简要地写明发出这个通知的原因、目的、依据或意义.如:为了…;有些通知不需要写开头这部分.
第二部分是事项部分,写出通知的内容.可分条列项地写,也可逐项依次地写,无论哪种写法,通知的内容都必须写得条理清楚,明确具体,如果是需要对方办理的,一定要把应当办理的事项和要求写清楚,如果是让对方知道的一定要把告诉的事情写明白.
第三部分是通知的执行要求,陈述执行的具体要求,可与第二部分合起来写.
结尾常用"特此通知"之类习惯用语作结,也有不少通知不用习惯性的结束语作结.
5、落款,写明发文机关的名称和发文日期,一般在右下角.
会议通知写作比较简单,但应包括会议的名称、会议的内容、会议的时间和地点,参加的人员及注意事项等,有的为了引起人们的重视,会写召开会议的缘由(依据)和目的,一般例行会议则不写.
2. 通知如何写
1、标题
通常情况下,三大类通知的标题都由发文机关、事由及文种三部分组成。视具体场合和内容 ,发文机关可以省略,文种亦可变“通知”为“预备通知”、“正式通知”、“紧急通知” 等。在发文通知里要准确使用“批转”、“转发”和“印发”,发布本机关自制规约文书, 对重要的规章应由“颁发”、“发布”等动词提起。除发布的规章应用书名号,其余均不使 用 书名号和标点符号。要具体处理好“关于”引起的介词结构和文种表述,杜绝重复出现“关 于”和“的通知”字样。
2、主送机关
视通知内容,有些应具体写明受文单位名称,有些属普发性的则应写上规范化的统称。虽不 属普发公文,但主送机关较多的,也可用相应的规范化统称。
3、正文
一般起草时要先交待发文的原因、意图或目的,然后写清通知的具体事情、办理要求、注意 事项及时限等。
正文的表述除篇幅简短者多数通知用条款格式,即分条分款将内容按一定逻辑标准排序,做 到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由于通知种类较多,各体正文写法、篇幅长短等差异较大,恕不一一。
4、落款
正文结束后在右下方署名署时并盖公章。
3. 说明文怎么写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雷秀清8
二、写作指导这次作文,要求我们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可以选择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学写说明性文章注意事项:1、习作之前,尽可能多的了解你所介绍的物品。(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访问有经验的人、阅读说明书、查网络资料等方式)2、从哪些方面去介绍?外观(样子)特点(与众不同的地方)作用3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4按一定的顺序,首尾连贯。习作内容水果蔬菜习作重点形状、颜色、味道、种类、产地、产量、营养价值形状、特点、构造、用途、使用中注意的事项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引用、假设……电器学习用品等西瓜我喜欢的水果很多,就像天上的繁星眨巴着双眼,如果你问我最喜欢哪种水果,我便会笑眯眯地回答:“当然是夏天的可口„菜‟——西瓜喽!”西瓜的生长地有许多,比如:富阳、新登、桐庐……我们的家乡——富阳那儿可是盛产西瓜的好地方,土壤肥沃、水如镜子。“卖西瓜喽!”大街上,许多商贩都捧着自己的西瓜在叫卖,西瓜是家家户户不可缺的水果。圆个儿的西瓜上长着一个柄,好像刚出生的胖娃娃,用眼睛傻傻的看着你,然后对着你微笑,那傻样,使你哭笑不得,小脑袋,不是大脑袋上“绣刻”了许多花纹,西瓜由绿、黑衣袍装饰着,你看它是不是像赶流行的少女呀!我忍不住诱惑用自己仅剩下的钱买了一个西瓜,用一把刀“叭哒”一声,清脆的响声,汁水溅了出来,溅到了脸上
4. 怎么写 我的知行观 急用
读史悟世:我的一点知行观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中出现较早、贯穿于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什么是知呢?从字面来讲,知是有知识、认识的意思;但从深层次上讲,知不仅是知识的问题,而且是良知的问题,即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行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行动和践履。
如何知?《论语·为政》说得明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己。儒家也认为,知的方法有许多种,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先天就知道的人是没有的。知的好处很多,《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在知的过程中,有个方法的问题。宋代苏洵在其《心术》中有“知节而不劳”之说,其意思是认识到事物的节制,就不会穷尽或困窘。《大戴礼记》中有“知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备”一句,其意思是认识事物必须认识到利及不利一面。《庄子·养生主》说:“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认识到有认识不到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知。
知后怎么办?当然要行,这事实就涉及到和与行的关系。在传统的儒家知行观中,知是人的心知的统称,主要指道德知觉;行是人的行为的统称,主要指道德实践。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关于知与行的关系,我国古代就有诸多论述,集中起来有三种:一是知行相依论。宋代朱熹在其《朱子语责》指出:知行常相依,如月无是不得,足无目不见。“清代王之明确指出:由知而知所行,由行而行则知之。二是知行先后有催催生论。一种是知易行难。如《玉·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另一种是知难行易,如孙中山说过“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三是知行合一观。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只是一个工夫”。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又是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归宿;而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对实践产生重大影响。教育家陶行知很清楚地指出:知来源于行而又指导行。这句话中的后一个“行”,是指有理论指导的“行”,是达到更高境界的“行”。知行并举的概念,最早见之于《国语》和《左传》。《国语?周语(上)》记载,邵公谏厉王时,曾说过“夫民虑之十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的话。在《左传?昭公十年》中,也曾提出过“行知之实难,将在行之。”
那么如何行呢?首先行要谨慎。在《列子·说府篇》说:慎尔行,保有随之,其意思是,要谨慎你的行为,因为会有相应的回报相随。其次是行要果断。在《汉玉·淮南乐王传》有句话说得明白:行之若疑,祸如发夫。其意思是说,若做事犹犹豫豫,祸患就会像射出的箭前那样迅速来到。第三是行要坚持。《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有“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句,其意思勇敢实践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不倦前行的人才有机会到达目的地;勤学善思的人可以在探索和超越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知行关系讲了一大堆,事实上,道理很简单,就是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或者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思者常达,关键还得是实践。
5. 行书同怎么写
行书技法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 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我们分两个方面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
而 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 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
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如下页。
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
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 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 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 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 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 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如: 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 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
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 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 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
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 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 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 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 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 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
如 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 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 法。
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行书字书写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 如: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 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 态。
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 使之方如: 扁如: 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 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
而行书则随笔顺势 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如: 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 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
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 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 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 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
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 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 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 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如: 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 见不鲜的。
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 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运腕得宜:“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今天看来,有人以为前人这个论 断未免偏颇。其他如章法、墨法之类固然也很重要。
但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 术,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毕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 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 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
谈到用笔,不能不提到运腕,二者是不可分。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 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
前面提到笔的运动可以组合出秀美、雄强、古朴、稚拙等不同风格的作 品,那么用笔的关键是什么呢?当然,是大脑,但大脑的设想是靠指、腕、臂的合理配合来完成的,指过于细弱,精巧处或许尚可,总体上却力不从心。 谁也不能运指写出盈尺大字来。
臂又过于粗大,写榜书或许差强人意,然要 精到完美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只有腕居中承启,能兼领二者的功能。
尤其是 行书的灵动精妙处,有时全凭腕的运动来完成。 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 转变幻。
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举例来说:写百字时百笔落纸后腕须往左 倾推笔向右,至横的末端即刻腕须转向右摆,提笔带过再向怀内压至小竖折 处提锋向右上,使转带下向内提笔作点收,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腕的左右推 移转动,如果光靠臂来运动则显然难以准确地使笔恰到好处地写出轻重变幻 的线条,一些灵巧之处更难准确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