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字在古文里有多少种意思,分别写出来
◎之 zhī
〈动〉 (1) (会意.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 zhī 〈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 zhī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 zhī 〈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2. 如何用古文写作文
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将唐代的游记推向高峰,被称为山水文章之祖.其时因提倡新政失败,坐王叔文党而获罪被贬谪至永州的柳宗元,亲友皆与之断讯,彷佛被世界遗弃,这个敏锐的文人看到永州这偏僻之处亦被世界遗忘了的山水,不禁感同身受,遂兴发亲切感,山水成了他投射心情的对象.一日,至小丘西小石潭,看到潭水清冽,不免心乐之,看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但看著看著,又勾起他寂寥的情绪,最后怅然而去.《小石潭记》写著:「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一小段看似轻描淡写的文字,却是几经折腾的人生经验,凝结而成最精简也最有力道的字句.孩子们读古文,在年少时未必能领悟其中心思,但行过悠悠人生路,再次重逢,便成为心情及际遇的最佳注脚,叹赏之外更有无限温暖,古文字句就这么准确地抚慰了一个寂寥惆怅难言的生命.这正是古文的魅力.。
3. 文言文怎么写
曾经在某贴吧上面,看见各种文言文文章,其中固然有精巧之作,但也有一些是披着文言文外衣的生硬拼凑。
所以千万不要为了文言文去写文章。文以载道,文以载道,文以载道。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学习这种事情,如果自己偷懒,问一百遍怎么写也还是无用。
1、简单拆分一下文言文的知识架构:词法 —— 基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法 —— 被动句、省略句、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文法 —— 文以载道、歌赋、骈文 。
意法 —— 常见典故、文学常识、历史常识、多角度分析问题 。
只要自己扎扎实实把这些慢慢落实,不要为了用文言文而去写古文,当遇到合适的题目或思路(历史、策论、人文、风景。)
自然而然可以做到写出一篇文言文。 2、落实 ·基础实词虚词翻看、大量古文阅读落实 ·一篇古文看三遍。
·词法句法总结 ·好文章的背诵 ·文化类书籍阅读 + 笔头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