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句话出自1929年6月6日陶行知先生为新安小学的对联题词,陶先生亲自兼任名誉校长,写了一幅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意思是老师要热情、富有爱心,做事不求回报 ,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这是教育名言,尤指老师把爱撒向学生,而不带有任何功利心。
表达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态度,也是他的办学理念,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扩展资料:
陶行知主要贡献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
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行知
2. 阳光下,我静捧一本书,作文怎么写啊
在阳光下阅读
阅读是我们的心灵之旅。我最喜欢的,是在阳光下阅读。
周末和节假日,我不喜欢去打扑克麻将,也不喜欢去外面钓鱼。固然,钓鱼是不错的休闲方式,但我觉得那更适合中老年人。对于我来说,最惬意地莫过于坐在阳光下看看书。
秋冬时节,天气晴好,太阳一出来就照在了位于四层楼的我家阳台上。我便挪张沙发或搬个凳子来到阳台,再随手取本杂志,在那静静地坐上大半天。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舒适宜人,我的目光在书页间来回,一切都那么宁静,似乎阳光让所有的喧嚣都沉淀于时光的背影处。此时,书本因为增添了阳光的气息,显得尤其温馨;阳光因为有了书本的烘托,显得更加舒适。在它们的完美结合中,温暖的阳光偕同我手上的书本,从我的肢体直入我的内心。我就这样装着满身满心的阳光,在时光里放松。
我常看的那些书本,不管是名家大作,还是凡人小品,都有许多精美的篇章让我沉思、感叹、佩服。我会同小说中的主人公一起欢乐,我会同未曾抹面的作者一起探究。我在一张张书页里读历史、读现实、读人生。那些精彩的历史演绎,各地的现实故事,异乡的风土人情,感人的情感经历,隽永的人生感悟,让停留在我身上的时光有了厚度与质地。它们让我远离世尘的纷繁杂乱,清除身心的郁闷纠结。可以说,这样纸上的旅行拓展了我的视野,纯净了我的身心,让我的思考变得更有宽度,让我的行走变得更为轻盈。而且,这样的阅读,因为有了阳光的相随相伴,比夜深人静时少了一份孤单,多了一份充实。
我很少将一本书一口气从头到尾一次性地看完,那样囫囵吞枣的阅读方式不是我的习惯。我总是喜欢慢慢品尝,将它逐渐融化进自己的心灵。书在手中,就像面对一盘精美的菜肴一样,细细品味才能更好地察觉它的色香味。当然,坐在阳台上,因了阳光的可爱、舒适,我难免会时常打盹或分神。有时,看看坐在我身边做作业的女儿,间或为她解答几个题目。有时,目光向外游移。抬头仰望,是秋天的天空,高远、开阔,整个儿是瓦蓝瓦蓝的,蓝得没有一丝杂质,柔和而纯净。在蓝天的怀抱里,白云自由自在地飘着,这儿一缕,那儿一朵,它们是那么的白,白得一尘不染,明媚无边;平视前方,透过高高低低的房屋间隔,可以看到百米之外的赣江。江水在阳光下缓缓而流,随同彼岸那些连绵起伏的群山,直奔向朦胧的远方。
据说,以前有些文人读书喜欢寄情于庭院或山水,有菊香、熏香、茶香相伴,有清风、明月相随,有佳人相依。这样美妙的阅读,实在是一场雅致得近乎奢侈的旅行。我不需要这样多的条件和讲究,我更习惯的是简单的生活。就如我现在所用的手机,还是六年前买的,没有彩屏,不能摄像,我只需要它能接打电话、收发信息就够了。同样,对于阅读,有了阳光相伴,便是我最大的欣喜了。古人云,宁静致远。的确,简单胜于繁复,朴实胜于技巧。就如《诗经》里的那些歌唱,简单的句子,简单的心思,却韵义丰富,传唱两千多年。
如果是和古人悬梁刺股般的苦读相比,那我更是相形见绌了。我在阳台上坐上一天,常常是一本杂志也没看完。收获也许微小,但我却觉得快乐,而且这快乐是那样的稳妥。就像钓胜于鱼,我觉得,读胜于书。书是永远也看不完的,但美好的阅读过程与方式,却能改变我们的心情,让我们的心态变得更为积极、自信、有枝可依。那些阳光,不仅暖和了我的身心,而且抚平了我内心的烦躁。它能温暖我们的记忆、愉悦我们的期待。
步履有限而世界无限。在阳光下阅读,读胜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