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羲写的诗
王羲之写的诗(较少,比较有名的是文言文《兰亭序》):
答许询诗 其一
(魏晋·王羲之)
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
清泠涧下濑,历落松竹松。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朝代:魏晋
作者: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 王羲写字的秘诀是什么
王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少年时才智并不出众。但他自从七岁从卫夫人习书法起,便能坚持勤学苦练。相传他每天练习书法,即便在休息的时候,也在揣摩字体的结构、间架和气势,一边手随心想,在衣襟上勾勾划划,时间一久,把衣襟都划破了。王羲之常在家中的一个水池边习字,从池里取水研墨、洗笔和刷砚。长年累月下来,竟使一池清水为之变黑。在今王羲之故宅仍有“墨池”遗迹,“临池”也成为习字的一个代称。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眼界的开阔,王羲之不再满足于一碑—帖的借鉴和一二位师长的指导,他要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详察古今,遍采众长的基础上,王羲之改变了晋代以前平板匀整的篆、隶书法,创造了飘逸潇洒的行书,骨力刚健的楷书、神采飞扬的草书这三种具有个人风格的字体。王羲之还以自己勤学苦练终成大器的亲身体会教导同样爱好书法艺术的儿子王献之。相传,王献之开始临摹父亲的书法时,便问父亲可有什么秘诀。而王羲之却指着院子里的十八只水缸对他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当你把这十八缸水写完时,自然就知道秘诀在哪里了。王献之遵父训天天从缸里取水磨墨习字,几年下来,这十八缸水果真被他用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献之的书法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最终创造出结构微妙、字体秀丽的“今草”,也成为一代大家,与乃父齐名,并称“二王”,又称“小圣”。
3. 王羲写字的秘诀是什么
王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少年时才智并不出众。
但他自从七岁从卫夫人习书法起,便能坚持勤学苦练。相传他每天练习书法,即便在休息的时候,也在揣摩字体的结构、间架和气势,一边手随心想,在衣襟上勾勾划划,时间一久,把衣襟都划破了。
王羲之常在家中的一个水池边习字,从池里取水研墨、洗笔和刷砚。长年累月下来,竟使一池清水为之变黑。
在今王羲之故宅仍有“墨池”遗迹,“临池”也成为习字的一个代称。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眼界的开阔,王羲之不再满足于一碑—帖的借鉴和一二位师长的指导,他要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详察古今,遍采众长的基础上,王羲之改变了晋代以前平板匀整的篆、隶书法,创造了飘逸潇洒的行书,骨力刚健的楷书、神采飞扬的草书这三种具有个人风格的字体。王羲之还以自己勤学苦练终成大器的亲身体会教导同样爱好书法艺术的儿子王献之。
相传,王献之开始临摹父亲的书法时,便问父亲可有什么秘诀。而王羲之却指着院子里的十八只水缸对他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当你把这十八缸水写完时,自然就知道秘诀在哪里了。
王献之遵父训天天从缸里取水磨墨习字,几年下来,这十八缸水果真被他用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献之的书法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最终创造出结构微妙、字体秀丽的“今草”,也成为一代大家,与乃父齐名,并称“二王”,又称“小圣”。
4. 王羲之的羲怎么写
汉字笔画:
点、撇、横、横、竖、横、撇、横、竖、撇、点、横、竖折折钩、斜钩、撇、点
一、羲的读音:xī
二、汉字释义:
1. 〔伏~〕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和“女娲”、“神农”并称太古的三皇。
2. 〔~和〕a.“羲氏”、“和氏”,传说中掌天文历法的官吏;b.神话中驾日车的神;c.神话中太阳的母亲;d.中国汉代王莽时所设官名。
3. 姓。
三、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四、部首:羊
五、相关词组:
晨羲、宓羲、沈羲、羲献、皇羲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点、撇、横、横、竖、横、撇、横、竖、撇、点、横、竖折折钩、斜钩、撇、点
二、词语释义:
1、晨羲
见“ 晨曦 ”。
2、宓羲
亦作“ 宓戏氏 ”。即 伏羲氏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宓,通“ 伏 ”。
3、沈羲
传说中的仙人名。
4、羲献
晋 代书法家 王羲之 、王献之 父子二人的并称。
5、皇羲
指 伏羲氏 。
5. 王羲写字——入木三分,这是什么歇后语
晋代书法家王羲(xī)之的字,雄劲不失秀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王羲之曾随皇帝去北郊祭地祭祀,皇帝见写祭文的木板由于久历风霜,已被腐蚀得残破不堪,当即命王羲之重写一块。王羲之大笔一挥,一排排苍劲浑厚的字迹就呈现在木板上,当匠人们拿去刻字时,不禁大吃一惊:“天哪,这笔法真是精湛(zhàn)啊,字痕居然透入木板有三分深,这样的好笔力,只有王羲之才能达到啊!”王羲之自此更加闻名遐迩(ěr)了。
含义原意指书法笔力遒(qiú)劲。后用以形容思想、议论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