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摄影构图说明怎么写
阐述下面一点或几个方面:
一、趣味中心
二、主次呼应
三、前景的利用
四、背景的处理
五、画面的透视规律
六、对称式与非对称式均衡
七、黄金分割点的运用
八、景别的运用
九、拍摄角度
十、线条的组合与排列
十一、明暗影调的配置
十二、巧妙的对比
十三、节奏的变化或韵律
十四、画面的留白
十五、色彩的处理
十六、不同焦距镜头的运用
十七、顺光、侧光、逆光
十八、特殊效果
2. 小学数学里面素的思维构图怎么写
摘要: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首先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数学课堂思维训练,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教学方式学习内容数学思维在数学课堂思维训练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认知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充分利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空间,或先导后放,或先放后导,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主动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内化,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目的。(剩余1650字)。
3. 构图的几种方式
有西洋画,和国画。
他们的构图方式是不同的。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
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
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
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
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皴法:中国画技法之一,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
”。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
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
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详见本书中《西洋画简史》篇)。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
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竟同真物一样。
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铁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
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
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
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
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
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
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
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
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
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
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
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中国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而充分表现其性格。
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中国画不重背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
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故中国画的画纸,留出空白余地甚多。
很长的一条纸,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块石头,就成为一张立幅。西洋画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
人物,其背景为室内或野外。故画面全部填涂,不留空白。
中国画与西洋画这点差别,也是由于写实与传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
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强明。 (五)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中国画在汉代以前,也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画即独立。
一直到今日,山水常为中国画的正格。西洋自希腊时代起,一直以人物为主要题材。
中世纪的宗教画,大都以群众为题材。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等,一幅画中人物不计其数。
直到19世纪,方始有独立的风景画。风景画独立之后,人物画也并不让位,裸体画在今日仍为西洋画的主要题材。
上述五条,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由此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
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4. 构图基础到底是写什么东西
绘画是需要构图的。
构图是一门学问。
不说这门学问如何深,你可以问问大学美术系的朋友,他会告诉你构图书是多么厚一本。
既然是门很深的学问,那么必然有基础课程。
好像我们学语文小学一二三年纪学的应该就是语文基础。
----总之,构图基础应该是说构图的基本内容的。
如三角形构图。如S形构图。如宁上勿下宁左勿右。。。
免费美术咨询论坛上也用到了黑色和红色的对比。
NO.4:明暗诱导、利用由光感折射、光感捕捉、动态光感及明暗差异性的一些共性来衬(运用图一来解释) NO.5:瞬间捕捉、利用眼睛感官的瞬间接受、来捕捉视觉点 NO.6:抓突破点、靠突破图形图象本身的视觉平衡点来达到视觉要求 运用图片素材的本身来寻找设计的突破点,依据图形自身所产生的空间感,光感,等一些突出的地方,来加以利用,从而突出设计的主题。如图 图中的电梯产生了强烈的空间感,稍加修饰一张好的平面作品就问世了。
在如图片的右下角的那张图片所产生的广告和空间感。 NO.7:比例大小、(依据事物本身的比例关系,在等比的关系上追求视觉上的平衡关系、 突破事物本身的等比关系,进而推出自身的视觉重点以求突破)就如一些夸张漫画那样,一个大头小身子的人物形象,一种夸张的歪曲正常比例的方式,在不经意间往往能收来奇效 NO.8:依据欣赏者的接受能力,及平常所说的感情,利用平时生活的一些元素,充分考虑欣赏者对图形的认可能力,以自然美及突破普通接受能力的残酷美来打动欣赏者的情感,以获得人们对图形的记忆。
(这我就不多说了) NO.9:视觉幻象、利用视觉幻象得空间感来突出整体设计的视觉中心。 NO.10: 利用抽象的表现方式在下面的俩副作品中,作者抽象的运用的色块来代表海水及陆地,运用色彩的对比突出主题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娱乐性,这样的作品容易让人有好感,而且比较不容易忘记。
视觉平衡元素的作用 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品在拥有其自身的视觉中心(@)和其自身的视觉平衡点,即,(@)现阶段设计师们所说的视觉冲击力、视觉重心也需要视觉平衡元素(一些图形或文字)的点缀,来分散一些视觉的注意力,消除视觉上的疲劳感,以便让观众能在更大的限度上欣赏整个图形,获取对该作品更多的了解、进而存入于记忆中。对作品做出评价。
创造视觉平衡的几种方式 NO.1:色彩调节 (利用色彩的对比度和饱和度来调节,分散,视觉中心对视觉的冲击力) NO.2:元素 (利用增加、删减画面中得辅助图形来诱导视觉的部分注意力) NO.3:背景的运用 (从整体图案上考虑,利用背景图片得原有条件,透过一些技巧,适当的留下可以分散视觉的部分) NO.4:利用明暗度 (利用光的明暗度强烈的对比反差,光的折射,光的延伸性来控制视觉的分散程度) NO.5:利用视觉幻象(运用视觉幻象营造出的视觉空间、视觉误差) NO.6:视觉突破 (运用对整体设计上小程度的破坏来达到视觉分散的效果) (网摘) --------------------------- 影像造型的视觉效应 就造型而言,影像即为图形或图式的外轮廓形象。在图形符号的创造过程中,影像与图形造型是相关联的,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是个体还是群体的图形,对影像的感知和图形的描绘都具有视觉可感性。
视觉艺术中的影像,在视觉传达方面就具有了视觉心理效应、视觉审美效应和主题传达效应。 一、视觉心理效应 在图形设计的创建中,影像造型的视觉心理效应主要表现在图形的秩序化、简洁化和陌生化等方面。
魏特海默认为 :“一个乐音或一条直线只是一支曲子或图形中的一部分,部分的总和不等于曲子或图形的整体,只有曲子或图形的整体特征才决定单个乐音或直线的作用,这种赋予整体特征的东西就是形和质,它才使人听懂曲子或认清图形。” ①魏特海默从整体论出发对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作出分析,我们看到了“整体”的意义所在。
事实上,图形的设计就是遵循整体性原则进行的,只有在造型的整体和谐中才使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