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游学夏令营总结400字怎么写
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假期就要结束了,这个暑假我可过得丰富多彩,经历的事情多得不胜枚举。不过,让我最难忘、最快乐的还得数一个礼拜的游学夏令营了。
使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夏令营的第二天,领队老师带我们玩的“寻宝游戏”。当我们询问老师“宝物”是什么的时候,老师回答:“宝物是一根根粗度为1.0的签字笔芯”,我顿时笑喷了。不过不要紧,关键要享受寻宝的过程。游戏开始后,我像美猴王一样上蹿下跳,带着火眼金睛来回搜索,又发挥出猎狗般的嗅觉,探寻战利品。哈!哈!那是什么?我推开广场上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下面压了两根笔芯。我士气大增,接着冲向两个被三面墙包围的小房子,眼尖的我不费吹灰之力又发现了两根,迅速将其收入囊中。最后,在好心老师的提示下,我又发现了几根。游戏结束,晒晒我们的战果,我找到的“宝物”数量比好多小朋友都多,从这个很简单的游戏中,我收获了快乐,也明白了,做事情要仔细、要有耐心。
还有一件事是:扎染T恤衫。老师发给每人一件白色T恤,几个皮筋。先让我们把衣服放冷染剂中浸泡5分钟,拎起来后拧到不滴水,接着在衣服上捏起一个个花朵形状用皮筋扎住,然后就可以用染色剂了,自己喜欢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喜欢怎么染就怎么染,每个人的衣服都不一样,都是艺术品,我比较喜欢清爽的,用了草绿色染面,枚红色染底边,瞧,我的第一件纯手工作品也不错吧。这个活动让我很有兴趣,它让我尝试了一个新事物,也让我掌握了一门新技能。
这次的游学夏令营让我看到了更多的事物、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得到了更多的欢乐、交到了更多的朋友!
2. 作文300字我的国学之旅旅怎么写
2008年7月5日,当晚霞消褪、暮色四合之时,风尘沾衣的UIC师生二十五人与台湾及各地的教授、老师和学员们会聚于济南,这是一个难忘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十天行程里,我们一行三十九人走览了济南、章丘、聊城、泰安、曲阜、邹城以及枣庄,先后游历了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泰山、三孔(孔府、孔林、孔庙)、周公庙、孟庙、荀子墓、微子墓、张良墓、微山湖、灵岩寺等众多名胜。跟随名师一路行来,我们观景、闻道、瞻仰先贤、体悟历史与文化。
在齐鲁大地上留下我们的足迹,而在我们心中留下问学与求真的种子。7月6日一早,在山东大学科技馆会议厅举行了隆重的国学营开营仪式。
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和文史哲研究院的教授们出席并作专题演讲。开营仪式由文史哲研究院书记巴金文教授主持,龚鹏程教授首先阐明了这次国学营的精神与宗旨,即发扬书院精神、研习儒家文化、师友相亲、教学相长。
周志文教授通过追忆他在台湾大学的生活与师友,表达了身为一位老师的光荣与责任--面向学生。随后文史哲研究院的李平生教授、张富祥教授、杜泽逊教授、郑杰文教授、曹峰教授等向我们介绍了山东的历史文化渊源、文献典籍整理和学术考古等研究事业的发展,许多著名文物诸如《孙子兵法》竹简等皆是出土於此。
开营仪式结束后,山东大学特意安排我们参观图书馆古籍部,在它顶楼那个堆满了书显得略微拥挤的房间里,许多同学为自己见到的众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午,我们首先游览了著名景点大明湖。
龚教授说游览此处,当手捧一卷《老残游记》,边走边读。此亦可见唯有将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领略书中的韵味,使知识变得鲜活。
另一处的趵突泉虽水位早已不复当初,但名声在外,亦是游人甚多,周教授再次与去年国学营一样客气地纠正了导游讲解中的错误,所谓"漱玉"一词,并非指漱刷玉一样的牙齿,而是出自《世说新语》中"枕流漱石"的典故,玉者亦石也,以其漱口,为高洁的象徵。聊城论学、风雨泰山7月7日清晨,我们驱车前往章丘,参访一代词人李清照的故居。
从词人故居出来,我们一路前往聊城。聊城大学校长宋益乔教授在东湖宾馆设晚宴欢迎国学营。
次日上午,聊城大学文学院举办气氛热烈的研讨会。会上龚教授认为,目前国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外从一味学习外语到逐步开展对外汉语课程;对内开设大讲堂、恢复书院讲学;媒体方面相当成功的《百家讲坛》以及民间的许多诗会等活动,都充分体现出国学的重要性,而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同样蕴含于国学之中。
周教授机智幽默地通过他与龚教授的友情,谈到求学过程中的同道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学问需要相互的印证与砥砺。另外,深知生活美学的周教授还说,"没有美学,道德便是戒律;也许有了的话,道德便是生活。
"研讨会上,聊城大学学生代表与UIC的学员们也进行了知识的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励。在聊城,我们还参访了大运河、山陕会馆、傅斯年纪念馆、光岳楼等文物古迹。
7月8日下午,我们更来到了"才高八斗"的曹植之墓。龚教授又说到了许多关於曹植的典故,其一就是据传曹植"鱼山闻梵"是中国梵呗的开始。
7月8日晚我们抵达泰安,夜宿泰山脚下。9日清晨开始登泰山之旅。
刚上山时便已细雨飘飘,而在这烟雨轻风之中,龚教授和周教授随兴所致便即兴开讲,其学问之渊博,风度之洒脱,令人钦慕。学员们也是兴致盎然,相互讨论非常热烈。
甫至山顶,雨势大作,天地间风雷隐隐,水雾直扑人面,更衬东岳之雄。下山后,虽人人都已疲倦不堪,但大家却仍然为这一天别样的泰山之旅而感到快慰。
这正是一种"游学"的魅力吧。 7月9日下午,从泰山下来,参观完岱庙后,我们驱车前往曲阜。
10日晨,我们来到孔陵。陵内古木成荫,朝日清辉透过枝叶斑驳地投影于这条古径之上,两旁草色青青。
孔子墓前,龚教授与周教授提议一起祭拜至圣先师。周教授极其虔诚地举酒三鞠躬为礼,我们也十分肃穆地跟著鞠躬。
直到祭礼完毕,才发现周教授已是热泪盈眶。他哽咽著说:"我现在十分激动,我终於来到了这里,来到了这位伟大的人墓前,非常感谢各位与我一起,谢谢。
"泪横眼角,鸟鸣林间,此情此景,为周教授的言行所震撼,我们才真正明白为什麽这里被称作圣地,为什麽这里是中国学者与文人的心灵故乡。这样一种文化感情,有一种直达人心的力量。
故当年司马迁在此地的"徘徊不忍去"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随后,我们前往孔子书院,在那里举行了第三次研习活动。
孔子书院院长李敏生教授专程从北京赶回主持研讨。孔子研究院院长孔祥林等教授出席。
龚教授先让他的随团弟子抚琴一曲,乃如曾皙当年鼓瑟一般。然后周教授开始讲授孔子生平和他的主要理想与精神。
他说孔子一生虽四处游说诸侯,但他最高的理想是对学问的追求,如他"十五而有志於学",一生"学而不厌";孔子与他弟子的关系同样非常和谐,弟子跟随他一同游学,直至他死仍在其墓旁结庐守孝。这样的师生关系,是古代中国最有特色与美丽的关系。
孔庙是"三孔"的最后一处,这里最著名的有先师手植桧与杏坛。尤其杏坛具有重。
3. 阆中古城 游学感悟20字
我国素有“南丽江、北平遥、东就县、西阆中”的说法,可见阆中历史文化名镇的地位。三国猛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镇内至今屹立着纪念他的庙堂,精美绝伦的滕王阁可媲美一代才子王勃笔下歌咏的江西名楼。此外阆中自然风光宜人,四面群山环抱,嘉陵江绕城三方,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誉,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佳句,陆游曾赞叹道:“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灿若星辰的文化遗迹,成就了阆中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
阆中的特点可用“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渝川灵性巴风”来概括,这座古老的城池因为历史悠久,得到了丰厚的馈赠,不但孕育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还完好地保留了宋、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期的民居及文化古迹。古城迄今已有3000年历史了,1.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着90条古街古巷、数十座楼阁祠寺以及无数座融京味、江南韵、巴蜀风于一体的特色院落,整座古城就是一座云集了大量古建筑的博物馆。
古域的入口矗立着一座状元坊牌坊,它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阆中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闻名遐迩的状元之乡,实行科举以来,整个四川省涌现出了15名状元、而阆中这个小城就占了4个名额。状元坊是为了纪念阆中高中的状元而建的,屹立于学道街与状元街的交汇处,因民国时遭到拆毁,现在的状元坊是重新建造的,它气势宏伟,高度超过20米,两侧的横梁上书有四位状元的名字,游人至此莫不驻足观赏,有的还拿出相机合影留念。
古城西街建有张桓侯祠,也就是张飞庙,是当地人为了纪念一代骁勇善战的三国虎将张飞而建。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由山门、敌万楼、牌坊、大殿、后殿、墓亭、张飞墓和墓后园林组成,占地面积为六千六百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山门为悬山式屋顶,大门檐下悬有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汉桓侯祠”的匾额,门前有一座庄严威武的石狮。穿过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构造精巧的敌万楼,檐下高悬着书有“灵庥舄奕”、“万夫莫敌”、“虎臣良牧”等字样的巨匾,是对张飞这个历史人物的中肯评价,据《三国志》记载,张飞“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是一员骁勇善战的虎将。
穿过敌万楼,气势宏伟的大殿赫然出现在眼前,踏道两旁和明阶前的石栏雕琢着花卉、动物等精美的图案,装饰十分典雅。端坐于大殿神龛之内的张飞塑像手持玉笏,豹眼环睁,蚕眉直竖,显得威风凛凛
4. 老师给我的题目是《浅淡学习的苦与乐》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去写好这篇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招聘市场上可谓是人才“挤挤”,可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于是学生们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而艰苦奋斗着。可是面对这种情况,有人高呼“快乐学习”。对此,我的观点是:学习,苦并快乐着。
从凿壁偷光到头悬梁、锥刺股;从范进的喜极而疯到孔乙己的悲剧;从孙山屡屡落榜到孔子四处游学……种种事例无一不表明了苦学的形象,或成功,或失败。诚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宝剑锋从磨劢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等这些告诫人们要学会吃苦的名言的克有其真理所在。稚嫩的芽儿只有在拼尽全身力气突破种皮,历经风雨打后,才后绽放绚丽夺目的鲜花;蚕蛹只有在带着湿漉漉的身体破壳而出后,才能幻化成翩翩起舞的彩蝶;幼鹰只有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折翼之痛后,才拥有那翱翔于天空的矫健身姿……同样,年幼无知的我们,只有在刻苦学习之后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光鲜亮丽。
刻苦学习是必要的,但是,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懂得埋头学习已不再是我们的要求。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享受快乐是我们所提倡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我们对学习感兴趣,能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才能喜欢学习、学会学习。反之,如果我们对学习毫无兴趣,感觉学习是一种负担,那么我们就会对学习反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那就更不用说攀登上成功的巅峰,到达理想的彼岸了。
在这里,我所说的读书的“苦”与“乐”并不矛盾,会学习的人,正是真正做到刻苦学习、快乐学习、苦中作乐的智者。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倡导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在这种课堂上,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探究,个人的想法与情感得到充分地表达;他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唱歌、跳舞,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艺;他们还可以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如此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但是,他们也不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认真领会老师的思想,潜心研究学习方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二十一世纪的莘莘学子,正是把学习的真谛体悟得彻彻底底,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习,苦并快乐着,这才是学习的真正内涵及最佳方法.
参考资料:
5. 需要中国古代"游学"的相关资料
<<三国演义>>在我国,《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被广大读者称为“四大名著”,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而古人亦有云:“……读三国胜读水浒传。水浒文字真,虽较胜西游之幻,然无中生有任意起灭,其匠心不难,但终不若三国叙一定之事,无容改易。
而卒能匠心之为难也,且三国人才之盛,写来个个出色,又有高出于吴用公孙胜等万万者。吾谓才子书之目,宜以三国演义为第一。”
<<水浒传>>《水浒传》是作者施耐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北宋农民大起义而写成的一部伟大的小说。小说倾向鲜明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反抗压迫的行动。
概括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从觉醒到反抗的斗争道路。正是这些艺术成就,才使《水浒传》成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记载。
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
《水浒传》是宋江起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
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
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但作品歌颂、美化宋江,鼓吹“忠义”和“替天行道”,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西游记>>《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
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
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
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
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
6. 苦学与乐学 作文 帮忙写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招聘市场上可谓是人才“挤挤”,可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于是学生们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而艰苦奋斗着。
可是面对这种情况,有人高呼“快乐学习”。对此,我的观点是:学习,苦并快乐着。
从凿壁偷光到头悬梁、锥刺股;从范进的喜极而疯到孔乙己的悲剧;从孙山屡屡落榜到孔子四处游学……种种事例无一不表明了苦学的形象,或成功,或失败。诚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宝剑锋从磨劢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等等这些告诫人们要学会吃苦的名言的克有其真理所在。稚嫩的芽儿只有在拼尽全身力气突破种皮,历经风雨打后,才后绽放绚丽夺目的鲜花;蚕蛹只有在带着湿漉漉的身体破壳而出后,才能幻化成翩翩起舞的彩蝶;幼鹰只有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折翼之痛后,才拥有那翱翔于天空的矫健身姿……同样,年幼无知的我们,只有在刻苦学习之后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光鲜亮丽。
刻苦学习是必要的,但是,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懂得埋头学习已不再是我们的要求。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享受快乐是我们所提倡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我们对学习感兴趣,能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才能喜欢学习、学会学习。反之,如果我们对学习毫无兴趣,感觉学习是一种负担,那么我们就会对学习反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那就更不用说攀登上成功的巅峰,到达理想的彼岸了。
在这里,我所说的读书的“苦”与“乐”并不矛盾,会学习的人,正是真正做到刻苦学习、快乐学习、苦中作乐的智者。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倡导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气氛。
在这种课堂上,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探究,个人的想法与情感得到充分地表达;他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唱歌、跳舞,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艺;他们还可以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如此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但是,他们也不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认真领会老师的思想,潜心研究学习方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二十一世纪的莘莘学子,正是把学习的真谛体悟得彻彻底底,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习,苦并快乐着,这才是学习的真正内涵及最佳方法.。
7. 如何写诗歌赏析,自己慢慢看
如何写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一),解题入格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解题入格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绿肥红瘦".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二),答题程式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8. 愿历经千帆 归来仍少年什么意思
意思是:还没有装备好兵器,就已经要踏上江湖了(可以引申为生活或者是战场)。但愿经历万千世事,还依然能保持少年时的那一份初心。
“愿历经千帆,归来仍少年”的出处及含义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诗里至少被近代、现代人引用了两处,一个是“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还有一句就是诗的最后,“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拓展资料:
这首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
“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
“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9. 明代诗人张弼写的渡江的诗句赏析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译文:
徘徊在长江岸边,几番求渡却不得;江上风雨烟波一如旧时模样,而我这渡客却又添了新的愁绪。
夕阳易逝,岁月催人老,两岸的巍巍青山冷眼看着我一路向北,它自岿然不动也无所谓人世的岁月无情。
一个人在漫漫旅途中,难以承受对故乡的思念,我那经历了一路颠沛而破旧不堪的裘衣,似乎还沾染着京都的风尘。
旧日里一起游学论道的相投之人如今四散分离,都不止漂泊何处了,只剩我孤身一人对着沙鸥吟诗发愣,伤感着离别与孤寂。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第(2)问: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4)分清修辞,明辨技巧。(怎样写的?)(鉴赏——体悟佳妙)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修辞格:对偶、排比、反复、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互文、叠词。
表达技巧:赋、比、兴,渲染与烘托,对比与衬托,联想与想象,象征与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化抽象为具体,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景等。炼字也常常作为鉴赏的考查点。
在一首诗中,“表达技巧”的使用显得最丰富、最灵活;对于一首诗的理解,“表达技巧”常常最关键、最重要;高考中,“表达技巧”的考查“设点”最多、“考频”最高。考生如果对这些表达技巧不熟悉、不了解,就会出现答题障碍,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更谈不到上升到理论层面去鉴赏了。
所以只有明辨表达技巧才能体悟诗歌的佳妙,明辨表达技巧是能够进入鉴赏层面去欣赏古诗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