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书怎么写
首先 写行书一定要有比较好的正书基础 熟悉笔性 当你对结构 笔画 空白 造型都可以很好的掌握 之后 就有了条件了 练行书时 首先是临帖 不要写 先看 把一个字看透 就从上面说的那几个方面看 看好了 就丢开字帖 一气合成 注意 这里就关系的写行书最重要的东西了 就是 连贯的气运 每个笔画一定要靠气运联系在一起 一个字才能很好的成为一个整体 不要停 不要填 还有就是 笔触一定要”跳起来” 行书字才显的活 不然回很死板 可以从两个对称的点开始练 用弹跳的笔触练 找到感觉后 开始写 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空白(重中之重) 气运 这两点做好了 其他的东西比如如何造型 笔画的连接 都是比较灵活的 可以自己设计 单但毕竟写出来的一定还是字啊 不过练习时可以当作画来'画” 主要是练习笔画之间的关系。
2. 怎么写好行书
学习行书要注意把握几个要点: 一是要摆脱楷书的法则;练习楷书时,我给大家讲的是起笔藏锋,转折处要有提按的变化,钩的笔画要先顿笔,在挑出等等,这些要领在写行书是要尽量摆脱和忘记。
打个比方,如果把楷书比作武术套路的话,那么行书就是散打,不能每一招一式都从头开始,讲究的是流畅。硬笔行书主张书写流畅,字形大致上合乎规范,这就是好的行书。
二是要认真的临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在临摹时,要给自己找一本好的字帖,赵孟頫的胆巴碑就是很好的字帖,可以练毛笔字,也可以缩小复印了练硬笔书法,硬笔书法家卢中南、丁永康、吴玉生等人的字帖都可以临写。
练习毛笔字的同时练习硬笔字,对学习书法的好处是非常大的,可以互补。毛笔字是精雕细刻,硬笔字是反复琢磨,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非常有益于加强对书法学习的理解。
三是要读帖 练习书法的途径不外乎临帖和读帖两种方法,而练习行书,读帖特别重要。我们起点书画班牌匾的书写者田惠君,是我的好朋友,爱好和我差不多。
他练字的方法就是读帖,很少临帖,写起字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本来是写隶书的,但是行书也非常优秀。
学书法有从楷书入手的,也有从隶书入手的,写隶书的人容易犯得的毛病就是行书常常写不好,而田先生的行书,却是功力深厚,一派大家风范。据他自己讲,他的方法就是读帖。
四是要勤于练习 练习行书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适应的阶段,在写不好的时候觉得没面子,没关系,可以在笔记本上练习,也可以在写日记的时候,练习用行书写给自己看。熟能生巧,从一个字到一段字,从几个字、一行字到一篇字,逐渐掌握行书的规律,慢慢也就形成了属于你自己的行书风格。
要善于从多方面吸取营养,名人题字,商家牌匾,学校老师甚至是同学之间,只要你认真观察,都可以找到别人写的好字,学会了,就成了你的字。
3. 行书的为字怎么写
行书的“为”字写法如下:
行书中,“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为:[ wéi ] [ wèi ]
基本解释
为[wéi]
1. 做,行,做事 :~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 :以~。认~。习以~常。
3. 变成 :成~。
4. 是 :十两~一斤。
为[wèi]
1. 替,给 :~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 :~了。~何。
3. 对,向 :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解释“为”为“母猴” ,实际是根据已经讹变和最初字形很不一样的小篆妄自揣测而猜错的。
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为”字从手从象,是个明显的象形字,象人牵着象,表示人牵象、役使象劳动的意思。
4. 行书的要点是什么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 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我们分两个方面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 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 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 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 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 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 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 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 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 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 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 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 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 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 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 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 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 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 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 态.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 使之方.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 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书则随笔顺势 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注意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 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 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 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 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 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 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 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 见不鲜的.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 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运腕得宜:“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今天看来,有人以为前人这个论 断未免偏颇.其他如章法、墨法之类固然也很重要.但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 术,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毕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 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 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 谈到用笔,不能不提到运腕,二者是不可分.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 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 前面提到笔的运动可以组合出秀美、雄强、古朴、稚拙等不同风格的作 品,那么用笔的关键是什么呢?当然,是大脑,但大脑的设想是靠指、腕、臂的合理配合来完成的,指过于细弱,精巧处或许尚可,总体上却力不从心. 谁也不能运指写出盈尺大字来.臂又过于粗大,写榜书或许差强人意,然要 精到完美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只有腕居中承启,能兼领二者的功能.尤其是 行书的灵动精妙处,有时全凭腕的运动来完成. 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 转变幻.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举例来说:写百字时百笔落纸后腕须往左 倾推笔向右,至横的末端即刻腕须转向右摆,提笔带过再向怀内压至小竖折 处提锋向右上,使转带下向内提笔作点收,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腕的左右推 移转动,如果光靠臂来运动则显然难以准确地使笔恰到好处地写出轻重变幻 的线条,一些灵巧之处更难准确地表现出来,写半尺以内的字则显得费力不 讨好了.当然如果写檗窠大字,则需臂的协助运动,而控制笔还靠腕来完成. 因此,运腕是行草至关紧要的练习课程.当然,腕与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 不容忽视的. 选帖与临摹方面: 有的朋友练字,喜欢随意挥洒,尽情抒发,这就创作而言是无可厚非的, 但练习字则不应如此.因为书法的练习,应是将前人好的字借鉴过来,掌握 它,使之变成自己的技艺,克服自己的不足,也是钻研任何一门学问应取的 态度.为什么要练呢?肯定是认识到自己有不足。
5. 行书"等"字怎么写呢
一、等的行书:
二、等的释义:
1、等级:同~。优~。
2、种;类:这~事。此~人。
3、用于等级:二~舱。共分三~。
三、等的组词:
等务、散等、等杖、等迹、及等、等情、迭等、等秤、等异、等叙、畔等、伦等、等之、等籍、极等、亡等、全等、等惠、入等、等俦、钧等、等赋、夷等、殊等、等陀、登等、等曹、约等、等守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三、相关组词:
1、等差[děng chā]
等次。
2、减等[jiǎn děng]
减刑,降等。
3、七等[qī děng]
特指公羊家所谓孔子作《春秋》寓褒贬的七个等级,即州、国、氏、人、名、字、子。
4、鸿等[hóng děng]
上等;超等。多指官阶。
5、敌等[dí děng]
对等;平等。
6. 行书怎么写、有什么技巧
你好,我是问问团队的“指尖烟草香”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希望我的答案对您有所帮助,记得采纳哦怎样实现写字与书法分离呢?从一种简单的行书字体入手,能使它成为可能、成为现实。
写字因为是给人阅读而不仅仅是欣赏的,为方便自己,需要流利;为方便别人,需要清楚。楷书乃至隶书清楚而不流利,显然不能成为常用字体;草书流利而难辨认,便利自己,有碍他人;篆书则不易写不易识,如果用于交流则是害人害己。
历来五种字体,只有行书,清楚流利,切乎实用。吕叔湘先生说:“我们写字总是带点行书味道的”。
自古有从楷书练起,先站稳再行走之说,时至今日,即使在书法课堂上,这也不再是不二法门了。书法家多半把练楷书作为一种手段、一个过程,但事实证明,楷书写得好的行书并不必然好。
比方悦,楷书尤其是唐楷着力强调起笔、收笔、折笔,如果用这种动作写行书笔划,就多半出现许多装饰性的笔触,我们把楷书起笔时顿笔出现的“钉头”之类称为“多余小动作”。养成了顿笔习惯,就一定会影响书写速度、影响流畅;所以,如果考虑到自由和抒情,那么,楷书就不能充当基础训练的理想字体了。
应该说,先学楷书有好处,但对学写钢笔字也有不良后果。 作为实用性的写字,我们认为,只要练好一种行书就够用了,没有自己的风格(但书写个性无疑是存在的,而且是无法避免的)又有什么关系呢?练成之后,可以省略些边笔写成行楷,也可以增加些连笔写成行草,足以适应日常各种用途。
即使是单纯的书法创作,钢笔写楷、隶、篆也是吃力不讨好的、钢笔就是钢笔,钢笔就是用来书写流利美观些的手写体的,能写出些艺术味儿当然更好。 行书是实用字体,有一定的自由度,这恰恰又便于学以致用。
从楷书人手,就会造成练字时写楷书,日常书写时写行书,学的用不上,学非所用,学、用脱节,除了对书写有爱好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意味着多花时间、多吃苦头。只有练习行书,才能学以致用,这是3S速成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