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
要把一段话写具体,不论是写人状物,或者是叙事、记活动,先要考虑好几个部分,或者几个方面、几个环节来写,也就是分几层意思来写。
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把事情写得太笼统了,这就为'指导段落写具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分哪几层意思写的思路确定以后,就应根据认真观察的结果,对事物的重点部分进行细致的记叙和描写,表现出事物的特点,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记叙和描写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你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来写。如果离开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尽管写了许多'怎么样',让人读起来不仅不会有生动感人的印象, 反而显得罗嗦、累赘。
在此基础上如何把段落写具体呢,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用数字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大小。
例:'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个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最大的鲸有32万多斤重,最小也有4、5千斤。我国捕获过一头8万多斤重的鲸,有17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十分宽敞。' 这段话一开始拿人们熟悉的象和鲸作比较,接着用'32万多斤'和'4、5千斤'最大、最小的鲸的体重的具体数字,说明鲸的确很大。
再接着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体重、长度、舌头重量等数字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大小。2、用比喻来状物。
不用比喻来描写,很难把事物的形状及其变幻写具体。这里作者注意了几点:一是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不是同一类型的,但两者之间要有相似之处,而且愈像愈好;二是用来比喻的事物大都为人们熟知的。
3、用形容写出事物怎么样。'昨天一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是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
'这段话虽仅60个字,但却真实具体地描述了从清晨到黄昏天气变化情况。究其原因,除了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比喻,主要是形容在发挥作用。
文中的'骤然'写出天气由暖变冷的渐进过程之突然;'凛冽'写出了这风刺骨的寒冷;'呼呼地'写出风势之猛;'整整'强调了风刮的时间之长。如果我们不用上这些起到形容作用的词语,虽然意思一样,但却显得不够具体。
不过,我们在写作中运用形容的时候,要注意符合实际。我们就不能说寒风是'暖洋洋的','轻轻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
'暖洋洋'、'轻轻'一般是用来形容什么样的春风,刮得怎么样的,用来形容寒风显然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了。4、写出事物的外形牲特征。
在我们周围,只要你细心观察,不同的事物有其不同的外型特征,即使是相同的事物,其外形也会有细微的差别。5、写出事物的色彩怎么样。
有的同学由于不留心周围的事物,在他的笔下花总是红的,叶总是绿的,天总是蓝的……其实,事物的色彩是很丰富的,请看下面一段对变化中的火烧云的描述--'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 变化中的火烧云,在不同时间里色彩就不一样: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半紫半灰、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更有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色彩。同样,即使对一种色彩,也有细微的区别。
下面这段话是这样写的--'仔细瞧那浪花,近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一点儿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鲜绿色、翠绿色、墨绿色,同是绿色,但是作者的笔下绿得有变化,绿得不一样。
6、写出事物怎样变化。事物总是变化的,这变化总有个过程。
因此,我们无论是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还是观察物体的变化,动作的变化,事情的变化,或者是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等等,都要注意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是怎么一点一点变化的。7、写出周围环境怎么样。
环境,一般而言指的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真实而具体地写出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有助于表现在特定环境中生活、学习、工作的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
比如课文《詹天佑》在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之后,接着用两个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詹天佑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时的社会环境--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帝国主义先是百般阻挠,进行要挟,接着是轻蔑地嘲笑。同时,还叙述了铁路干线所经之处复杂的地理条件--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社会政治背景的巨大压力和复杂的地理条件,必然会给詹天佑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从侧面烘托了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为民敢担风险的可贵品南。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环境描写时,决不能为了强调环境的恶劣而不切实际地任意夸张和虚构,也不能把环境的描写和从物行为的描写分裂开来,更不能离开文章的主题去进行环境描写。否则,要么使人们对虚假的环境不相信,从而怀疑人物的品质;要么使环境的描写失去意义。
8、写出不。
2. 作文的第一段要怎么写
● 湖水在枯草丛里微微低语,远处不时传来一两只小鸭的扑翅声,使月夜的湖面更显得孤寂和冷清。 ● 数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 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 湖是硬的,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 湖是静的,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 ● 湖上泛着一片青烟似的薄雾,远望微山,只隐约辨出灰色的山影。 ● 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 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 ● 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
春的好词佚名
3. 亲情类作文第一段二段和最后一段该怎么写
有一棵大树为你遮风挡雨;有一棵大树为你遮挡烈日。这是一棵永远的大树,这是一棵无私的大树,这是一棵苍老的大树。而它正是父母,你呢?便是大树下的小树。大家都知道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着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眼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我有一个疼爱我的,而且关心我的好母亲,她会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向我伸出援助的双手。
有一次,我在写作业时,妈妈对我说:“把字写工整,写好看了,在把字写大点,听见了吗?”“听见了。”我很不耐烦的说。于是我就在那写呀写,大约二十分钟后,我写完了。我把作业教到妈妈手里说:“妈,给我签字。”妈妈看后皱着眉头说道:“我的话你没听明白吗?不是叫你把字写规范吗?怎么写成这样?你说怎么办?”“我,我,我下次改行吗?”“不好”妈妈坚定地说。“现在重新写”。我赖在那不肯重写,妈妈很生气,让我把手伸出来,拿起小木棍狠狠的打了我一下,我立刻号啕大哭起来,妈妈竟没有理我,在哭了许久之后,我发现我哭没有对妈妈起到作用,没有办法只好重新写起作业来。一会工夫我就又写完了,胆战心惊地拿到妈妈跟前,让妈妈过目,妈妈那起来仔细地端详,脸上露出微笑,对我说:“你不是不能写好,就是不用心,这样可不行,你看现在写的多漂亮,以后要都写成这样子知道吗?”“哦,我知道了,下次我会改的,请您放心,看我的行动。”我斩钉截铁地说。妈妈拉我坐在她腿上,看着我的手,温柔的说:“还疼吗?”“不疼了。”我说。“下次不要在那样了知道吗?”“恩”。我笑着说。在那时我突然看到妈妈的眼中竟有泪花。
这时,我才深深地体会到“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是甜甜的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妈妈的爱是我无法用手中这只笔述说尽的。母亲给我的实在太多太多。而现在的我却只能在这深情地,大声地,激动地喊一句:“妈妈我爱您!”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用我最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对我的养育之恩,这才是对您最好的回报。
从那一次我挨打中我深深体会到妈妈对我的爱是多么的浓厚。妈妈我爱您!
4. 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
呢?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句子的顺序。
一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一句一句要有个先后顺序,不能颠三倒四。二是要注意过渡。
一段话中层与层之间,一部分内容与另一部分内容之间,要用恰当的词语把它们连接起来,使表达的意思前后连贯。 写连贯一般有下列一些方法:1、以时间先后为序写。
例《瑞雪》中的一段“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部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这段话按时间顺序写景色变化。
先写从中午到下午刮风的情况,后写傍晚下雪时的景象,最后写整个大自然的变化。作者用“霎时间”作过渡,不仅把上下两层意思紧密地衔接起来了,而且写出了大雪中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读一读,练一练(1)读一读下面这些句子。想一想,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排列才能使这段话通顺、连贯。
(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整个大地好像盖上了一条白绒毯。
( )雪停了、小青和小刚拿着扫帚去扫雪。( )雪花像鹅毛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 )北风吹,雪化飘。( )慢慢地,树变白了,房子变白了,马路也变白了。
(2)下面这段话没有按顺序写,请仔细读一读,应按怎样的顺序修改,才符合木棉树四季生长变化的特点?(可在文中标上序号。) 我们学校门前有一棵木棉树,挺拔屹立,气势雄伟,就像一个神采奕奕的巨人。
秋天,树木落叶了,木棉树也脱去了绿色的外衣,现出了粗壮的骨骼。它顶天立地,枝条直指蓝天,全身长钉,像一位披甲的武将,好不威武!夏天,木棉树枝叶繁茂,叶大如扇,远远望去,像一把绿色的大伞。
春天,木棉树开出鲜红的花,缀满枝头,像一团团烈火。一年四季,上学放学,一看到它,就想起那守卫在边防前哨的钢铁战士……2、以方位顺序为序写。
例《三味书屋》中的一段:“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的古松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
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
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仿像。” 这段话写的是“三味书屋”的陈设。
是按空间方位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的:书屋正中墙上——(挂着画)→画前——(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四面——(学生的书桌)→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书桌……)。这样写,一目了然,且前后连贯,井然有序。
按方位顺序写段,多用于写景状物。由于观察景物的方位和角度不同,因而写作的方位顺序也就随作者的观察点不同而不同。
有时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有时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有时也可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还可以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不管按什么顺序观察和写作,但一定要符合人们平常的观察习惯和语言习惯。
如按照“前→后→左→右”的顺序,是符合大家的习惯的,如果写成“前→左→后→右”的顺序,就让人别扭了。 读一读,练一练(1)认真读下面这段话,把表示方位的词语用“ ”划出来,然后按写作的先后顺序,把方位顺序填在括号里。
“我家后面有座山。我经常登上山顶,向四面眺望家乡的景色。
往东看,不远处是新建设的城镇。城里有一排排高大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街道。
街道两旁,绿树成阴。往南看,满眼是美丽的田野。
田野里长着玉米、高粱、稻子、棉花,庄稼一片接着一片,在很远的地方跟蓝天连了起来。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田野,通向远方。
往西看,是一片果园。那里果树成林,枝叶茂密,红澄澄的柑桔,黄灿灿的梨子压弯了树枝。
往北看,一条大河伸向远方。河上架着铁桥,一列火车从铁桥上通过;河里有汽艇、帆船,还有连成一串的小货轮,来来往往,十分繁忙。
我的家乡多美好啊!” 这段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按观察方位的变化顺序写的,先写( )看,再写( )看,接着写( )看,最后写( )看。(2)按观察的方位顺序写一段话,可以“我们的校园”、“我家的厨房”或其他景物为中心内容来写。
3、以事情经过的先后顺序为序写。 例《捉鱼》中的一段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水良去捉鱼。
我们一个拿着小盆;一个拎着水桶,来到小溪边。在一处鱼多水稳的地方,从两边用泥筑坝,围成一个小水池。
然后,我们用小盆往外舀水,水越舀越少,鱼儿惊慌得乱蹦乱跳。我放下小盆,一伸手就捉到一条鱼,这时候,水良也抓了一条鱼放进桶里。
我俩你看我,我看你,高兴得哈哈大笑。不一会儿,我们就捉了十几条。
看到桶里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我们的劲头更足了,又动手舀水。水舀干了,鱼儿再也没法逃啦!俩人越捉越起劲,很快捉了满满一桶鱼,心里快活极了。”
这一段话是写两个小朋友捉鱼的事。小作者按照“捉鱼”这件事的先后顺序,首先把时间、地点、人物简单作了交待,然后重点写“捉鱼”的经过:先写“筑坝”的情况,接着写如何“舀水”,再写怎样捉鱼。
一层连着一层把捉鱼的经过写得有条有理,前后连贯紧密。 读一读,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