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文字得怎么写
首先看是哪国的古文字
中国的话又分汉族和另外的55个民族
其中的古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即甲骨文、金文
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其中的甲骨文再分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
金文也可以叫钟鼎文
大篆的代表是现存的石鼓文 小篆也叫秦篆
后面的太多就不说了 而且谁知道什么时候有考古发掘出了新的 要真正了解太复杂
各种古文都是不同写法 建议去专门的图书馆
2. 【关于中国古字的作文】
因在高考时写了一篇布满古文字的作文,四川考生黄蛉被称为“古文字达人”.他的幸运并未止步于高考录取,还在两年内实现了三本到一本的“两级跳”,从川大锦城学院转入川大本部学习.但是,川大专门安排来给他“开小灶”的返聘教授何崝却认为这名学生缺乏做学问的定性,“有些浮夸”,而且也没有表现出真正的文字学功底和天分.于是这位教授拒绝继续指导黄蛉.(11月5日《成都晚报》) 少年多轻狂,“浮夸”一些也不是大毛病.但没有真正的文字学功底和天分,却可以说是“致命伤”.毕竟,黄蛉当年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大的社会关注,就是因为高考作文中的“古文字功底”.被社会冠以“偏才”“怪才”称号的他,得以让学校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义予以特招.然而,社会大众都忽略了一点:黄蛉当年的高考作文卷其实只是一篇类似于火星文的编造文章.事实上,甲骨文可识别的不到千字.一个普通高中生,只需花一两周时间,就可以把它们描摹熟练,凑成一篇谁也看不懂的天书.如果将其中的古文字翻译成现代文字,其实与作文本身毫无关系.可以说,黄蛉只不过是借高考这块平台,狠狠地自我炒作了一番. 这几年来,高考作文中的所谓偏才怪才纷纷冒头.除了甲骨文“天才”之外,还有什么古文、古诗天才等等,不一而足.他们都不出意料地吸引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得到了特招之类的优待.高考作文成了一群“奇人异士”狂欢之地.各种“奇才”们不可能在数学物理或者是语文的基础知识上乱来,于是作文就成了奇才涌现的重灾区.其实,从奇才们(包括黄蛉)的语文总分并不高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中文基础其实并不好.就拿文字学来说,没有基本的语文功底,懂得几个已经被识别出来的甲骨文,又能在文字学领域有什么大的发展前途? 每有奇文出现,社会各界都纷纷交口赞誉,仿佛如果不给作者优待,就是扼杀人才.这种对异才的渴求,反映了社会对高考制度、教育制度选拔人才的千人一面的不满.人们想象:人才是有的,只是被教育制度扼杀了;天才是有的,只是被高考给磨灭了.于是,以偏怪面目出现的人,也就成了“人才”.人们似乎都在以“不拘一格”为乐、为荣.另一方面,公众,乃至于评卷者,却没有对考生是否真正人才的判断力.高校为了吸引眼球,不问究竟,对奇人异士广开方便之门,也形同火上添油.这就正是在这种对人才的幻想之中,高考制度本身的公平公正性被破坏了.在高考作文怪才的事件之中,我们深切地看到,当今社会依然没有学懂遵守规则和制度.要祛除此种乱象,当为高考作文祛魅,让它回归到最基本的书写和写作能力中去.。
3. 古文字:有趣的汉字,怎么写
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讥储罐肥忒堵闺瑟酣鸡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
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
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在青铜器上。
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
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4. 牛的古文字怎么写
除了“隶书、魏碑、篆书”外,楷体、宋体、黑体、幼圆,都是Word文档里常用字体,打开就取,非常方便。
这里将《中国书法大字典》里的“牛”字复制给你参考。 各体出自哪家,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述如下: 1.“牛部”二字,即是黑体(Word里的常用字)。
2.第一个圆圈内的“牛”,常用的“宋体”(Word里的常用字)。3.北魏·牛橛造像记;4.唐·欧阳询·皇甫府君碑;5.唐·褚遂良·倪寛賛;6.唐·褚遂良·枯树赋;7.宋·苏轼·赤壁赋;8.元·饶介·停云馆法帖;9.唐·孙过庭·书谱;10.元·赵子昂;11.明·王铎;12.明·祝允明;13.隶辨;14.说文;15.说文古籀补。
5. 古文字上中下怎么写
一、上:
“上”是特殊指事字,由两横构成,底端一横较长,顶端的一横较短。古人用代表混沌太初状态;用(二,由两个“一”组成,两横一样长)代表从混沌太初中分化出来的、相并列的天与地。古人调整表示天与地、等长的两横,以短横方向表示朝天、或朝地的方向。甲骨文将表示“天”的北端横线写得较短,表示天、或朝天的方向;甲骨文将表示“地”的南端横线写成得较短,表示地、或朝地的方向。造字本义:与地相对的天。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为区别于数目字“二”,在两横之间加一竖指事符号,以显示纵的方向。籀文省去短横。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二、中:
中,甲骨文像两旗、相对,表示两军对峙。有的甲骨文在两旗之间的对称位置加一点指事符号,并在圆点上加两点,表示在相互对峙的两股军事、政治力量之间没有倾向。有的甲骨文将圆点简化成“囗”,表示两军之间不偏不倚的地带。有的甲骨文省去字形下端的旗帜,像一杆旗插在城邑的核心地带。有的甲骨文将两杆旗都省去,极大地简化字形。造字本义:对峙的两军之间不偏不倚的非军事地带。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三、下:
“下”是特殊指事字,由两横构成,顶端一横较长,底端的一横较短。古人用代表混沌太初状态;用(二,由两个“一”组成,两横一样长)代表从混沌太初中分化出来的、相并列的天与地。古人调整表示天与地、等长的两横,以短横方向表示朝天、或朝地的方向。甲骨文将表示“天”的北端横线写得较短,表示天、或朝天的方向;甲骨文将表示“地”的南端横线写成得较短,表示地、或朝地的方向。造字本义:与天相对的地。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金文为区别于数目字“二”,在两横之间加一竖指事符号,以显示纵的方向。籀文省去短横。篆文承续金文字形。“上”* 的本义为天,“下”的本义为地。
6. 甲骨文怎么写
甲骨文字典第一部甲骨文字典 清末刘鹗著的《铁云藏龟》是甲骨文的第一部字典。1903年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 1903年,刘鹗从所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精选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共六册。原书有罗振玉和吴昌绶的序以及刘鹗的自序。 后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刘兴隆的《新编甲骨文字典》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刘星池的《甲骨文画帖字典》
第一部汉语拼音索引的甲骨文字典
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编》由中华书局出版。 第一部汉语拼音索引的甲骨文字典 王本兴所著《甲骨文字典》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自此甲骨文与现代汉语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接轨。成为甲骨文工具书的里程碑。 甲骨文是最早的成熟的汉字系统,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与活文字有传承关系古文字。众多甲骨文学者历尽毕生精力,已辩识出甲骨文近两千个,辩识很难,经辩识后再认知则很容易。每一个小学生利用汉语拼音的索引,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认识这些甲骨文字。从而对自己一生的文字修养都有好处。汉字的基础要从甲骨文打起,而这本《甲骨文字典》则是打好汉字基础的有力工具。
7. 古代的字是怎么写的
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草书→ 楷书 →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主要使用石刀划刻
金文(钟鼎文):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主要使用金属铭刻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
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同时期产生了毛笔,主要使用毛笔书写,之后均主要采用毛笔书写
大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
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书: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楷书: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美,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8. 逍遥 古文字怎么写
一、逍:
文言版《说文解字》:逍,逍遥,犹翱翔也。从辵肖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逍,逍遥,犹如翱翔。字形采用“辵”作边旁,“肖”作声旁。
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小。逍,篆文(辵,行走)(肖,小),造字本义:小步漫行,从容自在。
二、遥:
文言版《说文解字》:遥,逍遥也。又,远也。从辵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遥,逍遥。又可解释为,迢远。
字形采用“辵”作边旁,“䍃”作声旁。“ 䍃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摇”的省略,表示转圈。遥,篆文(辵,行走)(“摇”,转圈),造字本义:比喻山回路转,远行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