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潮汕嫁娶婚书贴中的“三书六礼”怎么写
“婚书单”是根据出嫁人“八字”拟定的。
一般在请“阴阳”先生“看日子”的同时,‘就推究明白,抄写出来,作为男女完婚当天的“指南”,有关行动都要按“婚书单”上的规定施行 男家将婚期择定之后,要选吉日送到女家,俗叫“送好日子”。过去都是以,“换帖”形式进行的,表示双方首肯,再无异议,就可以分头准备,如期嫁娶了。
这种形式早已废止,后来只是口头告知女方,同意即可。 现在,当地民间婚嫁“看日子”的习俗仍然传承,但迷信复杂的清规戒律多已被破除。
许多人都在“五一”、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里完婚。
2. 在广东民俗的婚礼中的三书六礼的格式是怎样的,请赐教
三书:
聘书:
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
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
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纳采:
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问名:
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纳吉:
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征:
呈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称为纳征。
请期:
是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今称“择日”。
亲迎:
婚礼之日,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
3. 龙应台“人生三书”是哪三本
龙应台“人生三书”指《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
《孩子你慢慢来》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亲爱的安德烈》是当代作家龙应台和其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在信中龙应台和儿子交流内容很广泛,有音乐、电影、民主、权利、德国教育制度、东西方文化碰撞等
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龙应台则“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
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
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扩展资料
难舍《目送》龙应台的忧伤和美丽
买了一本龙应台的《目送》,读啊读,竟不忍释手,几度泪眼模糊。
书中文章,多是作者对父母兄弟朋友的亲情和牵挂,几分落寞,几分温婉,也有不舍无奈之际,作者决然转身的背影。
《目送》是书名,也是第一篇的篇名,诉说对父亲、儿子的眷爱。一边是父亲的远逝,作者深情凝望,目送曾经是英姿勃发的父亲,走完去往天国的最后一程。一边是儿子,松开妈妈的手独立行走,到长大成人,一次次走向远方,消失于茫茫人海,“每一次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
作者柔肠百结,终于慢慢地、慢慢地领悟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于是,作者幽婉慨叹: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就这样,生与死,别与离,作者用文字透露内心那片最不甘的柔情,还有微妙与细腻,无奈与难舍。
书中,龙应台叙述质朴,有款款深情,也有万丈豪气,有些冷,也让你温暖无比。她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亲情延续与生死别离的思考,如花枝春满,让人悲喜交集。刚柔之间,漫溢出幽微与深邃,忧伤和美丽。
读《目送》时,正值初春时节,坐在阳光斑驳的阳台,看着青草从地底一丝丝萌绿,70多篇作品犹如阵阵清风,一点一点叩开情怀。
“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可以更寒冷。”“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
再犀利的笔也有难以言尽的时候,作者心路的曲折我们无法尽览,但对亲情和人情,作者心底的凄清与渴望,却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合上书本,《目送》再难让人忘怀。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难舍《目送》龙应台的忧伤和美丽
4. 《三字经到底要怎么写》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详训诂 名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撮其要 记其事 五子者 有荀杨 文中子 及老庄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堕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祚废 太祖兴 国大明号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权阉肆 寇如林 李闯出 神器焚 清世祖 应景命靖四方 克大定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惟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八十二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尔幼学 当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唐刘晏 方七岁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有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幼而学 壮而行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人遗子 金满嬴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戒之哉 宜勉力。
5. 古人嫁娶时“三书六聘”是什么
三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聘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扩展资料:
古人所说的“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中,“洞房花烛夜”是人生“四喜”之一。可见,婚姻对人一生的重要。它关乎传宗接代、种族繁衍、文明延续,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生命仪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
《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这被一些学者视为中国婚礼制度的开始。
不论是“三书”(聘书、礼书、迎亲书)、“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还是敬祖宗、拜高堂、闹洞房;不论是红双喜字、坐花轿,还是“哭嫁”“走婚”、省亲,都是浓郁而严肃的传统婚俗文化组成。
这样的风俗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否则就会招致乡里非议,因此,传统婚俗文化就固化成这个民族某种共同的文化符号。
参考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53861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书六礼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重视身边的传统文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