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的繁体字怎么写的
和的繁体字怎么写 ( 和 )
和的拼音/和的音标 hé
和的意思是 (1)(形)平和;和缓:温~|柔~|~颜悦色。
(2)(形)和谐;和睦:~衷共济|弟兄不~。
(3)(动)结束战争或争执:讲~|媾~。
(4)(动)(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棋|~局|末了一盘~了。
(5)(Hé)姓。
(6)(动)连带:~衣而卧(不**睡觉)。
(7)(介)表示相关、比较等:他~大家讲他自己参加抗战的故事|柜台正~我一样高。
(8)(连)表示联合;跟;与:工人~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9)(名)和数:两数之~。
(10)(名)指日本(日本古代叫做‘倭国’;‘和’就是‘倭’)。
2. "和"的繁体字怎么写
1.和没有繁体字 2.和最初的意思一、姓氏源流 和(Hé)姓源出有三: 1、以官职为姓。
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
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2、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人名卞和,是一个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闻名,后来,卞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为和姓的一支。
3、由他姓改为和姓。起源于后魏。
《通志·氏族略》载:“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素和氏,本为代北复姓,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
据《魏书·官氏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二、迁徙分布 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和姓起源古老。
传说远古时期,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种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的“和”为姓。
因此“和姓”是以官名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来源是这样的,春秋楚国人卞和发现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人都以此为荣,于是都以“和” 为姓。
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通志氏族略: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为氏;晋有和徂父,汉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为和氏,五代有和凝。 三、历史名人 和 仲、和叔:上古人物。
传说尧有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
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
和 峤:字长舆,晋朝西平人。少年时就有盛名。
晋武帝时为黄门侍郎,迁中书令。 和 岘:字晦仁,北宋浚义(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出生于官宦世家。他自幼博览群书,喜音乐,好依声填词,是宋初著名词人,16岁登朝为著作郎。
曾任太常博士、东京转运史、主客郎中、大常丞。他的词作被收录在《全宋词》中的有《开宝元年南郊鼓吹歌曲》三首。
其主题是歌颂开国皇帝宋太祖“道高尧舜垂衣治,日月并文明”的功德和“九士乐生平”的盛世。 和 洽:字阳士。
三国时魏官吏,为官清贫廉洁有操守,最后以售田宅自给,封西陵乡侯。 和 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省东平)人。
少好学,年19,登进士第。初仕后唐,继为后晋宰相。
凝生平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有“曲子相公”之称。有集百卷。
其长短名句《红叶稿》,又名《香奁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
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上蔡县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代 郡:战国赵武灵王始置。
秦汉代郡治代县,在今蔚县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西陵郡: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治所宜昌(今湖北省宜昌市) 2、堂号(缺)。
3. 与繁体字怎么写
“与”字的繁体字为“与”。
“与”的例句:
(1)他与她断绝了交往。
(2)我与她断绝关系了。
(3)在这一点上,我与你意见一致。
(4)他拒绝与他们协同工作。
(5)我们经常与他打交道。
繁体字,亦称繁体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称之为正体字,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标准字。
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的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汉字文化圈诸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4. 的的繁体字怎么写
“的”没有繁体字
就是原型“的”
拼音:dí dì de(轻声)
汉字释义:的 de
〈助〉 (1) 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 [-ic,-ve…]。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 (2) 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 [of,'s]。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3) 〈代〉 pron. 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4)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5) 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①谁买的书?②他是昨天进的城。③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6) 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7) 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8)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①〈口〉: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②〈方〉: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9) 同“得”,后面带补语。 哪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经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10) 同“地”( de )。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 (11) 其后多加名词,而“的”前多为形容词。
的 d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