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文 苏轼 要怎样写啊
求学→初入仕途→位高权重→被贬之后四方面来写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
当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怎样的神奇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又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了逆流? 风光霁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他太出色了。一杆竹管潇洒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撼动寰宇;多才多艺,超然的风范更能倾倒众生,俯仰万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绪飞扬,那是旭日喷薄般的才情流转,那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瑰丽的色彩一抹。
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让时空飞腾;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风雅,清新畅达,洗尽浮华。 到处都在传诵他的华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掠间。
仕途顺达,皇上重用,才华横溢,这位天之骄子尽享生命的喜悦。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坎坷,因为小人们总喜欢在暗中加害于他。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
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
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
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
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
于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的名字———苏东坡。
后记: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
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
2. 苏轼的词有哪些
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词·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楼中,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 细捻轻扰,醉脸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红。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余生欲老南海村,帝遣巫阳召我魂[1]。 杳杳天低鹊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词·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词·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词·洞仙歌 江南腊尽, 早梅花开后, 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 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 尽日无人, 谁见金丝弄晴画? 断肠是飞絮时, 绿叶成阴, 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 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词·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 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 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 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 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 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 两簌簌。
词·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买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词·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1]: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2],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3],坐听荒城长短更。
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词·江城子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词·江城子之三 凤凰山下雨出晴。
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 人不见,数峰青。
词·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词·满江红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词·南乡子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词·念奴娇 凭高眺远,见长空, 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 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 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 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 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词·念奴骄 凭高眺望,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魂非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
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乘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词·青玉案 三年枕上吴中路, 谴黄犬,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惊鸳鹭,四桥尽是, 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 常记高人右丞句。
作个归期天已许。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
3. 苏轼东坡翻译
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4. 苏轼传全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去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件,马上能够说出其中要义。程氏读东汉人物《范滂传》,感慨而叹息,苏轼问母亲:“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到范滂,我难道就做不了范滂的母亲吗?”
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后来读《庄子》,感叹说道:“我以前也有一些观念,但总是表达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觉得真是深入我心!”嘉佑二年,参加礼部的考试。当时文风崇尚诡谲不合正道,主考官欧阳修想拯救这种现象,看到了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大为惊喜,想要选为众人之冠(第一),但犹然怀疑是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于是只排在第二。后来用《春秋对义》考试又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了乙科。后来以书信形式进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应该避让一下,好让这个人出人头地。”听说的人开始都不相信,时间久了才最终信服。
苏轼因为母亲去世服丧在家。嘉佑五年,调任为福昌主薄。欧阳修认为苏轼才能学识兼备,推荐他入了秘阁。考试六论,之前做文章都不起草,所以文章大多不工整。苏轼做文章开始起草之后,文采意思都粲然可观。之后对答制策,考入三等,自宋朝以来,制策进入三等的,只有吴育与苏轼两人而已。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5. 走进苏轼的作文
翻开古典诗集,读孟浩然、王维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读白居易、杜甫你明白了什么是忧国忧民;读李清照、辛弃疾你了解了什么是婉转如风,什么是豪放如雷……而读苏轼,你又明白了什么呢?
纵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来赞扬他,纵有礼部尚书的官职,纵有文忠的谥号,我想这也不能也还不够概括苏轼有名望的一生。
提起苏东坡,中国人总是联想到他的豁达、乐观。古往今来在生死场上镇定自若,笑向刀斧丛林的英雄不乏其人,但在残酷的政治打击面前仍谈笑风声,畅怀高歌的文学家并不多,但东坡就是特殊的一个。
他!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
他!他是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憎恨邪恶暴力的人,一个瑜珈的修行者,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幽默的大师,但这还不是以道出他的全部。但正是他的道佛思想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他的人生,凡事都以达观的态度去面对。
他的政治身涯坎坷,虽多次被召入朝,但又多次遭贬,甚至一贬再贬。他的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频频往返于庙堂与江湖之间,还曾坐过130天的监牢,至于罪名,真正称得上“莫须有”。
东坡因为“马台诗狱”的案件被贬到黄州时,他的弟弟说过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但他与友人屋全于南长江边筑“快哉亭”,并酒后欣然赋诗“落后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显青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当他被贬到海南时,他写道:“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之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天水之中,九洲在瀛海内,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念此可以一笑。”在劳作时,觉得劳而有获,心中欢喜,他写出:“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茶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可见他处在逆境之中仍乐观、豁达的对待人生。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知道他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苏欧”,他清新豪健,独具风格的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同样是写杨花,彭无逊在田园间有“点点挂作,雪绵松润,为君襄泪”,而苏轼在遭贬路途中唱出了:“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满江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葬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他既写花又写人,情春伤别,婉约风格,真是独树一帜。
同样是咏梅,吴文英在沧海亭边说:“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梅冻蕊。”陆游在阡陌中曾作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苏东坡却婉转的道出:“无骨那愁瘴露,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草绿毛么凤。素面翻羽,嫌粉涴、洗妆不退红唇,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同样是写春,黄庭坚在墙角边漫步时欣然赋诗:“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夫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而苏东坡溜达于林木之间时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他才华横溢,诗文与众不同,有独到的见解。
在荒芜大漠之中,他题作:“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恃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问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不足怪者。”在黄河边上他吼出了千古绝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足以见他的乐观与豪迈。在月下他低声沉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山脚他留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给后人留下的是绝唱,是平和而又豪健的诗。
读着他那婉约的诗词,感觉如沐春风,微风拂面时那一阵全身舒爽的感觉。
读着他那毫放的诗词,感觉如涛涛江水,以迅雷之势,东流赴洋,如万马奔腾,在草原上齐啸而过。
读着他的诗词的同时,读懂了他。读懂了他处事达观的态度,读懂了他面对逆境时豁达,读懂了他的“事不臆断而有无,可乎?”的执著,读读了他“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读懂了他……
稍微写一点
6. 苏轼江城子
以上都是世俗之辈把玩的低级趣味罢了,让你看看清丽脱俗的: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
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
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
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7. 苏轼 《江城子》的诗句及翻译
原文: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 城 子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
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