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记是怎么写出来的
任何一部伟大的著作,背后都有它必不可少的历史条件,《史记》也不例外。
先说说写史记所要具备的几个重要的条件:
第一,这个人需要有一个机会,可以读到先人记录的历史。当然,大汉天子的藏书应该可以满足这一条件。
第二,这个人需要对中国文化的诗、书、礼、乐以及相关的“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有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这个人的学问方面能有高人教授,并且自己也要喜爱。
第三,这个人要善于文笔的修练,就是文章的组织及逻辑方面要有特长
第四,对于公案的客观判断及明辩能力。像一个历史大法官,判定孰是孰非。
第五,立志著书(定立了自己的志向,勇往直前)
司马迁在学业与为官方面逐渐具备了这一条件,他生活生长的环境对于他对文学及历史文化的深造及提高起到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再上他天才的文笔及最终下定决心著书的深刻原因才写成了这一部部开篇之作。
《史记》的记录是被称得上是正史的,但是实事求是的写的吗?如果写的毫无保留那么我想这本书不会留在现在还能被我看到,或者早就被人改掉了。伟大的作家深思熟虑做到尽量不说假话,又不能被灭族、封杀,他战战兢兢,打着当时历史的礼法与皇权也不可违背的道义开始书写 ,将古代传统的道、德、仁、义、礼作为阻挡政客诛杀的盾牌书写。
《史记》这样书写的过程中多以礼义仁德为导,权谋诡诈则常略之不提,这样很多人读到之后也不会产生出议,而在某种意义上也维护了大汉皇权的统治。
对于历史事件的判定:
历史上总会留下许多公案、疑案,司马迁在写这个时会在不同人物传记中写出当时不同的情境与言语,很多公案各说一辞留给读者自己去判别。
本纪、世家、列传
将从黄帝开始到汉代当世的对历史有突出成就与影响的人分门别类的列传出书,多表功过得失,把人物的等级作了划分,也符合了大汉政权的意志。
书 年表
将古代留下的礼乐律等书作了总结,并认真编制了年表,对后世研究历史年代,判别真伪作了巨大的贡献。
2. 史记是如何写人的
互见法:是《史记》传记选材写人的方法。
司马迁写人物并不是有事必录,而是有所选择。为了既不伤害人物形象的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作者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用以积极地运用资料,为突出人物的特征服务。
司马迁使用这种方法的情况很复杂,有的注明,有的并没有注明。如在《留侯世家》中有这样的话:“语在项羽事中”、“语在淮阴事中”。
又如《项羽本纪》集中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他的喑恶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传赞中虽有所贬责,但热情的歌颂、深切的同情却是主要的。作者在本纪中没有过多地去批评项羽这个人物的缺点和军事上政治上的错误,而把它放在《淮阴侯列传》,借韩信之口说出。
3. 司马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
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伟大史学家,其父过世的时候将写一部伟大历史巨著的重任交在了他的身上。司马迁十岁以前与父亲这住在家乡,深受父亲学术思想熏陶。
二十岁左右,受业与当时的经学大师懂仲书和孔安国,接受儒家学说和思想。次后他又游历了东南和西南,这两次的壮游赋予他一翻新的阅历,给他独创历史巨著做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104年,他开始写《史记》,但写了6年后,他却因“李陵之祸”被捕入狱,并处于了宫刑,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但他为了完成使命,活了下来,出狱后做了中书令,常半皇帝身边,和皇帝游了不少地方,这也大大增加了他的阅历。“李陵之祸”之后使他成熟和理智起来,促使他深刻思考人生。这既是无情的摧残也是无形的激励。正是在一特殊的历史阶段和特殊的个人经历中,促使一部伟大文史作品的产生。(王朝网络 wangchao.net.cn)
4. 史记写的是什么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5. 史记写的是什么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主体是本纪和列传。
一共130篇,52万6千5百余字,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00年)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为通史,它不同于以前史书如《春秋》、《战国策》等只记载某一时期史实地考察,而是上记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纵贯三千年,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 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 (《太史公·自序》),所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我国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6. 史记是怎么写出来的,司马迁在牢中怎么会知道那么多
司马迁在青年时代走遍天下,在入狱之前当过史官,遍览群书,知识都在脑中,凭着记忆写下来。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7. 《史记》是什么人写的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开始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
“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
“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
他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
可以说,《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
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经过努力,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注释方面,南朝宋的裴 著有《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旧注本,唐朝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有很多新见地,唐朝的张守节用毕生精力写成《史记正义》,成就较高。 该书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参考价值都很高。
清朝同治年间有金陵书局的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利于现今的读者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