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些诗句中同时有“雨”和“梧桐(桐)”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3、梧桐落,蓼花秋。
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 4、闷杀梧桐残雨,滴相思。
5、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6、卧听疏雨梧桐,雨馀淡月朦胧。
7、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8、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9、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 10、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11、客来云雨散,鸟下梧桐秋。 12、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13、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 14、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15、井上桐叶雨,灞亭卷秋风。 16、鸣钟竹阴晚,汲水桐花初。
雨气润衣钵,香烟泛庭除。 17、风传刻漏星河曙,月上梧桐雨露清。
18、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19、灯花前、几转寒更,桐叶上、数声秋雨。
20、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雨细。
21、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22、小雨落梧桐。帘栊残烛红。
23、泪竹斑中宿雨,折桐雪里蛮烟。 24、听乱颭芰荷风,细洒梧桐雨。
25、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26、风撼梧桐雨洒窗。
今宵好夜长。 27、霜砧声急,潇潇疏雨梧桐湿。
28、梧桐雨,远恨不同听。 29、断霞收尽黄昏雨,滴梧桐疏树。
30、可堪疏雨梧桐,空阶络纬,背人处、偷弹珠泪。 31、萧萧疏雨滴梧桐,人在绮窗中。
32、梧桐响雨,忆空江寒浪,渔舟冲雪。 33、梧桐叶落候蛩秋。
唯有一江烟雨、替人愁。 34、秋声昨夜入梧桐,雨蒙蒙。
35、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 36、雨滴梧桐点点愁,冷催秋色上帘钩。
37、四壁空围恨玉,十香浅捻啼绡。殷云度雨井桐凋。
38、桐叶雨声乾,真珠落玉盘。 39、欹高枕,梧桐听雨,如是天明。
40、桐叶乍零风不定,半窗疏雨影。 41、悄静菊花天,洗尽梧桐雨。
42、芙蓉香卸桐阴薄,水窗未雨凉先觉。 43、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声颤。
44、有沙边、寒蛩吟透,梧桐秋雨。 45、漫搔首徐吟,微云河汉,疏雨梧桐。
46、伴我枕头双泪湿。梧桐秋雨滴。
47、倩谁伴、梧桐疏雨。 48、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
49、万象正萧爽,秋雨滴梧桐。 50、阁皂山前梧桐雨,起风樯、露舶无穷意。
51、雪藕调冰花熏茗,正梧桐、雨过新凉透。 且随分,一杯酒。
52、廉纤梧桐细雨,吹彻玉箫寒。 53、生怕朝来,梧桐过雨,把花神摧折。
54、雨声乾、桐疏枫冷。 55、疏桐翠井早惊秋,叶叶雨声愁。
56、秋桐泛商丝雨,恨未回、飘雪垂杨。 57、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58、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 59、忆桃李春风,梧桐秋雨。
又还过却,落花飘絮。 60、皓月明楼,梧桐雨叶,一片离愁难翦。
61、向蒹葭极浦,吟篷泊雨,梧桐孤店,醉帻敧风。 62、邻笛唤将乡思动,听秋声、又入梧桐雨。
63、霎儿间,恨桐招雨,西风叶叶商量。 64、甚竹实风摧,桐阴雨瘦,景物变新丽。
65、风雨怯殊乡,梧桐又小窗。 66、扇鸾收影惊秋晚,梧桐又供疏雨。
67、梧桐叶上黄昏雨,恨杀无情流水。 68、题得相思字数行,起来桐叶满纱窗。
秋光欲雨棋声泻,粉帐不容花露香。 69、似梧桐叶落,秋雨声颤。
70、风吹桐竹更无雨,白发病人心到家。 71、别馆丝桐清,寒郊烟雨昏。
72、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 73、桐花新雨气,梨叶晚春晴。
74、风吹笋箨飘红砌,雨打桐花尽绿莎。 75、苔藓疏尘色,梧桐出雨声。
76、岛桐秋送雨,江艇暮摇烟。 77、桐槿日零落,雨余方寂寥。
78、河风吹鸟迥,岳雨滴桐疏。 79、尽日悠然舴艋轻,小轮声细雨溟溟。
三寻丝带桐江烂,一寸钩含笠泽腥。 80、洛客见诗如有问,辗烟冲雨过桐江。
81、应是曾经恶风雨,修桐半折损琴材。 82、谁识古宫堪恨处,井桐吟雨不胜秋。
83、青桐承雨声,声声何重叠。 84、秋雨五更头,桐竹鸣骚屑。
85、南国清和烟雨辰,刺桐夹道花开新。 86、梧桐四更雨,山水一庭风。
87、辘轳晓转素丝绠,桐声夜落苍苔砖。 涓涓吹溜若时雨,濯濯佳蔬非用天。
88、砌下梧桐叶正齐,花繁雨后压枝低。 89、井边桐叶鸣秋雨,窗下银灯暗晓风。
90、梧桐雨畔夜愁吟,抖擞衣裾藓色侵。 91、雨雪霏霏天已暮,金钟满劝抚焦桐。
92、暗澹小庭中,滴滴梧桐雨。 93、残年何异,雨打衰桐,风撼狂花。
94、疏雨梧桐客里秋,往事起新愁。 95、云月淡幽窗,黄昏微雨,窗外梧桐共人语。
96、几点梧桐夜雨,一天霜月砧声。 97、想桐君山水,正睡雨,听淋浪。
98、子陵滩钓得虚名,几度桐江春雨。 99、桐花快落春风老,梅子微酸晚雨晴。
100、卧闻疏响梧桐雨,独咏微凉殿阁风。 101、苜蓿花催春事去,梧桐叶送雨声来。
2. 描写梧桐树用优美的句子来写,拜托了
春天,那些梧桐树开始发芽了,碧绿的新芽像一朵朵绿色的小花。树干是那么粗那么直,树顶那么高,树干好像脱了一层皮,被太阳照,那银白色闪着小点儿金色……你走到梧桐树旁,它好像在说:“同学们,春天来了!快迎接春姑娘吧!”
夏天,暴烈的太阳当头照。有了梧桐树,烈日就只能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斑,这些光斑有的像老虎,有的像一朵云,有的像蜘蛛……我们在梧桐树下看这些光斑,觉得又有趣,又凉爽。
秋天,梧桐树结了许多梧桐果,圆圆的果上还有小刺儿,像一个个桂圆。金黄色的叶子衬着棕色的小果,好看极了。
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梧桐树落叶了。枯黄的叶子,打着旋儿,不断地飘落,像一只只金黄色的蝴蝶,在北风中飞舞。地上也铺了一层又一层。这时候,我们就把树叶扫到一起,堆放在墙脚下。开营火晚会的时候,同学们点燃了一堆堆树叶。轻烟袅袅,褐红色的火苗窜了起来。飘舞的轻烟和跳动着的火苗,映在我们的笑脸上,引起了我们的沉思:梧桐树啊,梧桐树,你给了我们多少快乐,多少期望!你曾经给我们报春,你曾经给我们遮阳;现在你又燃烧自己,给我们快乐和温暖。
多么高大的梧桐树啊!你牺牲了自己,却给了别人快乐方便!你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里,像一颗种子生根、发芽……
佳作评点:本文的小作者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顺序,分别描写了梧桐树的特点。在描述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梧桐树写得生动活泼有趣。你看,那“枯黄的叶子,打着旋儿,不断地飘落,像一只只金黄色的蝴蝶,在北风中飞舞。”再瞧,“梧桐树的叶子大大的,像巴掌。一层层、一串串长得密密麻麻,像千手观音,又像一顶顶巨大的绿绒大伞。”
希望对你有帮助~
3. 丰子恺写的梧桐树主要写了什么,快快限5分钟
《梧桐树》通过写梧桐从新桐初乳到绿叶成荫,直到黄叶辞枝,在平实、质朴、精细的描摹中,一枝一叶总关情,表达出作者淡淡的赞赏、欣喜和感叹,不经意间也为我们揭示出了生活的某种哲理。作者借梧桐树的四季变化表现了对自然、艺术、人生的感悟。新桐初乳,嫩黄叶子一簇簇好像一堂树灯,新奇可爱;绿叶成荫,叶片如扇,密密层层,如图案画的青山。如果说这两幅画面表现的是惊喜,那么,叶落的光景却有些“悲凉”了。于是,作者不再把感情寄予在景物的描绘中,而是借此抒发人世“无常”的感慨了!文章结尾,表达了深刻的理趣:梧桐,拥有者未必能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都是这样。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生活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感受和体验,并用心去发现,这样,你才可以说是拥有生活;因为形式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大师的“寂寞”源自“人生无常”。春尽夏初,“新桐初乳”,“嫩黄的小叶子”“暗中偷换青黄”,梧桐树小小的乳芽就如同活蹦乱跳、俏皮天真的幼儿充满生命活力,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夏天,“绿叶成阴”,“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窈窕的丁香、婀娜的芭蕉,它们的叶子虽大,但却没有梧桐那样多。梧桐叶“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那纵情恣肆的梧桐叶不正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吗?迎着绚丽的朝霞,仰望驻足的云朵,远眺神秘的夕阳余晖。在阵阵清风中歌唱,和哗哗雨水中舞蹈,俨然自己就是生命的主宰。然而盛极必衰,阔大稠密的梧桐叶短暂的兴盛正如青春年华如流水般易逝一样,终归要“风吹叶落去”。“青春光华为何如此短暂!”大师的内心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如此短暂而柔弱的生命,大师是在用心经营着的,在文学、音乐、美术、教育等领域广泛涉猎,而且成就非凡,然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不能不在达尔文的自然法则面前停下自己前行的脚步,停下艺术的追求,停下情感的驿动,停下思想的探索,从而留下无奈的遗憾。
自然在他朴素本真的语言中充满童趣。只一个“植物生叶”就有了“种种技巧”,而在“暗中偷换青黄”和“微乎其微,渐平其渐”的演变衬托中,梧桐树就显得憨头憨脑拙朴可爱了。“叶子平而大”,这样的描述也算最得生叶“技巧”的“拙劣”与态度“坦白”的精髓。其实惟其如此,才更像一个童子。艺术在不事雕琢的形态中彰显魅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艺术的至高境界是于无雕饰处尽显艺术之美,正如童子的本真,还原生命的最初形态,以平易和浑圆彰显思想的魅力。丰子恺做到了极致。最后,人生在超然诚挚的情怀中还原本色。树还是那些树,为何给人带来的“享受”却不相同呢?原因在于“适当的距离”,表面理解,这个距离是能看见梧桐树的客观条件,实际上这个距离更是一种心态,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超然的人生情怀,这种超然,是诚挚的、明澈的生命本色的回归。“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但我们可以说丰子恺拥有了“自然”,拥有了“艺术”,更拥有了“美好人生”。
4. 梧桐树的介绍
一、名称
梧桐(学名:Firmiana simplex),又名青桐、桐麻,是锦葵科梧桐属的一种落叶乔木,它和同名为“桐”的油桐(大戟科)、泡桐(泡桐科)、法国梧桐(悬铃木科)没有亲缘关系。
二、形态:
梧桐树高大魁梧,树干无节,向上直升。树皮平滑翠绿,树叶浓密,从干到枝,一片葱郁,显得清雅洁净,又称“青桐”。“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这两句诗,表达梧桐的碧叶青干,桐荫婆娑的景趣。
梧桐是落叶乔木,高可达12米;它喜光,喜深厚湿润土壤。幼树皮绿色,平滑;叶子掌状3-7裂;夏季开淡黄绿色小花,圆锥花序;果实分为5个分果,分果成熟前分裂呈小艇状,种子生在其边缘。它喜光,喜深厚湿润土壤,生长快。
三、作用:
梧桐大多数为人工栽培,容易成活,也耐修剪,可广泛栽植作行道绿化树种。作为速生用材树种,也可以用来点缀庭园、宅前。
梧桐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吸附性;其木材轻软,可制作木匣和乐器;种子可食用或榨油;根皮、茎、叶、花、果和种子均可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治腹泻、疝气、须发早白之功效;木材刨片可浸出粘液,树皮纤维可用作造纸和编绳等材料。
扩展资料
文化
梧桐属于一种优美的观赏植物,由于其树干光滑,叶大优美,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树种。汉朝时已被植于皇家宫苑。点缀于庭园、宅前,也种植作行道树。叶掌状,裂缺如花。夏季开花,雌雄同株,花小,淡黄绿色,圆锥花序,盛开时显得鲜艳而明亮。
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实际上,这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希望。 古书上说:梧桐能“知闰”、“知秋”。说它每条枝上,平年生12叶,一边有6叶,而在闰年则生13叶。这是偶然巧合演绎出来的,并非自然规律。
至于“知秋”却是一种物候和规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既富科学,又有诗意。 诗人们观察到落叶的飘零景象,借景抒情,发出无穷的惋惜和感慨,来咏叹自己的身世。其实,落叶并非树木衰老的表现,而是树木适应环境,进入耐寒抗干的休眠时,准备着新春的萌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梧桐树
5. 谁有李渔写的<梧桐>
梧桐 李渔 梧桐一树,是草木中一部编年史也,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
花木种自何年?为寿几何岁?询之主人,主人不知,询之花木,花木不答。谓之“忘年交”则可,予以“知时达务”,则不可也。
梧桐不然,有节可纪,生一年,纪一 年。树有树之年,人即纪人之年,树小而人与之小,树大而人随之大,观树即所以现身。
《易》曰:“观我生进退”。欲观我生,此其资也。
予垂髫种此,即于树上刻诗以纪年,每岁一节,即刻一诗,惜为兵燹所坏,不克有终。犹记十五岁刻桐诗云:“小时种梧桐,桐叶小于艾。
簪头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
桐字已如许,人大复何怪。还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
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
此予婴年著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意忘之矣。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
然则编年之说,岂欺人语乎?。
6. 梧桐树的意义
经济价值 梧桐树为栽培于庭园的观赏树木。
木材轻软,为制木匣和乐器的良材。种子炒熟可食用或榨油,油为不干性油。
茎、叶、花、果和种子均可药用,治腹泻、疝气、须发早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树皮的纤维洁白,可用以造纸和编绳等。
木材刨片可浸出粘液,称刨花,润发。[1][3] 编辑本段园艺景观 中国梧桐 梧桐树树干高大,枝叶茂盛,树冠卵圆形,树干端直,树皮青绿平滑,侧枝粗壮,翠绿色。
生长迅速,易成活,耐修剪,所以广泛栽植作行道绿化树种,也为速生材用树种;对二氧化琉、氯气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对抗性。[3] 编辑本段文化内涵 古诗咏梧桐树 由于梧桐高大挺拔,为树木中之佼佼者。
自古就被看重。而且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
凤凰是鸟中之王,而凤凰最乐于栖在梧桐之上,可见梧桐是地高贵。在中国的《诗经》里就有关于梧桐的记载。
在诗经,大雅的“卷阿“里,有一首诗写道: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菶菶萋萋,雍雍喈喈。》 该诗说的是梧桐生长的茂盛,引得凤凰啼鸣。
菶菶萋萋,是梧桐的丰茂;雍雍喈喈,是凤鸣之声。 在庄子的秋水篇里,也说到梧桐。
在说到庄子见惠子时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在此篇文章里,也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鹓雏“就是凤凰的一种。他说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只有梧桐才落下。
可见梧桐的高贵。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里,有这样的描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由于古人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所以今人常说:“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因此在以前的殷实之家,常在院子里栽种梧桐,不但因为梧桐有气势,而且梧桐是祥瑞的象征。
[4] 歌曲《梧桐树》歌词 远方吹来一阵秋风 赶走了熟悉的树叶 从此再没有温存的绿荫 哦 听不见 哦 听不见 林中的宁静 宁静 啊~ 我童年的梧桐树 啊~ 我心中的梧桐树 啊~ 我青春的梧桐树 啊~ 我心中的梧桐树 啊~~~~ 我心中的梧桐树 远方吹来一阵秋风 挂起了满树的果实 只等到播种时节来临 哦 听不见 哦 听不见 生命的精灵 精灵 噢~ 我童年的梧桐树 噢~ 我心中的梧桐树 噢~我青春的梧桐树 噢~我心中的梧桐树 噢~~~ 我心中的梧桐树 丰子恺《梧桐树》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呢。
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
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
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
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
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
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
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每多。
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
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芽”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选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
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
7. 描写梧桐的诗句
常见诗句有: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酒阑人散草草,闲阶独倚梧桐。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这里我列一首:
李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1]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2]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3]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