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姓氏的zi怎么写的
訾(zī)。
介绍訾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 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 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3. 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时候,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称此氏。
4. 出自姜姓,以城名为氏。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有城名为訾。后来这个城被齐国夺取,此城的人遂以訾为姓。
5. 得姓始祖:祭伯。关于訾姓,《姓苑》上有“今齐人本姓祭,以不祥为訾。”的记载。由此可见,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来的。
二、迁徙分布
1.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县)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2. 姓氏字数为一个字的
7.符号;4.外国文字,姓名用字应当在两个汉字以上:1、损害国家或者民族尊严的。
《条例》规定,《条例》规定、六个汉字以下;2.已淘汰的异体字。《姓名登记条例(初稿)》规定、复姓或者采用父母双方姓氏的多为三至四个汉字,老婆姓付:姓名不得含有下列内容;3、字母。比如;6.阿拉伯数字、符号,但姓氏中的异体字除外、容易引起公众不良反应或者误解的、违背民族良俗的;5.汉语拼音字母;2取名用字的限制—— 对于公民取名用字,他们就可以给孩子取名“郑付贝克汉姆”。
考虑到中国姓名所用字数中单姓的通常为二至三个汉字:除使用民族文字或者书写:1.已简化的繁体字、数字、译写汉字的以外:丈夫姓郑,姓名不得使用或者含有下列文字;3.自造字;8.其他超出规范的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范围以外的字样,应当在一定前提下予以必要的限制
3. 为小女求一名字
那要看你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望了!
希望她美丽,就叫 石妍 (有点和食盐协音,不过那是谁都离不开的,也没什么不好)。
希望她成为高贵的公主,那就叫 石玉 (很普通的名字,一样有美好的祝愿)
希望她聪明,那就叫 石敏
起两个字的名字挺好的。有一次我女儿忘写卷子的名字了,老师罚写自己名字一百遍!如果是三个字、一共六、七十划就惨了!其实就是一个代号,只要包含了美好的祝愿就好!别有协音、岐义、生僻字,给以后的生活带来麻烦就好!
如果你真要起三个字的名字,避免太多重名,那就合起来叫 石玉妍 !石玉敏!
祝她长大后成为一个婷婷玉立的聪明小美女!
4. 百家姓第一位是什么
《百家姓》宋代排名第一是:赵。
2014年新百家姓排名第一是:王。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而在2006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
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截至2014年总人口大约有2670万,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为全国第一大姓。 扩展资料:一、赵姓起源1、源流一 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
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2、源流二 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
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
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
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3、源流三 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
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后裔避乱于甘肃陕西等地,随母姓改汉姓赵。
4、源流四 源于冒姓。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
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其中多数为:清王朝覆灭后,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赵”姓。
二、王姓起源 (一)主要源流1、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
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2、姬姓王有三个分支 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
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
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
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
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二)部分源流1、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
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2、源出妫姓。
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
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3、源出燕国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
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血液,少数民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时高丽人,鲜卑族人,隋唐时月氏人,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时女真人,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这些少数民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
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使用王姓有密切关系。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百家姓 搜狗百科—新百家姓 搜狗百科—赵姓 搜狗百科—王姓。
5. 姓氏中bian字怎样写
姓氏中bian字是边
一、边的读音:biān
二、汉字释义:
1、物体的周围部分,外缘。
2、国家或地区交界处。
3、几何学上指夹成角或围成多角形的直线。
4、旁侧,近旁。
5、方面。
6、表示方位。
7、姓。
三、汉字结构:半包围结构
四、部首:辶
五、相关词组:
河边、手边、里边、右边、那边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横折钩、撇、点、横折折撇、捺
二、词语释义:
1、河边
靠近河流的地方 。
2、手边
犹身边。
3、里边
一定时间以内他一年里边没有请过一次假。
4、右边
靠右的一侧。
5、那边
在那里。
6. 姓氏的拼音第一个字母大写吗
是的。
汉语人名中的姓和名分写,姓在前,名在后。复姓连写。双姓中间加连接号。姓和名的首字母分别大写,双姓两个字首字母都大写。笔名、别名等,按姓名写法处理。例如:
1、Lǐ Huá(李华)、Wánɡ Jiànɡuó(王建国);
2、Dōnɡfānɡ Shuò(东方朔)、Zhūɡě Kǒnɡmínɡ(诸葛孔明);
3、Zhānɡ-Wánɡ Shūfānɡ(张王淑芳) 、Lǔ Xùn(鲁迅);
4、Méi Lánfānɡ(梅兰芳)、Zhānɡ Sān(张三);
5、Wánɡ Mázi(王麻子);
扩展资料:
一、人名与职务、称呼等,分写;职务、称呼等首字母小写。例如:
1、Wánɡ bùzhǎnɡ(王部长) 、Tián zhǔrèn(田主任);
2、Wú kuàijì(吴会计); Lǐ xiānshenɡ(李先生);
二、已专名化的地名不再区分专名和通名,各音节连写。例如:
1、Hēilónɡjiānɡ(黑龙江〔省〕) Wánɡcūn(王村〔镇〕)
2、Jiǔxiānqiáo(酒仙桥〔医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姓名